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秦观词纯美意境的构成|秦观词的意境
 

秦观词纯美意境的构成|秦观词的意境

发布时间:2019-06-23 04:21:56 影响了:

  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是北宋词坛上雅俗共赏的婉约派词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评:“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较准确地归纳出少游词情感深挚、韵味含蓄的特点。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评价秦观:“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更将少游词的妙处归为词心。纵观其词,他以善感、敏锐之心性感受世间的瞬息万变——为良辰美景而感动,更为时光流逝、欢乐短暂而忧伤。他一生郁郁不得志,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故其词多用幽微唯美的笔法婉转地表现抑郁悲伤的心绪,有如含苞之花,未曾绽放却独有含蓄之美。
  北宋初期之词,仍保留着花间词中的一些特性,如“艳词”、“男子作闺音”之词。秦观的一些词亦不能免俗。而他怀纯粹自然之词心创作的词,往往有一种纯美的意境,蕴含了他心灵最深处的感悟——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爱恨离别的悲伤,对世事无常的悲叹。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有评:“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也正因其词中所展现的唯美意境高雅脱俗,使人掩卷后仍若有所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亦云:“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
  在此试举五代花间词名家温庭筠《菩萨蛮》与秦观《浣溪沙》两首词详细分析这一差异。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翦。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温庭筠《菩萨蛮》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秦观《浣溪沙》
  《菩萨蛮》上片从描写房内精美的陈设开始。晶莹的水晶珠帘隔着女子的闺房朦胧而若隐若现。玻璃枕、鸳鸯锦——华丽而精致。暖香缭绕,温柔了她美好的梦境。下片正面刻画女主人公之美。她身着藕荷色绸缎做的衣裳,’头上参差地佩戴着花胜,玉钗在微风中轻曳摇摆,衬托着她美好的面容、轻盈的步态。
  再看秦观的《浣溪沙》,描写的是一种细致幽微的感觉中的世界。上片就营造了一种宁静幽深的意境。轻寒、晓阴、淡烟流水,初读之下,便觉景中有人。小楼被淡而无际的春寒笼罩着,虽然时值暮春,但像晚秋一样的天气令人无可奈何,凝神处却见画屏上的《淡烟流水图》,让人无端心生一种哀伤。明人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一亦云:“萦绕潇湘,画中之画。”可见少游词一向为后人推崇之处在于其词境如画。“淡烟流水”又何尝不是秦词纯美意境的概括?下片“自在”两句,则把情感和景物结合起来。小楼之上极目远望,但见万千的飞花,无边的丝雨。此句有无限的情思隐含其中,同时也是由于作者本人性格、情思、境界异于他人而展现出的一种特色。如果说“自在飞花轻似梦”是欢快的、跳跃的、飞扬的,那么承接下旬“无边丝雨细如愁”则马上转为低沉的、抑郁的、无解的一种情绪,一顿一挫之间,顿觉人生无常。最后“宝帘闲挂小银钩”一句则营造一种意味深长的余味,让人浮想联翩。由室外之花、雨转向室内,银钩闲挂着精美珠帘,折射着词人生活的悠闲,更是“自在”两句闲愁情绪的延伸。可以说这首词通篇都是轻柔的描写,没有一处重笔,但字里行间却透出一种感人的力量,人们感到的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共通的哀伤。
  以上两首词,虽然都营造了美的意境,但内涵、带给人的感发力量却不同。温词之美在于陈设、器物、妆容、服饰极尽华丽、考究,寄托了女子独守空房之寂寞,对心上人的思念以及韶华易逝的哀伤。这种情感在华丽的辞藻之下,但美感却停留于表面,很少触发人内心深处微妙的情感。清刘熙载《艺概-词概·曲概》:“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可谓一语中的。而秦观词之美感特质则体现在多方面:首先,词人以深婉、唯美的词心,把抽象的情感和有形的事物关联起来,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完美统一;同时又因词人易感、悲观的性格特征,使词境超越了文字之华美,在纯美意象的表象之下,笼罩着一层无奈的淡淡哀伤。所以,同样是写闺情,离恨、哀伤,秦词所追求的是唯美境界的营造,发自内心真情实感的诘问,千百年后读来,仍使人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秦观大多数词中写景的部分,都不是单纯地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了渲染全词气氛,奠定基调,为了抒情而进行必要的铺垫。千百年来,感动人心的好词都有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秦观以细腻的内心、敏锐的眼光捕捉景物的特点,斜阳、杜鹃、小溪、花、珠帘……这些意象常常出现在他描绘的景致中。但是,科举不中、仕途不顺、屡遭贬谪,与家人、心爱之人分隔两地等种种凄苦的经历,使他笔下的这些意象都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味。“草”是衰草,“杜鹃”声声哀鸣;“孤村”、“残雨”、“危亭”无不折射着词人凄苦的心境。有些词虽没有明显的情感,营造的却是一种情景交融的无我之境。纯美景致的意义并不在于其本身多么完美、华丽、精致,而在于它们凝结着主人公深刻而真实的感情。仿佛词人赋予了景物以生命,让它具有人的情绪,并且使读者有一种综合的美感体验。
  再看秦观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暮春,描写词人谪居郴州时期迷惘、失望、寂寞、愁苦的心情,以及浓烈的乡思。首句为全词奠定了暗淡、悲伤的基调。后人多赞秦词《满庭芳》首句“山抹微云,天黏衰草。”为对起之调经典,个人认为唯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足以当之,因其更能概括秦词的特性。大雾弥漫,楼台隐于其中;月色昏暗朦胧,让人看不清渡口。用八个字就把一片迷离、凄美之暮色描绘出来。王国维先生曾言:“‘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我姑且改为“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何遽不如“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词境如此,人何以堪?“桃源望断无寻处”一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与世无争的理想社会。几经宦海浮沉,词人在现实中遇到的是尔虞我诈的黑暗社会,在这里引用桃花源的典故,显然是要表达对那片净土的向往,然而这种社会却是无从寻找的。此三句并非是实景,而是词人内心极度悲苦外化成的幻想中的境界,美在景中含情,让自然景物具有了人的特质,用楼台、津渡的若隐若现象征世事无常,人生阴晴不定,更突出了自己迷惘的心情。“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句后人尤为推崇。词人独自坐在孤寂阴冷的旅社里,陪伴自己的只有哀鸣的杜鹃和西落的斜阳。词人此刻正独自谪居郴州,远离亲朋,值此暮春时节很容易让人产生韶华易逝,无奈春归之感。而那渐落的夕阳,也象征着词人悲苦一生的斜阳之暮。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也。”当词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观察外物时,景物也会带有这种感情色彩。此词所描绘的氛围,灰暗的冷色调也正迎合了词人当时的心之悲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