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查看属性检验 [自生稻在检验中的属性探讨]
 

查看属性检验 [自生稻在检验中的属性探讨]

发布时间:2019-02-14 04:42:42 影响了:

  摘要 目前,自生稻在水稻生产上,特别是在直播栽培的水稻生产上产生很大的危害和损失。从自生稻的特征、自生稻的危害方面,探讨自生稻的属性,并针对当前生产、经营单位内部控制的标准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自生稻;特征;危害;属性;控制标准;建议
  
  所谓自生稻(又称红米稻),即目前江浙一带栽培水稻田间生长的种皮为红色的杂稻,是当地人员对此稻的一种通俗称法。目前自生稻在水稻生产上,特别在直播栽培的水稻生产上已产生很大的危害和损失。对此,我们就自生稻在检验中属性进行探讨,而对自生稻的来源、传播等还有待探索与研究。
  
  1自生稻的特征
  
  (1)水稻籽粒粒型较长、细,和籼型稻粒型相似;种子的种皮为红色,浸种2~3d后,粒色表现为深红色。
  (2)播种后,一叶一心至二叶期,株高比栽培粳稻品种高1~2cm,叶色淡黄色,迎光在田头看,稻叶似有反射光现象。
  (3)分蘖期,在秧田(4~5叶)和大田分蘖期,株高表现比栽培粳稻品种高2~3cm,叶色较深黑,分蘖性强,分蘖快、多。
  (4)抽穗期,比栽培粳稻品种早5~7d抽穗,株型较散。
  (5)成熟期,比栽培粳稻品种早7~10d提前成熟,株高比栽培粳稻品种矮5~7cm。落粒性强,收获时提前落入田间。
  
  2自生稻的危害
  
  (1)自生稻由于提前成熟落入田间及沟渠边,稻种休眠期长,至下一年度田间浸水播种水稻时发芽,继续蔓延。自生稻分蘖强,株型散,长势旺盛,对周围稻株有争空间、争肥、争水作用,较大影响周围稻株生长。自生稻提早成熟,不能收获入库,且周围稻株减收,从而使水稻减产,给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危害。
  (2)自生稻杂株率试验和调查结果。试验及调查方法:试验小区500穴,每穴2株,品种徐稻3号,试验小区自生稻百分率,按试验设计,均匀分布在田间。大田调查是根据大田平均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经过2a的试验和调查统计表明:自生稻百分率2%,减产达4.36%,生产水平在9 000 kg/hm2左右,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试验结果低0.5%~1%;生产水平在6 750kg/hm2左右,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试验结果高0.8%~1.5%左右。具体见表1。
  
  
  
  3自生稻的属性讨论
  
  (1)根据植物学分类,栽培粳稻品种和自生稻相同点都属水稻属,不同点是栽培品种和非栽培品种之别。
  (2)根据《植物检疫条例》第四条规定,凡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大,能随植物及产品传播的病、虫、杂草,应定为植物检疫对象。按此规定,自生稻和栽培粳稻品种,它们都是植物分类中水稻属,又不能按检疫对象定为杂草;但在水稻生产上,它的危害性强、危险性大、传播速度快,这一点它和小麦中的毒麦又有相似之处,也可以把它定性为检疫对象或侵入性植物。
  (3)根据《种子检验规程》品种的纯度和真实性规定,品种纯度是指品种在特征特性方面典型一致的程度,用本品种的种子数占供检本作物样品种子数的百分率表示。以这一定义来看,自生稻和栽培粳稻品种,它们都是同一种作物应该属于纯度检验内容。但从生产上按照水稻良种的标准,如果田间自生稻的百分率到2%,田间检验仍然判断为合格,实际在生产上田间自生稻的百分率达0.5%,田间就非常难看,群众就无法接受。自生稻和田间其他变异株或生育期基本相近的其他品种占相同百分率,试验调查结果表明,田间危害性和损失程度是显著不同的。相似的检验有小麦品种纯度检验,如果大麦的百分率占0.5%左右,农民群众也同样无法接受。以纯度的标准进行判断是否是合格种子。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自生稻在农业生产上的危害及损失和不同栽培品种造成混杂、变异而造成的生产损失是不可比的,在生产实践中无法执行。
  
  4当前生产、经营单位内部控制的标准情况
  
  在种子生产、经营过程中,虽然有部分单位已立为单项检验内容和对象;但在确定判断标准时,各个单位各不相同,有的按粒数百分数,以万分之三以内为自控标准;有的用种子含10粒/kg以内为自控标准;有些单位就没有单项检验,完全按照纯度的检验规程进行执行,进行种子质量等级确定或鉴定。
  
  5思考和建议
  
  根据目前《种子检验规程》规定的纯度定义,在实际生产上,对水稻作物来讲,不同品种或变异株,有部分杂株其生育期差异特别显著,一般超过15d的杂株,农民群众无法收获入库,在生产上的危害和损失特别大。建议从生产实际出发,确保农民的利益,制定纯度定义时,对杂株的类型要作一定限制和定义,如20世纪70年代粮食种子标准中纯度的备注栏,加注粳稻、糯稻品种中不能有籼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