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官宣什么意思【探求流行语的社会意义】
 

官宣什么意思【探求流行语的社会意义】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7:58 影响了:

  所谓流行,语言学家杨建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某一事物或现象在某个时点上产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广泛传播或蔓延。这一事物或现象在某一时段内的出现率显著高于该事物或想象平时出现率的均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流行词语,应该是指某个时期广泛流行,过了一段时间又为新流行的词语所代替的词语,也就是,流行词语是有其生命周期的。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流行语作为一种事实存在也是符合这个变化规律的。
  不难发现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政治氛围宽松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和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流行语的产生和扩散周期。
  流行语本身简洁明了、易记易传,标新立异、俚俗奇巧,反讽隐喻、富于张力,复制简便、类推性强,也彰显了流行语的本质。
  从历时角度分析,流行语现象能长期存在,其存在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流行语”反映了现代人一种生活状态,彰显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态度。流行语的频发风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年轻人的热情参与。流行语的语言特征迎合了大众民众心理需求,尤其是青年一族。年轻群体处于生命的活跃期,对社会变化感知敏锐,想象力创造力强,并且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叛逆性,流行语的新异简洁、讽喻戏谑、互动空间大等特点契合了他们创新求变、颠覆传统、主体参与的心理需求。当下中国社会,青年人处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的挣扎中,生存焦虑感和角色归属感并存,心理上既要追求自我个性又渴望得到认同,因此他们主动创造新奇反叛的流行语,期望凸显自我;另一方面又常常将流行语作为群体标签,从众跟风使用,标示自己“达人”或“愤青”的身份,以获得一种“彼此同在”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青年人出于“是用于满足”的动机做出使用或不使用某个新词语的个人选择,这些选择不断累积汇合,就决定了哪些词汇在网络上流行或消失,也决定了它们的生命周期,可以说流行语是反映青年社会心理需求的集体作品。
  “流行语”是社会情绪的表达符号。流行语往往具有丰富的引申含义,除了对某个事件表达关注,更通过冷幽默、双关、讽嘲等方式,成为精神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宣泄情绪、自我解压的一种方式。戏谑调侃的话语虽然不能改变现状,但不失为现代人缓解精神压力、转移焦虑的无害途径。中国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事件高发,负面情绪累积,因此在政治领域的流行语喷涂量最大,多是“准公共参与”的语言游戏,这种语言游戏客观上促进民主的公共空间的拓宽,另一方面充当了“社会情绪泄压阀”,无意中起到了宣泄不良情绪、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流行语”是社会集体意志约定俗称的产物,蕴含了大众普遍的爱憎情绪和价值判断,流行语甚至成为一种大家彼此心领神会的认同标签。
  “流行语”是对传统语言的一种创新,它迅速传播。流行语虽寥寥几字,含义却很丰富。在当前的语境下,运用流行语进行交流、传播思想,无疑提高了人际传播的速度。
  毋庸置疑,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存在两面性,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也存在负效应。
  “流行语”的风行引起了一些传统语言学家的担心,认为这些语言近似“黑话”,粗鄙而缺乏规范,“会冲击传统语言秩序”。长期以往,也许会累积并塑造一种娱乐至死、政治冷漠、反理性的社会心理。
  “流行语”被视为话语领域的反叛和革命,但却缺乏真正理性的批判,反而可能使大众陷入情绪化的“狂欢”而掩盖更为宏大的问题和深入的思考。
  但是,笔者认为上述理由不足以让我们对流行语抱持简单的“恐慌”的态度,诚然,流行语是多元文化发展和个性解放的必然景象,流行语即便缺乏深度和严肃性,作为松动舆论压力与宣泄社会情绪的有效方式,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社会前进动力。
  实际上,流行语大多生命短暂。随着时间推移,一哄而上的跟风之后,新鲜感消失,一些词汇无须规范,自会因使用减少而慢慢消亡。
  总之,流行语的存在和流行是客观事实,既是一个文化现象,又是一个语言现象,是一种无法回避和规范的既成语言事实,与当前的社会密不可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虽然不属于大众语言,也不是主流语言,但它是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状况、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我们不必去推广它,也不需要禁止它,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姚桂林,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