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古浪干旱地区荒山造林问题剖析|古浪天气预报
 

古浪干旱地区荒山造林问题剖析|古浪天气预报

发布时间:2019-02-24 05:10:07 影响了:

  摘要:根据古浪县山区地理、气候、土壤和植被状况,合理划分造林区域,在分析和总结荒山造林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治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干旱地区;荒山造林;问题剖析
  
  1前言
  
  古浪县境内有山区、平川、沙漠三大地貌类型,山区对全县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全县大小五座水库的上游,九条河流的水源汇集区都在山区范围之内。山区是河流的发源地和河水水量的主要补给区。在保护好山区现有植被的同时,积极开展荒山造林、退耕还林、扩大植被面积,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障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自1978年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来,古浪县曾经在80年代初期加大荒山造林力度。但由于任务过大,步子过快,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滞后,造林的技术措施和立地条件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违反客观规律,造林成活率不高,保存率很低。致使一些干部群众认为“古浪的荒山不能造林”。荒山能否造林和如何造林?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作了一些调查分析。目的是想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探讨山区特点,掌握自然规律。在复杂多样的山区自然环境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把荒山造林稳步的开展起来,加速全县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2自然地理概况
  
  古浪山区指祁连山东端雷公山和毛毛山支脉地段,位于古浪县境南部,东西长88km,南北宽25km,面积2 506km2,
  250 000hm2。包括9个乡(镇),约8万人口。按海拔、降水、气温等不同,可分为亚高山灌丛带、中山森林分布带和浅山干旱草原带三个不同的自然景观带。
  海拔3 200m以上为亚高山灌丛带。年平均气温2.40 ℃,≥10 ℃的积温678.70 ℃,年降水量在390~405mm之间,干燥度约为0.70度。主要植被有高山柳、锦鸡儿、杜鹃等,生长较茂盛。土壤为高山草甸土,土层较薄,一般30~50cm,中性偏酸。
  海拔2 600~3 200m为中山森林分布带。年降水量350~380mm,年平均气温2.90 ℃,≥10 ℃的积温约为1 400 ℃,干燥度约0.90度。本带分布有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目前在昌灵山、北山、条子沟、西山等地尚残存零星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有青海云杉、油松、山杨、白桦、山柳等。本带的河谷地带分布沙棘、小蘖、�子、旱柳等树种。林相残败,大部分郁闭度0.30左右,中、幼林占90%,平均生长率为2.20%。该带土壤为山地灰褐土、山地黑钙土和灌丛草甸土的复合区,有机质含量高达14.10%,土壤比较肥沃。
  海拔2 600m以下为干旱荒漠草原带。植被以克氏针茅、短花针茅、冰草、苔草、冷蒿为主,复盖度10%~40%。土壤为灰钙土和粟钙土,有机质含量1.69%~6.36%,剖面有石灰反应,肥力较差。年降水量在200~300mm之间,常有暴雨成灾现象。降雨强度大时,不仅有面蚀,而且有沟蚀和崩塌浸蚀出现,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该区目前逐渐形成农牧结合区,羊只和大牲畜数量约占全县的一半左右。
  
  3荒山造林经验教训
  
  古浪县荒山造林开始于1983年,当时曾一度出现发展高峰。造林地点由半干旱地区跨越到浅山干旱山区。范围涉及古浪、古丰、定宁、黑松驿、十八里堡、黄羊川、井泉、横梁、干城等乡(镇)和昌灵山、十八里堡两个国有林场及县城东升洼、平项山、古隆山等地段。造林中,采取鱼鳞坑、反坡梯田整地方法,拦截地表泾流,防止水土流失,部分地段造林成活及长势都比较好。特别是国有造林,保存率达 85%以上,乡(镇)集体和群众造林也涌现出了半截沟等典型,为古浪荒山造林提供了依据和经验。但由于古浪县山区地域辽阔,垂直地带明显,气候条件复杂,群众认识不足,技术支撑体系尚未建立,目前荒山造林还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造林成活率低,林木保存率差。从古浪荒山造林经验和教训中我们体会到:
  3.1地带性是决定荒山造林成败的关键古浪县山区按海拔、气温、降水等因子不同,植被大体可分为亚高山灌丛带、中山森林带和浅山荒漠草原带等三种类型。中山森林分布带,依其降水和干燥度,属半干旱山区,是目前退耕还林(草)和封山育林的最佳区域。该区就其影响林木的生态因子而言,不利因子是:较浅山地区冷凉、日照偏少、温度偏低、生长期短、气温对流强烈、自然灾害较多。有利条件是:降水较多,植被覆盖良好,土壤含水量较高;养分含量丰富,理化性质较好、尚零星分布天然次生林具有一定的森林小气候环境、水土流失不严重。相比之下,这一地带造林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林木虽然生长较慢,但成活和生长不存在问题。适宜该区栽培的树种较多,不仅可栽植一般树种,而且可栽植常绿的青海云杉、油松、华北落叶松等针叶树种。近年来,古浪县在半干旱山区造林80hm2,检查保存率在85%以上的有51hm2,占造林总面积的64.20%;而在浅山干旱地区造林823 hm2,保存率85%以上的只有151.20 hm2,占浅山干旱山区造林总面积的18%。从统计数字看,半干旱山区造林成活率高于干旱山区,也高于半湿润山区亚高山灌丛带。这种类型海拔过高、气温过低,适宜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树种较少,生物量也很低。唯有半干旱山区对造林的制约因素少。适生树种多。这一地区造林,不仅林木保存率高,生长也比较好。据2003年调查,十八里堡林场当年在香林寺林区采取反坡梯田整地,营造的山杏成活率达88%,平均苗高1.10m,冠幅40cm,地径1.50cm,当年新梢长30cm。
  3.2土壤理化性质对林木成活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古浪县浅山干旱山区的黄花滩乡半截沟,距离北部腾格里沙漠仅有5km之遥,海拔约1 900m,年平均气温6.20 ℃,≥10 ℃的积温约为3 200 ℃,年降水量200~250mm。如果仅从降水状况分析,造林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60年代初期林业部门派技术人员进驻半截沟,组织群众采取水平沟整地方法荒山造林13hm2,营造的柠条林在当地群众的保护下,当年成活生长良好,成为古浪县浅山干旱山区造林的成功典型。1983年该地又连续三年造林133hm2,平均成活保存率达到80%以上。在极其干旱的半截沟造林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除了人为因素之外,其客观因素:一是土层深厚。土壤厚度是宜林地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土层深厚林木根系延伸的空间大,吸收养分多。二是土壤质地好。半截沟土壤,属中性偏碱性壤土,土壤通气透水,蓄水保墒,水、肥、气、热因子间比较协调。由于这两个基本有利因素,经过整地截流保墒,降雨时地表一般不产生径流,几乎所有降水都能渗入土壤。加之土壤疏松,毛细管水上升和蒸发比较少,所营造的柠条林根系发达,能够延伸到 5~8m远的地方吸收所需要的水分养分。因此尽管降水少,造林也能取得基本成功,营造的柠条林虽然生物量小,经济效益低,但其生态效益却是有目共睹的。
  3.3适宜的光照条件是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光照强度、性质、日照时间直接影响林木的生理活动、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1]。古浪县在古隆山、边墙洼等地营造的433 hm2灌木林,无论是半阳坡还是阴坡营造的林木总体成活都比较好,但生长情况却不同。经抽样调查,半阳坡柠条平均高160cm,当年新梢长28cm,阴坡柠条高110cm,当年新梢长10cm,从生长状况看半阳坡造林优于阴坡。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其原因一是半阳坡热量大、光照强、土壤疏松,光照和热量影响水分和养分再分配。二是半阳坡为凹形坡面,汇水集中,土壤较湿润,为林木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3.4选择适生树种是造林成活、生长的重要前提山区自然条件复杂,不仅地带性差异明显,就是在同一地带中,坡度和坡位不同,林木生长的生态因子也不尽相同[2]。因此在荒山造林中应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对造林种树加以选择,使其生物学特征和造林地段的立地条件相适应。因为种树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形成稳定、迅速、生产率高的林分,否则就会导致造林失败。如县城古隆山阴坡栽植的柠条、白榆混交林,虽然湿度较高,但因光照不足,温度过低,生长状况并不理想,栽植18年的白榆高度只有40cm左右并且大部分已干枯死亡。而柠条成活生长就比较好,平均高度达1.10m。分析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造林种树选择不当。从荒山造林的实践中我们初步认识到,对古浪荒山造林种树可作这样的选择:二阴山区阴坡宜栽植云杉、落叶松、沙棘。半阴坡宜栽植油松、沙棘、山桃、山杏、白榆等;浅山干旱山区阴坡宜栽植柠条、毛条。半阴坡只适宜栽植柠条。目前古浪县没有固定的培育荒山造林苗木的苗圃,造林苗木在品种上难以满足需要。近年来因柠条、白榆苗木较多,造林苗木就以其为主,无论阴坡阳坡还是二阴山区和干旱山区,统一栽植白榆、柠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造林质量。
  3.5人为干预能力强弱对造林成败有着重要影响造林条件差、难度大的地方,通过人为干预可以改变其造林条件。采用精细整地、抢墒造林、适时整地、容器苗造林、抚育管理、提水补灌等措施后,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改善造林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据有关部门测定,上一年整地土壤含水量为13%~15%,边整地边造林的林地土壤含水量为7%~8%,比不整地的林地分别提高6.80%和4.80%。古浪镇平顶山造林就是一个人为因素起重要作用的实例。2000年各级党政部门为了加速改善生态环境,投资在古浪县实施国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在平顶山提灌整地造林近 66hm2,由于整地合格,栽植规范,灌水及时,造林平均成活率达到86%。二年白榆高128cm,地径 1.60cm,冠幅69cm×55cm,柠条高93cm,当年新梢长24cm,冠幅66cm×76cm。
  
  4对策与建议
  
  古浪县荒山造林尽管生物量小,经济价值低,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对维护川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古浪山区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造林立地条件差异大等特点,今后在荒山造林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海拔3 200m以上地区,应以保护现有亚高山灌丛为主。中山森林分布地带,要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前提下,栽植云杉、油松、落叶松等针叶树种提高林分质量。浅山干旱地区,应选择群众基础和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适当营造水土保持林和薪炭林。中、低山积水区河滩、沟溪两岸,积极发展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为了使荒山造林稳步的发展起来,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4.1增加荒山造林单位面积投资标准,并将幼林抚育列入规划荒山造林条件差,工程量大,抚育期长,缺少一定的资金投入仅靠群众投工投劳难以落实任务。因此,荒山造林需要有必要的投资保障,并且造林任务要相对稳定。就古浪县而言,荒山造林任务应稳定在每年120~200hm2,投资标准提高到3 000~3 750元/hm2。同时还应将荒山造林后连续5年的抚育任务列入计划,每年拨付一定数量的抚育经费,保证抚育工作正常进行。只造不管,只栽不育,就会前功尽弃,导致造林失败,其损失要比节约抚育经费大数倍。
  4.2控制人口,退耕还林目前古浪县山区处于生态失调,生产落后的状态之中。要遵照“以粮代赈,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的方针,加强领导,权衡利弊,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在山区退出约6500 hm2坡耕地,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逐步在南部山区建立具有一定规模,能正常发挥功能的绿色生态屏障,保证全县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3加强幼林抚育,巩固造林成果幼林抚育包括除草、松土、整地、工程维护等。松土除草的次数和年限,一般应从造林当年开始,直到幼林郁闭为止。第1~2年每年3~4次,以后可适当减少。经过精细整地,第1年杂草较少,抚育次数可少些,第2年稍多,第3、4年每年至少抚育2次,作到土松、草净,从而提高土壤的营养水分条件,保证林木成活和生长。
  4.4推行多种抗旱造林技术加强荒山造林的试验研究,采用保水剂、干水和集雨节灌造林技术,选择应用适生的乡土树种和其他优良植物材料,探索不同立地类型最佳造林模式,尽快解决造林技术上的疑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北京林学院.造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102-106.
  [2] 刘虎俊,王继和,马全林,等.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植被特征及其恢复与重建[J]. 中国沙漠,2004,24(增刊):75-7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