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立人 李英强 李英强和他的“立人工程”
 

立人 李英强 李英强和他的“立人工程”

发布时间:2019-04-23 04:40:36 影响了:

  “2018年的春天,28岁的艾知行骑自行车从北向南穿行至广东浮图县大化镇时,看到一幢独立的小楼,立了一个招牌:守仁图书馆。进去后看到一个200平米左右的大房间,一侧放着几排书架,另一侧放着木头的桌椅,上面有几台电脑。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正在借阅台看书,打过招呼之后,艾知行就去上网了。处理了几封邮件后,艾知行就和图书馆的年轻人聊了起来。”
  这是李英强在他的博文中所描述的“一个理想的立人分馆”,而在现实中,他已在全国建起了16座这样的立人分馆。
  开 馆
  湖北黄冈蕲春县青石镇、河南信阳市淮滨县、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石城乡、巴州区茶坝中学、云南昭通市巧家县、河北承德市围场县、江西省九江市永修一中、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重庆市州县、广东梅州市大埔县、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城—罗列这些地址,只是想表达这样一个信息:如果你的家在这些地方,那么应该说你是幸运的,因为李英强开设的立人乡村图书馆已开到你的家乡了。
  2007年9月,李英强与余世存、薛野、张守礼、张大军、杨民道等朋友一起启动了乡村图书馆项目。第一站,便是李英强的家乡湖北黄冈蕲春县青石镇。
  其实,李英强最初的计划,只是想利用父母在青石镇叶铺村建的二层楼房办一个小型图书馆,把自己和妻子在北京各个书市上淘来的2000多册图书放进去,由父母管理,供村人借阅。把图书馆办起来后,他再回北京,继续原来的生活。
  可是,在家里小住几日,他却陷入深深的忧虑。乡村经济繁荣的背后,却是乡亲们空洞的眼神和麻将桌前慵懒的生活状态,这让他觉得此时的乡村,还不如他年少时那么纯净。
  “我不想让自己的这2000册图书,也像众多送书下乡活动一样,过了启动仪式的喧闹,就任由尘土抚摸。”李英强改变了主意,他决定和妻子留下来管理这些图书,让它们流动起来。按照他的设想,他建起的图书馆都要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人们在这里可以看画展,看电影,听音乐,听各种讲座。“直至成为一些人的精神家园,当他们在异地四处漂泊时,想起家乡的时候,能够怀念图书馆这个温暖的所在。”
  经人介绍,李英强与当时的青石镇中学校长见了面,他的想法得到校长的大力支持。于是,第一家立人乡村图书馆就在青石镇中学建立了。因为国学大家黄侃先生就是从青石镇走出去的,所以第一分馆也叫作黄侃图书馆。在李英强的设想中,凡是立人所在的乡村,只要有文化名人,都要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也是后来有的分馆分别以晏阳初、木兰、熊培云命名的原因。
  立 人
  李英强所说“立人”二字,出自鲁迅1908年写的《文化偏至论》中的一句话:“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
  立人乡村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学生,所以李英强对书目的选择非常严格。第一分馆的2000多册图书全是李英强夫妻俩一本一本选出来的。2007年的夏天和秋天,在北京大学的“周末书市”,蓝旗营万圣书园旁边的一家小门脸特价书店,还有王四营一带的小二手书店,经常会出现他们的身影。
  在这些书籍中,小学生书目有近200种,内容以简单经典的故事书为主。李英强重点推荐的有他认为可以读到三四十岁的跟生命话题有关的《小王子》、关于不同追求的《奥兹国的巫师》、关于友谊信任和爱的《夏洛的网》以及林格伦的童话作品如《长袜子皮皮》、《小飞人卡尔松》等。
  中学类书籍内容随年级逐渐加深。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系列、刘瑜《民主的细节》等,以及鲁迅、胡适的书,还有钱穆、汤因比、费正清、唐德刚、张灏、葛剑雄等人的著作,都在核心书目之列,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也在其中。李英强推荐初中同学阅读《苏菲的世界》、《动物庄园》和一些世界文学名著。
  立人还设有专门的“选书委员会”。从2011年起,选书委员们每月还推出几则短书评。
  除了为学生们办理图书借阅手续,管理员还要组织学生们参加较高频次的读书会。李英强的设想中还有放电影(每周一次)、邀请学者讲座(每学期至少一次)、作文比赛(每年一次)、冬令营、夏令营等活动。
  李英强希望图书馆能成为乡村的学习中心和教育基地,希望青少年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人们在这里不但是索取,还给予,更重要的是交流,成为乡村公共生活的一个新的开始……”
  如今的立人图书馆有12个县级区分馆,管理运营着下辖乡镇村的16个图书馆,藏书7万册,4000多个活跃的借书证,每个月3万的阅览人次。目前在馆的全职人员,包括实习生在内共30多人。
  
  节 奏
  虽然李英强对立人系列教育产品的未来给予了很高的期待。但面对本刊记者的采访,他却是一再强调“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其实立人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并不一定就是好事,立人追求的不是越大越多越好。”在他看来,立人乡村图书馆只要做好了,一个和100个是一样的,只要能为当下的中国教育寻找另一条出路,立人的存在价值就实现了。
  在一些报道中,有这样一些片断,让人印象深刻“午后充足的阳光让村人们的行动慢了下来,东拉西扯地聊着自己也不十分清楚的话题,只有猪在撒欢地跑来跑去。李英强抱着刚满一岁的女儿,坐在立人第一分馆楼前的台阶上,不时地和女儿碰碰额头,父女俩都露出满意的笑容。
  在李英强新租的4层小楼里,一楼大约200平方米的房间三面墙都被书占满了。几张供阅览的大桌子摆在屋子中间,志愿者们忙着要将二楼整理出来,再设一个阅览室。
  看着村民们的时间在白白流走,一位志愿者忍不住说:“有时真想把他们硬拉进来啊!”而李英强对这一切却看的很淡:“时间长了,慢慢就会有人进来,一个人进来了,十个人很快就会进来了。”
  采访中,记者对这些图书馆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表示了担忧,李英强却说:“我做的工作,好比是在沙漠里种树,我的想法是,活一棵是一棵,活不了,继续往下种就是了,总会有成活的。”
  著名新闻人、南开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熊培云是立人学子们崇拜的偶像,也是立人的理事之一,他在自己的家乡江西省九江市永修一中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立人分馆。在剖析立人现象的《两千分之一的改变》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能力有限,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总能改变些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慢慢改变。“试想,中国2000多个县,如果你改变一个县,就是两千分之一的改变。如果你让一个县有一家像样的图书馆,那么你就完成了两千分之一的改变。”
  “乡村图书馆首先就不是为民主而生的,也不是为改变民情而生的,它首先意味着一种民权,是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而存在。或者说,其所体现的,首先是一种关乎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对幸福、自由的领悟与赞美。”这是熊培云在另一篇文章《送托克维尔下乡》中对立人乡村图书馆的评价,他说,立人乡村图书馆让他对中国现实又多一些体悟:“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只要你愿意身体力行,总还是能做些事情。”
  运 营
  李英强告诉记者,立人乡村图书馆是一个纯粹的民间公益组织,既没有在工商注册,也没有在民政注册,因为注册会导致产生一些很多非公益的色彩。目前包括图书的借阅、讲座,都是免费。“虽然在很多地方,我们想通过收费确定谁真正需要这些资源,也希望通过收费维持日常的开支,但比较困难。”
  立人最初的几个分馆多是通过理事的“私交”建立的。第一分馆设在李英强的母校青石镇中学,第二分馆设在理事张大军的家乡淮滨县固城乡。第三、第四分馆设在理事袁万明的家乡四川巴中。
  那么,立人乡村图书馆的运转经费从何而来?李英强说,一开始,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在北京做生意的朋友赞助,每个月5000元。“随后,心平基金会加入进来,为每个新开的分馆提供买书的钱,这保证了立人图书馆走下去。”
  随着立人乡村图书馆渐渐有了名气,一些支持者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捐款捐物,为立人服务的专职工作人员这才开始有了生活补助,每人每月大约1000多元。李英强希望这些努力的专职工作者最终能拿到比较体面的补贴,保证结婚生子的基本生活水平。
  为立人服务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乡村一线工作的专职员工和长、短期志愿者,另一种是在城市提供支持的。“立人在每个分馆都有服务期在一年以上的专职员工驻守,也有大量的短期志愿者参与到立人的寒、暑假以及平时组织的活动中。”李英强说。
  最新的好消息是,南都基金会开始对立人进行一个为期3年的定向捐赠,每年10万元。
  疑 问
  记者在立人乡村图书馆的网站上看到,立人第十分馆—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行知馆已经关闭。对此,李英强解释说:“每个在家乡开办图书馆的志愿者都有充分的自由权,如果他遇到来自当地政府部门的压力或其他原因,有权关掉图书馆,志愿者有这样的权利。行知图书馆是去年8月份关闭的,一共运行了半年的时间。我们也及时在网站上公布了消息,希望捐书者不要再往这个分馆捐赠了。这个图书馆的关闭不能代表什么,只能说是一个个例。”
  在立人网站上,有建立立人乡村图书馆的申请条件。李英强说,立人不主动到某个地区建馆,一般都是受有意愿的人的邀请,先在县一级的城市建馆,随后再向乡镇、村设分馆。
  对有意愿建馆的人,李英强开出的条件是很“苛刻”的:要有独立产权的房子,最好是独门独院,方便进出的;对立人的宗旨和定位能够比较认同,本人能够长期参与;有意愿者最好在当地具备一定的号召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能疏通分馆与当地各方面的合作关系……
  对此,有网友提出疑问:有启动资金、有独立产权场地、有关系,如果有这些条件,还找你开馆干什么?
  李英强的回答是:“有了这些,是不会自动成为一个真正发挥作用的图书馆的,立人所做的,正是把这些资源用起来,让它真正发挥作用。”
  李英强给记者打了个比方:西安有意开一家儿童乐园,各项条件已具备,但西安还是想加盟迪士尼乐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迪士尼不但有游乐设施,更有自己的理念。“谁都可以开儿童乐园,但你如果不申请,那你一定不是迪士尼乐园。立人乡村图书馆也是这样,它在服务理念与服务人群之间有一种精神上的共通,这种共通就能产生阅读之外的愉悦。”
  生 活
  李英强1979年出生,他现在生活的重心,并不只有立人教育产品,刚满一周岁的女儿李宗道(小名卡尔松)是他的另一个重心,另一个欢乐的源泉。
  李英强和妻子张新月曾想过不要孩子,他们最大的担心,就是孩子会让生活变得不可控制。然而,真正到乡下生活后,妻子突然觉得有孩子的生活也很好,卡尔松就这样在父母牵手7年后出生了。
  记者与李英强多次通电话,几乎每一次都能听到电话那头卡尔松的声音,这让人感觉李英强的生活有滋有味。
  李英强的生活受妻子影响颇多,他在多个场合表示,妻子喜欢乡间有鸟鸣有流水的生活,这也是他们回到农村的一个原因。
  老家在甘肃天水的张新月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同样一个风景,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感觉,关键是看你的心灵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天天看着那么多小孩子来看书,借书还书,看着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一些变化,若是你有心,不开心也不可能。我们自己得到的可能比我们给孩子们的还要多。”
  李英强2001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在中国联通济南分公司工作3年后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这样的经历显然会让很多人羡慕,而李英强也说自己是幸运的。他承认,正是因为接受了高等教育,才有了选择自由人生的可能,所以他希望更多的农村青少年,不要因为身处恶劣求学环境,就放弃获得这种自由的可能。
  李英强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教育的100个奇思妙想》的文章,他认为中国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很多的人只是倾向于指出问题,却并不给出答案。“其实这些问题也不是全不可解,关键是要有人站出来解决,解决一个是一个。”
  近日,李英强一家人搬到了成都,投身于立人大学第二期暑期大学的招生工作。
  立人大学并不是通常意义下的大学,而是基于互联网的一所民间“大学”。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和一群有着高远理想的大学老师汇聚到这里。导师来上课,全凭自愿,不但没有讲课费,还要自掏路费,辗转换乘多种交通工具,住在镇上惟一一家宾馆,每晚房费80元。
  去年立人大学第一期暑期大学在李英强的家乡举办,活动要旨是“让参加的学生感受一次真正的大学教育,以自由、开放的方式探索民间高等教育的可能形式”。课程分为三大块:深入阅读,讲座研讨,调查研究。
  在李英强的口中,听不到“困难”二字,他总是淡淡地笑着说,所有的困难都已变成了前进路上的祝福。他同样避谈“成败”二字,因为在他看来,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他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大与小、成与败的标准,在这里并不一定适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