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我们离你并不遥远] 宪法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们离你并不遥远] 宪法离我们并不遥远

发布时间:2019-02-13 03:52:14 影响了:

  “悲剧”明星      提起濒危鸟类,多少带有一点“悲剧”色彩。朱�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而且是濒危鸟类里的明星物种。不仅因为它具有绚丽的羽毛和优美的姿态,更因为它曾经有过“在野外灭绝”的悲惨经历,使得人们对朱�的命运充满了关心和好奇。
  历史上朱�“家族”颇为兴旺,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中部和东部、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然而,大量移民和随之而来的湿地开垦,使在西伯利亚栖息的朱�丧失了生活基地;20世纪50年代,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朝鲜半岛上,它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惊弓之鸟;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的大肆狩猎以及经济发展所导致的栖息环境变化,使得日本朱�迅速走上了灭亡的不归路。到了1980年,日本将当时(认为是)世界上仅存的最后5只野生朱�全部捕获,进行人工保育繁殖,同时宣告“朱�在野外灭绝”!
  相比之下,中国的朱�是非常幸运的。朱�曾广泛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和中西部地区,共有15个省市曾有过朱�分布的记录。但是,自从1964年在甘肃采到一只标本后,中国一直没有朱�的报道。直到1981年,中国科学家经过历时三年、行程五万多公里的考察,终于在陕西省洋县的一个小山村中,发现了7只幸存下来的朱�。从那时起,不知有多少人为了这“失而复得”的朱�野生种群而终日忙碌着。
  由于人类过度捕猎和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朱�被逼到遥远的深山,“与世隔绝”起来。1981年重新发现朱�之后,人们怀着歉疚之心,伸出热情的双手,要把它从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拯救出来。然而,这是何等艰辛而漫长的路程……
  
  走近朱�
  
  朱�,又名红鹤、朱鹭,属鹳形目�科,生活在我国陕西省洋县及其邻近地区海拔400―1200米的汉江平原和秦岭南坡的中低山地区。朱�属中型涉禽,体型比白鹭略大,通体白色,两翼和尾部渲染粉红色。朱�头后具细长的柳叶形矛状羽,形成冠羽;嘴长而下弯;头顶和面部皮肤裸露,呈朱红色;腿绯红色;羽干及飞羽渲染粉红色。飞翔时,羽毛在阳光下发出桃红色的光芒,颜色绚丽,姿态雍容华贵,被人们称做“东方红宝石”。
  食性 湿地和水域是朱�的主要觅食场所。同鹤类和鹭类一样,朱�经常站在水田、沼泽、河滩及山区溪流附近的浅水中,用长喙(嘴)在泥中探索觅食。朱�为肉食性鸟类,最爱吃泥鳅,因此冬水田和稻田是朱�的主要觅食地。朱�的其他食物还包括黄鳝、蛙类、田螺和沼虾、河蟹等水生动物。秋季,朱�也到旱地取食蚂蚱、蟋蟀等昆虫。根据野外观察和人工饲养经验估算,朱�成鸟每日的采食量为300―400克。
  活动性 现存的野生朱�属于不迁徙型,它们常年不离开洋县活动,只是在非繁殖期偶尔有少数个体飞到附近的县、区游荡。根据朱�的行为和活动规律,可以将现存朱�种群全年的活动范围分为繁殖区和游荡区,二者相距20―30公里。朱�每年在繁殖区和游荡区间进行短距离迁移。
  营巢 朱�每年3月开始在中低山区的高大树木上营巢繁殖。朱�的巢呈盘状,结构简陋,主要用树枝和藤本植物将巢筑成较为松散的框架,然后在里面铺垫内垫物。内垫物主要由干草、草根、树叶、松针和蕨类等组成。营巢时朱�雌雄亲鸟分工明确,巢材多由雄鸟叼回,雌鸟负责枝条的安置和内垫物的填充。与其他鸟类不同,朱�双亲并非在产卵前就将巢完全建成,其筑巢行为贯穿整个繁殖过程,以营巢期和产卵期为主,孵化期和育雏期则主要是对巢的修补、加固、扩充和内垫物的填充。
  求偶与交配 朱�的求偶过程相对简单,而且雌雄差异极不明显。一般情况下,雄鸟取食回来,停落在巢旁的横枝上,与巢中雌鸟相隔2―3米相互观望,并不停地发出“啊一啊一啊”的低鸣。数十秒后,雄鸟低鸣着走向雌鸟,继而进行交配。另一种方式是雌雄鸟并排停落在横枝上,相互梳理对方头部羽毛,长嘴不停地相互摩擦、咬逗并伴有“咕一咕一咕”的低鸣,数十秒后即发生交配。
  与其他鸟类不同,朱�还具有“假交尾”的特殊行为。假交尾在一年四季都有发生,表现为雄鸟跨到雌鸟背上,双方做出交尾的全部动作,但尾部并未真正接合。假交尾出现的频次很高,一般情况下,当外来朱�个体停落到亲鸟所在的巢树上或停歇处附近时,配对亲鸟便发生假交尾行为,这似乎是在告诫外来者:“名花已有主,不要存在非分之想。”有时候,不参加繁殖的亚成体朱�也会出现“假交尾”现象,而这可能是一种模仿和学习的过程。
  产卵、孵化及育雏 在野外,朱�每年3月中旬开始产卵。年龄较小(2-4岁)的繁殖鸟产卵时间稍迟,一般要延至4月上旬。朱�每年产卵1窝,窝卵数1-4枚,以3-4枚卵居多。卵隔日产出,随着窝卵数的增加,产卵间隔稍有增大,往往最后1-2枚卵的产卵间隔为两天。
  朱�的卵呈卵圆形,青灰色,大小与鹅蛋相仿,重约65-75克,卵壳较厚,表面光滑,布以许多褐色斑点和块斑。朱鹛属于异步孵化,即第一枚卵产出后就开始孵化,边孵化边产卵,雏鸟按照产卵日期的间隔陆续出壳。朱�的雌雄亲鸟都参与孵化,并轮流外出觅食和叼巢材。
  朱鹛的孵化期25-26天。到了雏鸟快出壳的时候,孵卵亲鸟便会频繁站起,更换坐巢方向,有时还要半蹲在巢中,好像怕压着小宝宝。与此同时,巢外的亲鸟也一趟趟地叼回干草、草根和树叶等保温用的内垫物,把巢内漏风的缝隙堵得严严实实。在整个育雏期,暖雏、喂食和护卫等工作都是由雌雄亲鸟共同完成的。
  
  朱�保护
  
  1981年重新发现野生朱�种群后,为了拯救朱�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中国各级政府、林业保护部门和科研人员制定了以保护野生种群为主,同时开展人工饲养繁殖(易地保护)的中国朱�拯救计划。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朱�这一极危物种已经得以保存和壮大。野生种群数量已经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2007年底的600余只,分布范围也从洋县扩展到周边的县市,分布面积达到3 000平方公里。在保护朱�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措施。
  就地保护 为及时有效地对野生朱�及其栖息地实施严格保护,1981年,陕西洋县林业局成立“秦岭一号朱�群体4人保护小组”,1983年成立“洋县朱�保护观察站”,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最终于2005年成立“陕西汉中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王作人员定期为野生朱�种群做繁殖期监护,环志、巡护和种群监测,人工投食及野生个体的救护,不但掌握了保护区内朱�种群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有效地扩大了朱�种群数量。同时,还实施了对栖息地进行保护与改善,增加了冬水田 和林地的面积,对栖息地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监测等保护措施。
  朱�多栖息于村庄附近的大树或林缘,在稻田、河滩和水库岸边觅食,这些地区人类活动频繁,环境易遭破坏。当地政府通过颁布法令,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砍伐树木和开矿,虽然获得显著的保护成效,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了得到当地居民对保护朱�种群的理解和支持,近年来,保护区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出资帮助修建小型水电站、修建道路和桥梁、购买农用机械等,并于2002年开始实施“绿色大米”项目,即与当地群众开展无公害、无污染的“朱�牌绿色大米”的生产、认证、加工和销售一体化试验,从而解决了朱鹛活动区的污染问题,又弥补了当地群众因不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减产所带来的损失。通过多年的努力,保护区逐步摸索出一套以社区共管为基础的朱�保护可持续发展模式。
  易地保护 中国朱鹛的易地保护是与就地保护同步发展的。1981年,中国重新发现朱�野生种群时,科学家就认识到需要同时采取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的措施来拯救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1981年5月,第一只朱�雏鸟被送到北京动物园进行人工饲养。1989年,世界上首次人工繁殖朱�在北京动物园获得成功,建立起第1个朱�人工种群。]990年,在陕西洋县成立了“朱�救护饲养中心”,建立起第2个朱�人工种群。2002年3月,经国家林业局统一部署,从洋县调出60只朱�,在陕西周至的楼观台建立了第3个朱�饲养繁殖基地。根据作者最新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人工饲养的朱�数量已超过500只。
  
  朱�,在路上
  
  虽然朱�种群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还不能盲目乐观。为了使朱�彻底摆脱濒危的命运,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朱�只有一个孤立的野生种群,分布范围十分狭小,当地一旦发生禽瘟疫、自然灾害或水域污染等突发事件,势必会给整个朱�野生种群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为了使朱�彻底摆脱濒危状况,科学家们正在规划朱�的再引入王程。再引入是将饲养个体在该物种的历史分布区释放,建立第二、第三个野生种群,提高其抵御突发事件能力的过程,是最为理想的濒危物种保护手段,同时也是最难实施的措施,至今在世界上少有成功的范例。关于朱�的再引入,我们目前已经具备了充足的种源条件和成熟有效的野生朱�保护措施。同时,经过多年的研究,对朱�的栖息地选择、生态习性和活动规律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去寻找并评估适合朱�生存的再引入地点,然后将一定数量的饲养个体释放到野外,并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监测,直至释放个体可以建立自我维持的、稳定的野生种群。“再引入”是一项庞大的、需要多学科参与和多部门协调的系统工程。令人欣慰的是,“朱�再引入”的意义和迫切性已经引起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地展开。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朱�种群在野外出现!
  正值一年春风暖,又是一个“爱鸟周”。在举国喜迎“奥运”之际,在“鸟巢”已成为北京亮丽风景之时,我不禁联想到我国著名的科普读物《鸟之巢》,回想起我国鸟类学前辈周本湘教授为《鸟之巢》的题词:“流光换得新雏老,花瘦青梅小,劝君更要惜春禽,一望他山尽是好园林。”
  希望有更多的人在关注“奥运”、关注“鸟巢”的同时,能够关爱鸟类和真正的“鸟巢”。希望这个“爱鸟周”能够唤起更多的人对鸟类保护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只有在社会舆论的关注和监督下,濒危鸟类的拯救工作才能更有压力和动力,才能得到当地群众的理解和参与,才能少走弯路。其实,人工饲养的朱�“回归”自然之路,也正是人类回归自然之路。让我们一同上路吧!
  
  作者简介
  
  丁长青,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副投授,研究方向为鸟类生态和保护生物学。目前主要承担关于朱�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
  
  见习责编 景 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