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彗星”喷气客机回顾:彗星客机
 

“彗星”喷气客机回顾:彗星客机

发布时间:2019-02-08 03:53:40 影响了:

  如今,世界上大多数人已把乘坐喷气客机旅行不当一回事,然而,在50年前的1952年5月2日,当人们首次乘坐“彗星”式喷气客机从英国的伦敦飞往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时,却轰动了世界,因为人类正是从此开始了乘坐喷气客机旅行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航空工业已是一派繁荣,其中有15家公司已经开始或正在准备制造喷气式运输机了。
  1942年12月23日,英国航空界在伦敦开会研究新飞机的设计方向。其中的一个推荐方案,就是设计一架靠喷气推进的邮运飞机。当时,并没有首先考虑设计喷气客机,因为那时的英国不同于美国。当时在美国,人们乘飞机旅行已是一件普通的事,而在英国这个君主制国家,却只有少数富人才有机会乘坐。何况在战时通常只有军人或者政府公务人员才可以乘坐飞机。所以,最初没有首先考虑设计客机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值得大加赞赏的是,英国德・哈维兰飞机公司(de Havilland)的决策者们并没有设计和制造靠喷气推进的只能搭载6人的邮运飞机,而是大胆进行了喷气客机的开发。
  
  大胆与成功
  
  新的喷气客机设计组由毕索普(R・E・Bishop)、克拉克逊(R・M・Clarkson)和威尔金斯(C・T・ Wilkins)领导,载客定为36座,客舱座椅共9排,每排4座,左右各2座,对称安排,中间为走道。
  该机虽然采用常规布局,但在设计上却有不少大胆创新之举。例如,在设计上遇到的一个最大问题是怎样安装涡轮喷气发动机。设计组先后否定了14种可能的安装方案,最终决定把4台发动机,以2台为一组分别安置在机身两侧机翼根部。这就意味着发动机长长的进气管和排气管需要安排在机翼内,那么机翼在其根部就不能保持翼型,这势必会增加飞行阻力。为此,设计组还是精心设计,成功地把总阻力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1945年9月2日,名为“幽灵”(Ghost)的第一台发动机,以1816公斤的初始推力在试车台上进行了运转试验。在此基础上,很快又用两台进行了飞行试验。到正式投产时,批量生产的都是2270公斤以上推力的“幽灵”发动机。
  又如,该机虽然采用的是常规飞行控制系统,但是每个气动面都有自己独立的伺服机构,而且它们可由红、蓝、黄三套复杂的液压系统驱动,这样就能够保证万一在某一系统发生故障无法运转的情况下,飞行员仍然能够驾驶飞机正常飞行。
  此外,德・哈维兰公司还为该机设计生产了新型的小车式起落架,这种起落架每个主起落架上有四个机轮,并带有防滑刹车装置。这样的主起落架,在当时体积是比较大的,但是设计者们并没有为它专设另外的收藏吊舱,而是让其沿翼展方向向外收入在机翼内,这也是该机很多新的设计之一。
  1949年7月27日,由首席试飞员约翰・格林汉姆(John Cunningham)和另外三名机组人员组成的机组,成功地完成了该机的首次飞行。当时,英国海外航空公司就订购了9架。后经改进,飞机又增加了携带燃料的能力,载客数也增加到了44人。相继又有法国航空公司、加拿大太平洋航空公司等订购。
  “彗星”式飞机轰动了世界,到1950年,它就成了世界各大报纸头版的头条新闻。报道说:“英国航空第一机”,分别把从英国伦敦到意大利首都罗马、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埃及首都开罗的航线飞行时间将近缩短了一半;“彗星”飞机已不再像由庞大的螺旋桨驱动的活塞发动机飞机那样,只能飞行在云层湍流间了,而可以在12200米高空平稳地进行巡航飞行;乘客甚至可以在“彗星”飞机上试着竖起铅笔,立起硬币。
  1952年5月2日,一架编号为G-ALYP的“彗星”飞机(见题图)满载着36名乘客和邮件,从英国伦敦起飞,开始了飞往南非约翰内斯堡的航程。途中分别在罗马、贝鲁特、喀土穆、恩德培和利文思敦几个城市加油。全程10821公里,飞机巡航时速788公里,包括中途经停时间总飞行时间23小时34分钟。喷气客机投入航线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空运的效率,节约了人们空中旅行的时间。当时,从伦敦到新加坡的航线,若采用活塞式发动机飞机飞行,就需要36小时,而采用“彗星”客机则只需要25小时;同样从伦敦到东京航线的飞行时间也从原来的86小时缩短到了27小时22分钟。
  1952年2月,德・哈维兰公司试飞了第一架“彗星”2型飞机。该机采用的罗尔斯-罗伊斯埃汶(Avon)喷气发动机,代替了原来的“幽灵”发动机,明显地减少了燃料消耗。由于该机航程超过了3200公里,所以能为从英国飞往南美洲的航线提供飞行保证。很快,英国海外航空公司就签定了12架“彗星”2型飞机的订购协议,此后订单也不断增加。由于生产“彗星”飞机的哈特菲尔德(Hatfield)工厂已经承担了多种飞机的生产任务,无法完成“彗星”客机的定单,所以位于切斯特城的一个大型轰炸机制造厂也为生产该机提供帮助,并干脆将“彗星”2型客机转包给了位于贝尔法斯特的肖茨(Shorts)制造厂。
  1954年7月19日,“彗星”3型飞机首次飞行成功。该机采用了效率更高的埃汶发动机,推力4540公斤。其机身也由原先的29.3米延长到34.2米,客舱载客增至78人。一直关注着“彗星”客机的美国飞机制造商,总担心该机会抢走他们的客户,这种情况终于发生了。“彗星”3型客机诞生后,首家订户就是美国的泛美航空公司。
  “彗星”式飞机历经改进,最后又推出了“彗星”4型飞机。该型机机组仍采用4人制机组,驾驶员2人,随机机械师1人和领航兼报务员1人,客舱可载客60至81人。它于1954年末开始设计,1955年2月开始制造,首次试飞于1958年4月27日,于同年10月3日投入航线使用。
  “彗星”4型飞机共生产了3种型别,即“彗星”4、“彗星”4B和“彗星”4C。“彗星”4B可载客72至101人,首次试飞于1959年6月27日,于次年4月1日投入航班飞行;“彗星”4C可载客60至81人,首次试飞于1959年10月31日,于次年初投入航班飞行。
  “彗星”4型飞机提高了发动机的推力,明显增加了商务载重并加长了飞机的航程。与“彗星”4型相比,B型机身加长了1.98米,增加了载客量,但缩短了航程;为了提高巡航速度,取消了机翼下原有的纺锤形油箱,翼展缩短了2.18米。“彗星”4C的最大航程比“彗星”4型飞机稍短,为中航程飞机,但可根据情况增加载客量。其机身与B型相同,机翼和油箱设置则与“彗星”4型相同。
  
  挫折与贡献
  
  虽然“彗星”客机成功开创了人类乘喷气飞机旅行的历史,但是接下来的航行并非一帆风顺。
  1952年10月26日,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编号为G-ALYZ的“彗星”式客机,在执行常规飞行任务从罗马起飞时,因飞机发生意外而未能离地。虽然飞机报废,所幸没有人在这次事故中受伤,但是该机机长却因此终止了自己的飞行生涯。
  1953年3月3日,加拿大太平洋航空公司编号为CF-CUN的“彗星”式客机,从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起飞后坠毁,乘客和机组共11人无一生还。事故是在飞机飞行速度本来就较低的情况下,飞行员拉杆造成飞机失速,致使飞机旋转下坠而失事的。
  1953年5月2日,英国海外航空公司一架“彗星”式客机在从印度加尔各答起飞后不久坠毁,机组和旅客共43人全部遇难。当时的情况是,当飞机爬升到巡航高度时,突然发生了剧烈振动,以致飞机失控坠毁。调查发现,原因是飞机遇到了强大的湍流,机长也没有及时向地面报告。
  1954年1月10日,英国海外航空公司一架编号为G-ALYP的“彗星”式客机在地中海上空飞行时,突然从地面控制中心雷达屏幕上消失了。事后发现,该机是在空中爆炸解体后坠落的,飞机碎片坠落于意大利厄尔巴岛以南16公里的地中海里。在此次事故中,机组和旅客共35人全部遇难。
  对此,英国海外航空公司进行了认真调查,向目击坠落实况的一个意大利渔民了解了残骸碎片散落情况,并收集碎片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和分析。同时,对所有已投入航线的“彗星”式客机进行了停飞检查。经对“彗星”式客机进行约50次小的改动后,于同年3月23日正式复航飞行。
  就在恢复航线飞行后仅半个月,4月8日,当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的“约基・彼得”(Yoke Peter)号“彗星”式客机,在执行飞往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任务时,在地中海上空解体坠落,机上机组和旅客共21人全部死亡。有鉴于此,“彗星”式客机再次被停飞,有关方面展开了大规模调查。从地中海打捞出飞机残骸后,经分析发现,原因是机身顶部一个地方产生了疲劳裂纹,由于该机座舱是增压座舱,产生疲劳裂纹处承受不了舱内的压力,所以发生了爆炸解体。
  金属结构在交变载荷的反复作用下就会发生疲劳而破坏。对这架“彗星”式飞机来说,机身疲劳是飞机在多次起降过程中,其增压座舱壳体经历反复增压与减压所引起的。这也是航空历史上,首次发生的因金属结构疲劳而导致飞机失事的事件。
  针对这个问题,德・哈维兰公司对“彗星”2型飞机机身进行了加固,并采用了椭圆形舷窗设计,因为直角形状更容易发生疲劳。至此,这个问题人们才有了清楚的认识,并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这样,“彗星”2型飞机才能在英国皇家空军216飞行中队,安全服役11年之久。
  后来德・哈维兰公司推出的“彗星”4型客机,更加注重解决疲劳破坏问题,拥有了号称“耐疲劳”的机身,从而延长了飞机的飞行寿命。
  将飞机结构的疲劳强度列入飞机设计强度的规范,正是“彗星”式飞机对人类航空事业的贡献。虽然它以鲜血作为代价,但毕竟迎来了今天航空事业“天高任鸟飞”的繁荣。
  责任编辑:飞 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