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中职学生特点成因 [浅析中职教师低成就动机成因及对策]
 

中职学生特点成因 [浅析中职教师低成就动机成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9-04-11 05:05:40 影响了:

  摘要:近几年中职院校部分教师存在成就动机较低的现象,对职业学校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针对这一现状,本文详尽分析了其成因及对策,希望以此提高中职教师的成就动机,增强中职院校的软实力。
  关键词:中职院校;成就动机;中职教师
  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境地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教师成就动机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在校期间个人发展的好坏。但当下中职院校有的教师把教育从一项神圣的事业沦为谋生的手段,工作热情不高,情绪消极、不思进取,对学生缺乏爱心,课上少有激情,课下缺少对教学的反思。凡此种种,不但有损教师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发展。因此,改变中职教师现状,提高其成就动机,迫在眉睫。
  一、中职教师低成就动机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阳光普照式的助学金给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各种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尽管如此,现实中的职业学校依然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的中职教师,很难在社会中体会到职业优越感,甚至连最起码的职业尊严也无从谈起。
  (二)学校因素
  中职院校为保证生源,盲目发展,过分注重学校外延式扩张,忽视学校内涵发展。在教育素质方面表现为自我效能感低、自我监控水平受阻,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差,不能进行深度的教科研活动。智能结构方面表现为:知识陈旧,思维僵滞,观念落后,没有新的突破点,自我学习教育能力差。在教材方面,许多教材陈旧落后,与学生生活、学习、就业等不相符合,脱离实际,致使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与学不但不能“学相长”,反而变成“教学相倾”。而且,中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比较模糊,缺少公平与客观,重专业课教师,轻公共课教师,重个别优秀教师,轻一般普通教师,重结果,轻过程,使本已负担繁重的教师得不到学校领导的支持与肯定,教师难以接收到赏识性的反馈信息。缺少沟通,教学矛盾,评价片面等因素,使得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日益增多。
  (三)学生和教师因素
  中职学生相对普高学生而言,存在认知水平低、情感淡漠、厌学逃学、不尊重师长等现象。很多中职教师无法在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公共课教师,在以动手操作、技能实践为中心的中职院校中,他们沦为了给学生讲故事的教师,公共课成了鸡肋学科,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价值失落,使教师工作的意义变得模糊不明。
  二、提高中职教师成就动机的策略
  (一)教师提高自身调适能力
  1.正确认识自我与现实
  中职教师应具备心理自我修复能力,清醒地认识到职业学校的特殊性,客观压力的存在,认识到社会发展引起的工作环境的变化是个人无法阻挡和改变的,自己能做的就是主动适应社会,勇敢面对现实,正视困难和问题,采取积极态度靠自身努力克服和缓解所承受的压力,努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多方面发展和完善自我。
  2.学会情绪管理,提高耐挫力
  愉快稳定的情绪是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只有拥有良好心境和愉快情绪的教师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工作和学生,教学效果才更好。“为人师表”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必须比其他行业的人更会调控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以积极主动地学习一些掌控情绪的方法十分必要。比如教师可以参加一些心理训练营、讲座辅导或通过自己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技巧,提高自己的情绪智能。这不仅对教师提高自身耐挫力有很大帮助,也可以将所学运用于工作与教学中,减少因工作不得力带来的焦虑。
  (二)学校加强外部管理
  1.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在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生涯初期,都有过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渴望。因此,学校应该保护好教师的上进心,建立各种教师激励机制,比如:公平公正的教学、教案、论文评比,教师基本功比赛等,建立鼓励大多数教师的竞争机制,使大部分教师都能体会到工作中的成就感。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把教师从智力惰性中解救出来,找到工作价值感,提高自我效能感。
  2.重视教师精神生活
  学校应不定期举行各种教师培训、讲座,并推荐教师外出学习等,建立教学资源与教师交流平台,实现优秀资源共享,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丰富教师精神生活,用知识唤醒知识,用思想启迪思想,不断为教师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学习交流,教师能够接触到更多优秀资源,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思想情操,改变落后、不求上进的现状。
  中职教师是职业学校的中坚力量,是学校的软实力,再先进的学习设备、实习车间也无法替代教师的作用。因此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成就动机,营造和谐、上进的教学氛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承芬. 教育心理学.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修订版.
  3.戚万学. 杜时忠. 现代德育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