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记人叙事散文教学要注意的问题|足球教学中纠正错误要注意的问题
 

记人叙事散文教学要注意的问题|足球教学中纠正错误要注意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8:01 影响了:

  散文是和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体。散文的基本类型包括写景抒情散文、记人叙事散文和哲理性散文。苏教版必修一、二中有三篇记人叙事散文,分别是杨绛写的《老王》,汪曾祺写的《金岳霖先生》,孙犁写的《亡人逸事》。这三篇文章,事中有情,寄情于事,两者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语言干净、平易、真挚,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善于运用抒情与叙事并用的方式,在娓娓叙事过程中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露。
  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说:“人们观察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孙犁也说:“艺术家创造出美的形象,以之美化人类的心灵,使之向善,即谓之美学。中国古代,即知以艺术教化人民。最初注重音乐、诗歌,以后泛指戏剧、小说。“五四前后,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甚力,社会风靡以之。”可见,对学生而言,散文主要应用审美的角度去解读,也就是要注重审美体验。让学生沉浸在人物的感情中,体悟情感,洞察人性,丰富心灵,涵养人格。
  领略记人叙事散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不仅仅是读文章的一种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做人的基本原则。换一种说法,一个学生没有感恩的心,就无法深入体验感人肺腑的亲情;没有忠诚忘我的品质,就无法理解至死不渝的爱情;没有平等宽容的意识,也很难感受到刻骨铭心的友情。作家所描写的人类至善至美的品德,麻木的灵魂是难以获得深刻的感情体验的。当现实生活发生的种种事实让学生觉得这个社会和他们有距离时,容易让他们敏感的心受到伤害,他们就会产生偏激的想法。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要让学生在学习散文中,克服对生活的冷漠,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美好的情感,学会感动,让自己具有丰沛的感情。如《老王》,他是个生活在人们视线之外的人,作者为什么要用他的善良来写文章。我想,孙犁的这句话“不在于揭示众口之能称为美者、善者,是在能于事物隐微之处,人能经常见到而不注意之处,再现美、善;于复杂、矛盾的人物性格之中,提炼美、善”就是极好的回答。
  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刘锡庆有这样一句话: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散文是抒发作者独特感受,传达作家真实“自我”的个性和感情的文章,所以阅读时,除了要常规分析、品味外,更要特别体验作者的感情。文本中所描写的人物对象,并不能独立于作者的情感之外。
  就如《老王》,很多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放在分析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上。从职业、身世、外貌、身体状况、居住条件、所作所为来分析他的社会地位和道德品质,文章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那是课堂中作为点题句简单分析的,表明“我”对老王的同情、悲悯与内疚。真的理解文章了吗?
  杨绛的散文大都具有明显的“自叙性”色彩。作品所写的老王,在不幸中能保持做人的善良品质。作者对他的同情与悲悯,是语言字面表露的意思,深刻的内涵是:杨绛站在一个知识分子的立场上,作为道德的引领者,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灵魂的拷问,才是这篇散文最大的魅力。它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作者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正如孙犁所说:“凡艺术,除表现时代、社会的风貌外,亦必同时表现作者的品格、气质、道德的风貌。”
  如果记人叙事散文只停留在教学生看得到,看得懂的,就像老王的善良、金先生的有趣,那么就如学生所说,“老师,《老王》已经在初中学过了,为什么还要学?”其实,课堂中要教的,恰恰是学生还无法体味的。因为他们是不成熟的读者,年轻,缺少生活的阅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只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要让他们从读不懂到读懂,从不能体验到能够体验。必须要教他们从散文文体的角度来读文章,绝不能把记人叙事散文当作小说来教。
  因为散文包含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又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尚,所以,学生阅读时,如果不了解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的风格特征,那么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形象上,就不会对它有更多的感受,就不可能动情。因为难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文章读懂。
  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的,所以要在课堂上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经历。作为课堂教学这种方式有些单调、机械,但它是必须的。如《老王》,假如没有这种介绍,学生们不知道知识分子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竟然让老王觉得“我们”是“落势的凤凰不如鸡”,“我们”一家需要他来照顾。但从“我们”这个角度来看,老王被整个社会环境所孤立,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身体状况很糟糕。跟一般人相比,他是一个生活十分窘迫的底层普通人。只有知道这些,学生才懂得老王的善良是多么可贵。
  细读文本,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语言咀嚼感受。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融入文本,和文本对话交流,产生情感,产生共鸣,甚至悲喜相和,心灵受到触动和冲击,才能真正理解语言所蕴藏的深刻内涵。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朱自清先生在《了解与欣赏》一文中也说:“某种特殊的句式,不仅是作者在技巧方面的表现,也是作者别有用心之处。”
  读《亡人逸事》,虽是散文,但有生动的人物对话与细节。教学定位也在这里,绝对不会忽略这些精彩的描写。作者仅仅撷取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那哀念之情却深深渗透在字里行间,这都倚仗真实的细节。但有些语言,恐怕就不太会有人去注意它。“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作者命途多舛,经历离别、战争、“**”,在家庭与“我”最艰难的时候,妻子始终陪伴左右,默默地支持“我”,鼓励“我”。妻子对家庭付出太多,而“我”与她相比,付出甚少。现在,年老体衰,更觉孤苦凄凉,对亡妻更加眷恋。想要弥补,再无机会,这是生命中最不能承受之重。作者用极淡的笔墨写出对亡人的愧疚、自责和极度的深挚的思念之情。
  采用平实的直抒己意的写法,文章显得特别的情真意切。散文大家把烟花灿烂过后的静寂用文字表达了出来,正如巴金所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套用一句俗话,别人文章的好说得出,孙犁文章的好说不出。
  有人说,记人叙事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我以为,这句话说出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即老年人在经历人生的丰富多彩后,当一切归于平淡时,把最真实的思绪用最平易的笔法来描写已经发生过的一切,尤其是抒发对这个世界最有个性最独特的感受。这个唯一的“我”,生活在怎样的一个年代,遇到过什么人,发生过什么事,有什么看法。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有所发现,才能有独特的创造。
  孙绍振先生说:“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我们必须明白,记人叙事散文中,作者的情感始终是文章的灵魂,同样也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尽管文章很少直接流露感情,但往往通过叙述与描写来完成。教的时候要用情感体验的方法,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背景,关注字里行间隐藏的内涵,整体把握作者想表达的独特的情感。
  陈蕾,教师,现居浙江诸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