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农村中学生不良品行浅释 中学生不良行为与表现
 

农村中学生不良品行浅释 中学生不良行为与表现

发布时间:2019-06-16 04:33:58 影响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班级或多或少总有学生会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比如调皮捣蛋、作业拖拉、吸烟酗酒、逃学、甚至离家出走等等。这些都是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的不良品行,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采取措施解决的问题。学生不良行为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少数中学生之所以会行成不良品行,这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学校“教育不当”、及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等多方因素造成的。
  长期的班主任工作,笔者以为农村中学生的不良品行缘于下四个方面:
  一、家庭的影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及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导致学生不良品行的主因。
  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是家庭,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其言行教诲、品行榜样都对子女产生直接持久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放大”了社会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的正面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溺爱娇纵的家庭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礼,贪图享受;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粗野蛮横,缺乏同情心;修养低下的家庭教育使子女语言粗俗,精神空虚,追求低级趣味;而结构缺陷的家庭也使子女缺乏温暖,形成孤僻冷漠、懦弱乖戾性格。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使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中出现障碍。如果与学校教育不相协调,难以产生正面教育的合力。
  二、就学生个体而言,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是不良品行产生的内因。
  由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理想的个体差异,使得学生以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少数学生由于基本需要,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从而引发学生的不良品行。比如有的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纪律观念淡薄,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无故旷课、课上吵闹,严重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有的学生则表现为私欲膨胀,贪图享受,是非不分。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如考试作弊、偷窃**、早恋、传看不健康音像读物、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以上这些都是不良倾向导致不良品行的表现。
  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人际关系也是诱发学生不良品行的心理因素。部分学生因爱憎颠倒、好恶颠倒,被集体所冷落,自尊心受到损伤,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不良行为。在人际关系方面,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这些人际关系问题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三、学校的影响,学校教育活动偏离教育目标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客观因素。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偏离了教育目标,影响了学校正向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为:一是办学思想不端正,重智育轻德育,重应试轻素质,重尖子轻差生,这不仅冲淡了德育内容,同时也造成学生心理失衡。二是教育方法不恰当,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不主动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仍然采用几十年一贯制的封闭、单一的方法管理教育学生,方法不仅简单偏激,有的甚至冷漠放任,致使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感到不被理解和关怀,转而从友伴群体或者到社会上去寻找安慰和寄托。三是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不注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满足青少年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他们转向外界寻找刺激和补偿,一旦误入歧途,就是毁了学生一生的沉痛代价所无法挽回的。
  四、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是学生不良品行产生的外因。
  目前,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和各种腐败现象正侵蚀尚未成年的中学生。极端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以及社会上的黄、赌、毒象瘟疫一样,侵蚀着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产生极为严重的“反面导向”,使中学生对社会正气缺少信心,形成自私、狭隘的不良思想意识。
  明确了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后,我们就应对症下药,纠正学生的不良品德。中学生的人格可塑性较大,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不良行为就能够及时的得到矫正。但同时,矫正中学生不良品行是对学生个性心理和人格的“再塑”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微的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长期的共同努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