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锁定“二三更时”_三更时
 

锁定“二三更时”_三更时

发布时间:2019-04-15 04:12:56 影响了:

  参观书法展,看见有一副对联,内容有点儿意思——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对联的书写者自注:这是“黄粱梦”亭柱联。古邯郸道上的这个传奇当然是虚构的,由故事衍生出来的这副对联,把人生视为梦境,对生命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表现出一种无奈,格调有些消极。
  但我从中似乎也悟出了点儿什么,使我心动的是“二三更时”几个字。古代的这个时间段,相当于现代晚上的九至十一时和十一时至凌晨一时。古人没有什么夜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段时间早已就寝了。无论是睡了一觉大梦方回还是心事萦绕以致失眠(古人也有神经衰弱的),相对于白天,“二三更时”毕竟是从纷扰中静了下来,从忙碌中跳了出来,心平气和,冷静超脱,正是一天中最宝贵的“难得糊涂”之时,也是最利于理清思绪从容思考的时候。我想这也许是有科学依据的,与人体自身的生物钟不无关系吧。
  曾子有“吾日三省吾身”自我修持的好习惯。我想他肯定只有在晚上才有时间和心境来算总账:因为白天他都忙着帮人打工、跑公关和接受孔子先生的面授去了,只有晚上才能从这三方面一一盘点:“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古人中自然有不少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焚膏继晷,中宵奋发而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但我更佩服的是古人能慎独,清夜梦回,扪心自问,从而改掉自己的过失。郑板桥自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的画风产生“熟极能生”的飞跃,也是自省的结果。
  而现代人要做到这点就不容易了,这并非古人的自制力比我们强,实在是环境造成的。古人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霓虹灯下夜生活”的刺激。而现代人面临的诱惑和压力要大得多,这就造成了他们体内生物钟的颠倒错乱:他们白天浮躁着,晚上还要接着浮躁甚至加倍浮躁。善于描写官场的小说家王跃文就写过这种现象:现代人的思维在夜晚是“放大”的,这种思维容易钻牛犄角,往往失之于偏激。我记得鲁迅先生的一篇《“音乐”?》里,就有这样的写照:“夜里睡不着,又计划着明天吃辣子鸡,又怕和前回吃过的那一碟做得不一样,愈加睡不着了。”但真正到了第二天早晨,也许吃辣子鸡的强烈欲望会减弱,因而那计划说不定也会大打折扣了,所以西方有一条谚语:“早上比晚上更清醒”。当我们连晚上也不能冷静思考的时候,就是现代人的不幸。
  从理论上讲,人的寿命据说可以达到120岁。我姑且保守点儿,把人的寿命定为100岁吧,如果换算成一天,那么,“二三更时”至少已经过了70岁,此时的思维方式应该从盛年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升华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了。当然,我并不是说只有老人才有思考的时间或专利,事实上人之所以傲视万物,人生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他能独立思考,是一支有思想的苇草。那么,不管是谁,我们如果一天之中能拿出那么一点点时间——锁定“二三更时”或其它时间对自身和外界进行一番思考,那该多好!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