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巧用多媒体解读文学形象_电脑美术巧用动漫形象
 

巧用多媒体解读文学形象_电脑美术巧用动漫形象

发布时间:2019-02-05 04:03:00 影响了: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多媒体已经深入课堂。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如何使用好多媒体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用多媒体来解读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文学形象
  
  多媒体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象、视频图象、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技术。它带来了教学手段的革命,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图文声于一体的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尤其在阅读文学作品,对文学形象进行有效解读方面,日益彰显出其优越性来。本文就这两者结合的实际效用做一尝试性探究。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教学能够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它强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不断提高学生注意的品质,拓宽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使学生直观而明确地感知到文学形象的艺术再现。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概括如下:体验情境,理解形象,领悟内涵,品味语言,学会点评。其中,理解形象是核心,阅读文学作品由形象始,又以形象终,其他目标均贯穿于对形象的解读中,并且在反复阅读中得到渐次性加强和巩固。在对文学形象的解读中,多媒体以其独特的技术手段,良好的视听效果,给学生以多感官的刺激,弥补了学生想象思维的不足,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信息储存量,使模糊的文学形象得以明确,并在思维中定格下来,使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产生理解和认同,对人生境遇有更多间接的体味和积累。
  曾听一位教师讲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教者运用多媒体将“巴山夜雨涨秋池”形象地演绎出来。雨打芭蕉,秋水涨池,诗人独坐,野渡横舟的画面和声音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冲击,使学生直观地领略到凄风苦雨之景和离愁别恨之情,体验到“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凉意境。
  多媒体使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和不明确性得到明确和界定。洋思初中刘金玉老师上《空城计》一课,在讲授诸葛亮城头焚香操琴智退敌兵时,他给学生播放了电视剧里这个片段的视频材料,让学生透过唐国强的外在表演去探究此时诸葛亮的内心世界,并与文本作比较阅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导演这场戏。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总之,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够复活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激活学生的情感因子,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有裨益。
  二、多媒体教学的局限
  多媒体使学生对文学形象的解读具有直观性,但其形象又是单一而固定的模式,视频中形象统一认知的定格严重地限制了学生对作品形象个性化的多元解读,使形象失去了应有的张力和弹性。
  从文学语言的特质和文学形象欣赏的角度看,多媒体的运用在给文学形象解读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和收获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其必然的局限性。“文学语言提供的是一种语词概念,让人根据这些语词概念来进行想象,将其转换成宛在眼前的视觉形象,进而在头脑中恢复事件发展的全部有声有色的过程。”(姚文放《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文学语言表现的形象缺乏视觉的直观性和确定性,但它在形象思维中激发起大大超过文字表达的视觉形象,这种借助联想和想象创造的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和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增强了形象解读的丰富性和弥散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表明文学语言塑造形象的无限延展性,这恰恰是多媒体手段的缺失和遗憾。可以说,多媒体塑造了一个哈姆雷特,却失掉了九百九十九个哈姆雷特。有一个形象的定格固然不错,但对于进一步理解形象却不是好事,它先入为主,大大束缚了形象思维的再创造能力,影响了学生对形象具有个性化的解读,使文学形象失去了应有的开放性和弹性,只能是“一个”,而不是“一千个”。用动漫设计的《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形象是很难表现出既鄙陋又谦逊,既急躁又厚道,既愚昧又善问的矛盾统一的性格来的。况且,多媒体手段呈现的视觉形象本身就与文学形象存在着由于理解不到位、表演不到位而必然造成的形象差异。所以,文学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又恰恰是文学形象魅力无限的原因。
  再说,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这是传统的,但却具有永恒魅力。它使文学形象面向读者坦陈心迹,与读者作心灵的交流,能引起读者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而多媒体只能通过人物外化的动作、神态等来表达心理情感,显然这是不够的。同时,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的心理反应是纯个性化的、深层次的,而在课堂上与多媒体互动时,由于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对文学形象的解读容易流于肤浅、单一,失去了对文学形象个性化的多元解读,文学形象的艺术魅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三、巧用多媒体解读文学形象
  我们应该认识到,多媒体的运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应是有机的嵌入,而不是对传统模式非此即彼的完全否定,它的先进性表现在更注重学生、文本、多媒体的三者互动,其根本目的是明确指向教学目标达成的。
  首先,多媒体运用与传统文学形象鉴赏模式是兼容的,两者相得益彰,是统一在教学目标下的两种手段,任何舍此取彼的做法都是不当的。
  其次,正确选择使用多媒体。一般而言,多媒体的运用要根据教材内容、学习目标和学生差异来选择确定,它体现了教学设计者对文学形象别具匠心的解读。为了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完全可以用多媒体展现客观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自然画面。例如,播映三峡风光片,有利于学生了解三峡,热爱三峡,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如果是动态的事件发展过程,因为文学形象的渐变性,具有某种不确定因素,或者作品主要通过心理刻画来表现形象,那就可以采用传统的文学鉴赏方法,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再次,文学形象的解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离不开联想和想象两只翅膀,所以,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始终关顾这一点,时刻指向教学目标,不仅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视听刺激,也要坚持以学生为鉴赏审美主体,给学生更多的形象思维启示,让学生不停留在文学形象的“一个”上,更应关注其他的“九十九个”。
  因此,只要正确定位多媒体的作用,切实处理好多媒体和传统模式的关系,注重多媒体课件选题和设计的科学性,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就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解读文学形象。
  (责编 张敬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