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攀比 关于“攀比”的思考
 

攀比 关于“攀比”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4-07 05:12:02 影响了:

  如果你们是同行业的职工,由于单位和经营方式不同,工资奖金收入悬殊很大,你将做出什么反应?如果你是一位领导,对职工为此而要求提高工资将如何做出答复?  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为这样的问题写一篇文章则更令人头痛。
  对于农村人的“红眼病”,我们可以直接地冠以“小生产平均主义”进行开导;但对于城里人的“攀比风”,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
  “攀比”现象多种多样,但一个共同的本质是“向高收入者看齐”。“攀比”之风有可能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基金膨胀,不利于物价稳定,也不利于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可以说,此风不除,后患无穷。但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得要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人们究竟为什么要“攀比”呢?
  我想,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原因之一:就业机会不均等。
  我们的劳动就业制度基本上还是一种统配型就业制度,劳动者没有选择职业的充分机会。在这种制度下,一个人的工作岗位首先不是取决于自己的才干大小和勤奋程度,而是取决于劳动人事部门把自己安排在什么地方。这时,如果某些部门劳动者多得收入,另一些部门的劳动者就不会服气,必然要求“攀比”。
  原因之二:外部环境不平等。
  一个企业的盈利多少,不仅取决于这个企业的经营状况,还取决于该企业的资金技术力量,取决于诸如价格等等一些因素。有些企业利润水平高并不是因为它的经营状况好,工人的干劲大,而是由于它占用的固定资产多,拥有的技术力量雄厚,或者是由于其产品的价格水平高;相反,有些企业利润低,也并不是因为它的经营状况不好,工人不努力,而是因为它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或其产品价格定得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利润高的企业多发奖金,利润低的职工就会不服气,要求“攀比”。
  原因之三:收入与劳绩没有真正挂钩。
  有些企业发放奖金搞平均主义,而不按贡献大小,这就产生一种示范效应,使其他企业职工也要求这样做。
  原因之四:平均主义思想依然作祟。
  不可否认,“攀比”现象在很大程度也起源于平均主义思想。在我们这个社会,“大锅饭”吃了几十年,大家习惯于平均分配,而不习惯于多劳多得。有些人只看到别人多得,而看不到别人多劳,只在收入上“攀比”,而不在贡献上“攀比”。
  原因之五:对改革目的产生误解。
  任何一次大的社会变革,总是要引起人们之间(主要是社会各阶层间、各集团间以及阶层内部和集团内部)利益关系的变化。面对我们国家的改革,很多人误认为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就是长工资。你长,我就应该长,互相“攀比”。
  因此,“攀比”现象有些和现行制度有关,有些和观念有关。
  怎么办呢?我以为,起源于观念的要通过说服和政策使人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诚然,改革必然要涉及分配方式的变革,但这种变革的目的,不在于重新分配原有的财富,而在于激发创造新的财富,在于为这种创造提供一种新的分配机制。改革不仅仅是利益的再分配。“铁饭碗”“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只能产生“共同贫困”。其实,“攀比”下去,恶性循环,造成的后果只会把改革逼向死胡同,同样是“共同贫困”。
  起源于制度的则只能通过改变制度来解决。这里,极为重要的一条就是改革劳动就业制度,让劳动者有选择职业的自由,用人单位有招雇的自由,每个人都能各尽所能。在此基础上,严格贯彻多劳多得的原则,就可以把收入上的“攀比”变为贡献上的“攀比”,因为收入是由贡献决定的。
  当然,制度上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会立即消除的,有的甚至会有所发展。在这中间,有些人可能靠垄断某些机会发大财;有些人可能靠获得某种机遇先致富,还有些人靠特权多捞多得。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改革本身来解决。
  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改革并非是一项甜蜜的事业,它也有痛苦和牺牲。改革并非是一件“立竿见影”的事情,它更多地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和奋斗。我们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同时,为了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永久幸福,我们同样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没有这样的充分的思想准备,改革的事业就会天折在我们的“攀比”和目光短浅,贪图眼前利益之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