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各辟蹊径 同气相求 同气相求
 

各辟蹊径 同气相求 同气相求

发布时间:2019-02-13 04:33:14 影响了: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人们关注环境保护的程度也日益加深。历史学家以其深邃的思考,开始介入其间,以至环境史研究,从国际到国内渐成“热学”。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已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中国环境史的专门著作。学者们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并编撰了数种中国环境史著作,筚路蓝缕,功不可没。
  中国环境史的研究涉猎甚广,实属跨学科之学科。它不仅是环境与历史的简单结合,细细思忖,它又牵连甚多学科,治史者亦应具备广博的知识。从国际到国内,诸多学者在研究环境史时,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对环境史进行了探讨,活跃了学术空气,也丰富了研究内容。我国学者正是在这种学术氛围下,展开了中国环境史的研究工作。
  在我国出版较早且有一定规模的中国环境史专著,当属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在1995年出版的《中国环境保护史稿》一书。该书在当时国家环保局宣教司的倡导下,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所内及部分环境专家合作编写而成。其间作者大多具有科学技术史研究工作经历,故全书充分体现了科学史研究的风貌。该书取材宏富,涉猎文献广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批作者学术功底深厚。由于是多学科专史的学者共同编撰此书,其成果不可避免带有原有研究领域的色彩。但该书在整体思路上,已开始注意到综合考虑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互相制约的关系。这些研究思路与方法和中国台湾地区及国际上从事环境史研究的学者有相通之处。刘翠溶、伊懋可主编的《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中收集的中国台湾地区及国际上一些研究环境史的论文,其关注点与《中国环境保护史稿》所列篇章十分近似。虽然在叙述方式、角度上不尽一致,但涉及方面却大体相近。
  《中国环境保护史稿》各个篇章叙述繁简得当,且将部分研究成果融入其中,此书中认为早期的自然资源管理者――虞衡应不晚于西周时期,此一推断业已被2003年眉县杨家村出土的窑藏青铜器上的铭文所证实。
  1999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玉往、张金明所著的《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一书。全书分为绪论和上、下编。其绪论简要论述了生态和文化的关系,生态文化学的定义研究方法,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的特征,生态与文明的兴衰。在这里,作者试图将生态与文化两大领域结合起来论述,并将其融为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该书上编为“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史论”,其分期大致为7个时间段,并与历史朝代对应。上编全面系统地叙述了先秦到明清的生态文化。由于作者的史学传统,对于文献十分精熟,使全书增色不少。下编为“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建设”部分,从专题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因素和生态文化的关系,如气候、土壤、生物资源、废水、矿产、灾害、生态旅游、生态思想等和生态文化的关系。这种研究是十分有益的尝试,综合吸收了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属难能可贵。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参加到了中国环境史的研究行列中。2008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环境文化概论》就是一部视角独特的中国环境史专著。西安碑林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的数十位专家,遍查典籍,费时三载,经过梳理并研究而成此书。作者对中国古代环境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特点及其现代意义进行了阐释,对于儒、道家的环境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剖析,系统记载了古代环境保护法律,对佛教、道教的环境思想也有较大篇辐的介绍。作者通过对这些中国古代丰富的、朴素的传统文化的梳理和系统研究,对现代环境文化进行了历史根基的构筑,从而达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并成就了中国传统环境文化的一家之言。
  这些著作虽然难以称为完璧之作,但要穷尽我国的传统环境文化,则诚非易事。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献身于环境史研究的积学之士,才使我们有机会欣赏到这些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视角各异的美文。近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准备重印《中国环境保护史稿》一书,使这早已售罄之书再现坊间,则读者幸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