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案例 生物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案例 生物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布时间:2019-02-02 04:21:26 影响了:

  【摘要】 所谓真实情境就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实践场所和条件。通过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的真实情境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对学生创造能力进行开发。�
  【关键词】 生物;教学;情境��
  
  当前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应试教育是以应付考试,特别是应付升学考试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而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那么在教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中,能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直接影响生物课课改的成败,为此我自参加工作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方法,在各种先进教学经验中寻找答案。 �
   课堂仍然是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创设适宜情境,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学无定法,导也无定法,在教学中我经常应用以下几种方法: �
  一、 创设问题情境 �
   教师用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达知识的内容,是应试教育要求教师应达到的水平。而当前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而是要求教师能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挥互动的效果,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一个容器,而要使他们积极的思考、讨论、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单记住、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是一个人不能理解、确定的客观世界中的矛盾。问题情境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制造的一种“不协调”,是一种想知道但又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产生思想的火花,没有学习的欲望。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使学生产生现有的认知与新的知识之间的矛盾和碰撞,引发学生的积极的思考,下面就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和途径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酶的催化作用的内容时,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
   a.酶的催化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相比会有什么不同呢? �
   b.如果在酶的催化反应中改变温度会怎样? �
   c.如果在改变PH值的情况下又会怎样呢? �
   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教材有关的内容或者从其它的途径搜集到相关的信息,自行设计实验探究酶的催化作用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对实验的观察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加强实验探究不仅能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更能促进学生领悟设计实验的思路,学会用实验验证、探究生物学规律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技能得到训练。通过自然现象、生活生产实践创设问题情境――学习生物学知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看到实物,利用自然现象、生活生产实际,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二、 创设真实的情境 �
  所谓真实情境就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实践场所和条件。通过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的真实情境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对学生创造能力进行开发。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形态、分类、生态知识时,让学生到校园、生物园、野外观察植物,采集植物标本,进行生态调查等。在学到血液成分内容时,先出示两只装有血液的量筒,(其中一只加了柠檬酸钠)对于不分层的量筒中的液体学生很容易说出是血液,而分层的液体一下就不能说出是什么,从这个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认识到血液有三层不同颜色的物质,进而激发同学们探究的欲望,接下来可以为学生准备观察血涂片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血细胞的形态结构、数目等,从而自主建构知识。 �
  三、 多角度引导学生 �
   所谓“多角度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启发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在应试教育中,由于受“寻求正确答案”这一教育理念的驱使,教师在教学中,当要学生解决问题时,总是有意或无意的地启发学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答案方向,形成了思维的单一性,致使学生思考问题往往只会单一思考,满足于答案,随着一个正确的得出,学生精神上愉悦之至,思维宣告结束,这样学生的多向思维、逆向思维能力就受到了抑制,造成思维途径的狭窄,思维过程的呆板,加剧了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使人们的思维局限在一个框框之内,限制了人们创造性的发挥及新思维新概念的产生,导致墨守成规现象,从而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尽可能地消除这种现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浮想连翩。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采用“多角度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即发散思维)。根据中学生物的内容及教材特点,多角度教学可以采用“一图多问法”、“一图多用法”、“一题多变(问)法”、“一题多答(解)法”、“一题多思法”等方法。 �
  四、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发挥主体作用 �
   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内容,它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家搞科研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获得亲身体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后,可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例如,在了解酶的特性后,可设计实验验证酶的活性受哪些因素影响及测定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需多少时间。在学习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后,可设计能使植物弯向一侧生长的实验方案(不包括人工修剪和使用药剂)。利用书本知识结合实际,可设计实验检测附近的河水污染及空气污染情况等,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中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