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对高职园区实施通识教育可行性路径选择的思考】 可行性路径
 

【对高职园区实施通识教育可行性路径选择的思考】 可行性路径

发布时间:2019-04-11 04:53:40 影响了: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共享的关注与推动越来越深入。对于高职园区的资源共享来说,通识教育是个重要抓手与平台。在高职园区实施通识教育,充分发挥通识教育共通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色与优势,避免重复性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与文化环境,是当前高职园区提高资源共建共享集约化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园区;通识教育;可行性;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陈向平(1964—),女,江苏江阴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研究、汉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2011年常州科教城高职园区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K2011328);2010年常州大学高职研究院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CDGZ20100017)。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2-0076-03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突飞猛进,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成绩之突出,都令人瞩目。可以说,这种带有教育资源共享特征的“教育园区”模式,为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园区各办学主体之间的协同共享效益,提升高职园区建设集约化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也由于高职园区各办学主体对资源共享的理念、认识及办学层次上的差异,目前高职教育园区教育资源共享仍停留在较为粗浅的层次,共享的载体和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图书信息资源和选修课程的共享方面。共享的思路和途径比较保守,主要集中在专业建设的条件保障方面。实际上,在现有政策条件下,能让高职园区资源共享迈出一大步的载体与抓手,通识教育未尝不是一条重要路径。在高职园区实施通识教育,能充分发挥通识教育共通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色与优势,而且投入少,容易做到统筹兼顾,避免重复性建设。这样既能有效探索教育资源互通共享的途径与方式,还可以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与文化环境。
  一、关于通识教育与高职园区实施通识教育的有利条件
  关于通识教育,国内外学术界有种种定义与理解。我国李曼丽教授综合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定义,用“理想类型”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不同角度对通识教育进行系统解释: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归结起来看,通识教育指向一个人的“价值、道德、态度、立场、情感与意志”,专业教育指向一个人的“职业、技能与本领”,专业教育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有用的人”、“职业的人”、“本领的人”、“技能的人”,通识教育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道德的人”、“独立的人”、“善良的人”、“情感的人”、“责任的人”。它们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则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完善的人”、“全面发展的人”。[2]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吸引力质疑最多的是高职学生的素质问题,而令职业教育最为困惑的也是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问题。职业教育定位与实施“职业、技能与本领”的培养目标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又必须兼顾教育以育人为根本的指导思想。“高素质”与“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资源投入有限的前提下,很难做到不厚此薄彼。从理论上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平分秋色,各自发挥应有的职能与作用。但在实际的职业教育领域,通识教育一直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专业教育关系谋生就业,要努力学,通识教育是营养学分,可以轻松学。这种专业教育的“强势”思潮,也终究成为困扰与束缚中国职业教育向高等性迈进的步伐。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抓实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工程,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开展高职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做人与做事的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高职学生中开展通识教育,可谓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通行的一种素质教育方式。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全校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全校必修课指全校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体育和军事课程。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是指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而设置的课程,覆盖面较广,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思想政治类、计算机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卫生类、基本技能等[3]),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此外,学生社团、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学校制度与纪律等潜在课程也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路径。[4]但归结起来,这种种通识教育的路径模式,不仅投入大,耗时费力,且收效事倍功半。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对通识教育的认识、重视不够。专业教育、能力本位主义思想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观、课程观、人才观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二是通识课程教学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通识课程开设与管理方面,大都顺应政府部门的刚性管理要求,虽硬性规定了思政类、人文素养类、工具类、身心健康类、生涯规划类等通识课程的学时学分,开设了高职专业教学计划中课内时数占比很大的通识类课程,但政出多门,管理条线很多,课程领域的划分与管理缺乏明确的标准,落实到具体的学校大都是应付检查,形式居多,成效甚微,课程功能与质量普遍低下。三是通识课程的建设问题,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高职院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工具性课程居多,人文性课程偏少偏弱。四是高职院校的通识课程师资力量普遍薄弱。通识类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不仅重视不够,而且从事通识课程的教师在职称评审、课题申报、社会服务收入等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五是通识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大都为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特征,对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呆板的通识课程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有抵触情绪,学生不爱听,也不积极参与,学生的主体性与学习积极性成为通识教育推进的一大障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