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茶水发炎事件 [“茶水发炎”重演的媒体专业主义悲哀]
 

茶水发炎事件 [“茶水发炎”重演的媒体专业主义悲哀]

发布时间:2019-04-03 05:12:54 影响了:

  2008年的某一天,当时由展江教授主持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举办了一场有关新闻伦理的研讨会。在会议上,一位让人非常敬仰的中国著名的资深调查记者谈到了2007年一起轰动性的新闻。
  当时(2007年4月),中新社浙江分社的年轻记者就曾在杭州某医院策划了一条“茶水验尿”的新闻,医院给出的结果是:茶水“发炎”了。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舆论纷纷谴责医生缺乏医德。此事发生后,以医生为主要受众、高举专业主义大旗的网站丁香园邀请全国各医院检验科进行检查,结果表明,茶水真能检验出炎症,这不是医生道德问题,而是检验设备只是凭借几个具体的生化指标或化合物进行检测,茶水或其他液体只要含有和尿液中可能检出的相同或类似标记物,尿检仪器就会自动辨别生成结果。
  这一结果,得到了卫生部的肯定。
  尽管检验结果本身不能说明问题,但这一“茶水验尿”事件,还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医疗体制的改革。正是基于这一效果,当时那位让人尊敬的调查记者对进行“茶水验尿”的记者同行高度推崇,认为他们具有大无畏的勇气和巧妙的手段。
  但很快,在这次讨论中,对“茶水验尿”这种新闻手段缺乏职业伦理的声音就占据了上风。与会的媒体同行,包括笔者及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和《焦点访谈》栏目的同行,都认为这一做法缺乏新闻专业精神。而所谓的新闻专业精神,正是要在符合新闻伦理的情况下,按照科学规律和创新的方法来从事新闻报道。
  在这种情况下,时隔5年,当笔者再次看到“茶水发炎”事件重演后,不能不感到悲哀。
  应该说,在7月29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男科门诊的秘密》中,记者还是本着高度的为患者负责、为公众负责的精神,试图通过对一些大做广告的男科医院进行暗访来揭示这类医院或诊所不负责任或医术不精的情况。
  然而,记者用绿茶饮料冒充尿液送检,让茶水再次“发炎”的做法,且不说完全重复了过去的做法,也体现了十足的专业精神的欠缺。
  在业界总体上达成了杭州茶水验尿事件缺乏专业精神和新闻伦理的共识后,再次出现这种事件,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媒体的悲哀。
  在以专业精神从事调查新闻方面,国外同行的做法值得借鉴。例如,哈佛大学Joan Shorenstein媒体、政治与公众政策中心2011年调查新闻奖颁给了拉斯维加斯太阳报的Allan和Richards,他们用了两年时间,通过对290万份记录的分析,揭示了该市多家医院存在着大量本可以预防的感染和伤害。他们的报道为该市医院带来了透明化,让医院改善了服务,向患者提供最新的流行病数据以供参考。
  这种通过大量调研数据来得出结论的精确调研新闻(precision journalism)在2012年度的Shorenstein中心最佳调查新闻奖中再次大放异彩,一篇文章的作者发现,美国100年来的总统特赦体现了种族歧视,该文由统计方法发现白人特赦成功率是有色人种的4倍,而美国全国公众广播公司(NPR)的报道也检视了数千页文献资料,发现贫困社区水污染问题严重。
  在2012年度的Shorenstein中心评出的最佳调查新闻奖中的6篇获奖作品中,三篇为监督政府报道,一篇针对军方,另外两篇与环境科技领域有关。通过观察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说,记者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统计数据和统计工具发现官方没有公布甚至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成了美国调查新闻的主流。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何以在我们新闻圈中,这种精确调研新闻的专业主义做法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何以我们的调查新闻仍然要采用在伦理、技术手段上有所缺欠的不那么专业的手段?在这方面,其实除了茶水验尿外,还包括记者“假摔”或通过设套来“钓鱼”采访。
  也许,我们可以用中国信息透明度不高,来解释中国缺乏通过处理数据调查新闻的这种专业做法。那些让美国记者大显身手的资料,在中国大部分时候都是不对公众开放的。
  但其实仔细研究一下各种统计报表和专业期刊,这方面的资料并非不可得。环保组织公民环境中心所做的最让人称道的工作,就是把各地环保局公开发布的资料,汇集成中国的水污染地图,从而让专业数据,变成了公众可读、可理解、可就此质问的结果。既然民间组织可以,记者为何就不行呢?
  也许还可以用记者缺乏专业知识和科学知识来解释。的确,要求记者们具有“茶水发炎”的专业知识,这无疑是一个过高要求。但我们更要反思的是,这种作假的明显有违新闻伦理和专业精神的采访方式,何以总是得到媒体青睐?
  其实,中国记者也有一些通过专业手段来调研与公众性命攸关的事件的报道,这方面,财新传媒的宫靖通过查阅大量专业文献所做的“铬米杀机”(《新世纪周刊》,2011年2月,第6期)就是很好的尝试。这充分说明,在中国从事专业的调查报道并非不可能,在中国,记者并非不具备进行专业调查所需要的素质。
  然而,现在的事实是,中国仍然缺乏专业报道的手段和对媒体专业精神的推崇甚至是讨论。
  稍微往深处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有违专业精神的采访方式之所以能横行,是因为中国的媒体在总体上并不重视专业精神,更谈不上在培训和记者的成长中,将此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
  对于官方媒体来说,老总们关注的是体现上级精神和尽量少惹祸,而对于市场化的媒体来说,人们更多的是考虑吸引眼球的效果,而并不在乎这种吸引眼球的效果如何有违新闻伦理、有违科学,甚至是有违基本事实。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