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公宜速去_
 

公宜速去_

发布时间:2019-04-24 04:03:21 影响了:

  儿子总是自己的好,老婆(公)都是别人的强,这是多数现代人的观念。但读过《世说新语》和《三国志》等书的人,大概都会留下这样一种印象:那时的一些人物,在对晚辈的评价上,可不都这么认为。他们倒是常常夸赞别人甚至敌人的儿子,为人家的孩子脸上贴金。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曹操对孙权的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名言,流传了快一千八百年,至今仍被许多人挂在嘴上。
  孙仲谋就是孙权。他是孙坚的儿子、孙策的弟弟。孙坚与曹操曾是战友,两人共同讨伐过董卓。而曹操说这话时,孙权继承父、兄之业,是与曹操鼎足而立的吴国君主,同时也是曹操最强劲的对手。说这话的时间是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地点在濡须口(今安徽省无为县东北)。
  这一年正月,曹操为报赤壁大战之仇,率领号称四十万的大军南下,进攻濡须口。为加强长江北岸的防务,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把都城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西迁到秣陵(今江苏南京)的同时,大兴水军,在通往巢湖的濡须口夹水作坞,以控制从巢湖到长江的通道,防备曹操跨过长江。曹军到濡须口后,攻破了孙权在长江北面的大营。孙权闻讯,赶忙率领七万士兵前来迎战,一到便给曹操一个下马威:消灭了曹军数千人。曹军受此挫折,便坚守营垒,等待战机。孙权几次挑战,曹操都不理睬。
  一天,孙权亲自乘坐战船,深入曹营,来到前方视察。曹操下令弓箭手射箭,一时万箭齐发,矢下如雨,不一会儿,吴军舰船一侧便被射成刺猬一样,布满了箭头。舰船失重,渐渐倾斜,眼看就要倾覆,孙权急忙下令把舰船调转身来,用另一面受箭,等到舰船的两面被射上差不多数量的箭,船体恢复平衡后,才列队而还。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写了孔明“借箭”,那是他特意把这件好事安在孔明头上,是虚构,实际上孔明没有“借箭”,真正“借箭”的,是这位孙权。地点不在赤壁,而是濡须口,时间为赤壁之战四年多之后。当然,当时孙权主观上并不是去“借箭”,而是去侦察敌情。孙权的“借箭”,完全是在紧急情况之下所采取的一种急中生智的应变手段。但这种客观的“借箭”效果,正好反映了孙权卓越的军事才干和临危不惧的指挥能力。
  还有一次,孙权乘轻船再次深入曹营,进行挑战。曹操手下的将领摩拳擦掌,都想出击,曹操却说:“这是孙权来观看我军的部署情况。”于是命令军中严加防备,弓箭不得妄发。孙权见曹军不敢乱发一箭,便放心大胆地直往前去,一直深入曹营五六里之远,把曹营看了个明白透底,才从容退去。曹操看到孙权军伍整肃,进退自如,无不感叹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生儿子就要像孙权那样的,刘表的儿子猪狗不如)!”刘景升即刘表,他的儿子刘琮和刘琦是两个窝囊废,所以曹操这样说。(《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注引《吴历》)曹操说这话时,虽然是以前辈自居,以后辈看待孙权,但确实道出了他的心里话。这是一位老英雄对一位青年才俊的由衷夸赞。
  正因为曹操对孙权有这句由衷的赞叹,所以最后这场战争的结束才显得如此奇特、别致和有趣。它不是结束在两军相争分出胜负之后,也不是结束在对垒双方有一方出现特殊情况而悄然退军之时,它的结束,是曹操收到了孙权的一封信,在信中,孙权劝曹操退军,曹操非但不感到好笑,反而毫不犹豫地按他的要求撤了军。于是,一场眼看就要发生的血腥大战,便在超常的平静中结束了;一场蓄谋已久的你死我活的争斗,便在常人难以理解的英雄相惜中结束了。除了两个主要当事人心里明白外,可以说在别人眼里,它结束得毫无理由和说辞,甚至可以说结束得有点不明不白。它好像不是在打仗,而是兄弟分家,朋友处事,客商谈判,一切都是在有商有量中达成共识,一切都是在心灵互通中握手言和,一切都是在毫无纷争中求得解决,一切都是在和睦相处中友好结束。这是两位英雄的交手,是老少两代英才的惺惺相惜。
  在古代战争中,敌对双方互通书信打心理战和口水战,不知有多少。但他们往往都是带着很深很大的情绪和偏见,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写信和看信的,其结果除了浪费时间精力和笔墨之外,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而孙权的这封信,则写得太精彩、太有水平了。可以说,古代所有的战争书信都没有孙权这封书信写得有分寸,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同样,在接到敌手的来信后,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曹操那样看懂其中的全部内容。曹操对孙权的这封来信,真是理解得非常透彻,处理得十分明智,“执行”得坚决彻底。最后出现这种神奇的结果,真是太别致太有趣了!在古代公文写作与处理史上,这种现象是非常难得一见的。
  孙权的这封信,写于当年的农历二三月间。此时,双方已经相持了一个多月,曹军没有取得什么战果,未能捞到半点好处。相反,由于江南开始进入雨季,雨水转多,不习水战的曹军如果再在这里待下去,肯定没有什么好果子吃。聪明透顶的孙权仿佛是曹操肚子里的蛔虫,对曹操的心事摸得一清二楚,他于是给曹操写信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江南的春雨已经开始下了,您还是赶快退回到北方去吧)。”又在另外一张纸上写道:“足下不死,孤不得安(阁下不死,我不得安宁)。”后一句话虽然有些不恭,但也道出了实情,是从反面对曹操的一种赞誉和推崇。曹操把孙权的来信内容告诉了诸位将领,并说:“孙权不欺孤(孙权说的是实话,不是欺骗我)。”便下令撤军,于四月间回到邺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注引《吴历》)
  曹操此举确实非常明智。他率大军前来报仇,结果攻又攻不下来,退又没有退的理由,打下去,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胜负难料;退回去吧,自己毕竟是一个征战三十多年且又称得上是能征善战的老将,把面子丢给一个后生孺子,怎么甘心?现在正好,孙权要求他退军,他不但有台阶下,而且能给孙权这个后生小子一个天大的面子,岂不是两全其美?这真是:只有两位英雄的交手,才会达到此种心灵上的默契;只有两位英雄的交手,才会出现此种戏剧性的结果。
  (摘自《案牍劳形亦有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