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双星璀璨璧合珠联 珠联璧合泊烟123言情
 

双星璀璨璧合珠联 珠联璧合泊烟123言情

发布时间:2018-12-26 04:42:17 影响了:

   元曲是我国元代词曲音乐的总称,它可与唐诗、宋词相媲美,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艺术形式。元曲分元散曲和元杂剧,散曲是创始于金、元两代的一种新兴的艺术歌曲,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和“胡乐番曲”,又分为北曲和南曲(《中国音乐通史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梁茂春、陈秉义著)。元杂剧是在公元13世纪30-40年代继承了宋杂剧传统之后并在金代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当时北方流行的诸宫调等说唱艺术和各族民间歌曲等多种艺术营养而逐渐兴盛起来的。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单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元散曲和元杂剧二者有着相辅相承的密切联系,但同时二者又有诸多的不同之处。为帮助广大元曲爱好者能够更好地区分这两种音乐表现形式,本文着重从体裁、结构和表现风格等几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
  
  一、元散曲和元杂剧体裁、结构之比较
  
   1.音乐皆属一宗体裁截然不同
   元散曲和元杂剧都是我国元代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元代散曲与杂剧并称“元曲”,其所用曲牌及曲牌联缀方法也完全相同。但是二者在体裁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元散曲属于歌曲形式,而元杂剧则属于戏曲形式。“散曲”在明初时,为使这类歌曲区别于剧曲,始称散曲,它的体裁一般分为小令与套数两类。而元杂剧是一种戏曲音乐,它的出现是我国戏曲音乐成熟的标志,也是我国戏曲音乐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元杂剧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剧形式,它在剧本、表演、音乐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近人根据曲牌的用途将其分为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用于抒情、写景、叙事等且采用清唱形式者称为散曲,用于表演故事且采用代言体者称杂剧(《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孙继南、周柱铨著)。由此可见,二者在体裁方面的不同是非常显著的。
   2.散曲结构大小令杂剧体制大不同
   由于元散曲和元杂剧在体裁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也决定了二者在结构体制方面具有巨大差异。先看散曲的结构:散曲的体裁又分为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而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互异。另外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再看“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唱赚、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的。20世纪90年代初李昌集的《中国古代散曲史》中道出“赚”与套数的特殊关系。他认为“缠达”为北曲构套的形式之一,“缠令即套数”,正是缠令“开创”了一种纯粹的“异调衔接”的方式,从而产生了后世所谓的“套数”(《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李昌集著)。套数的体式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二是各曲同押一部韵,即“一韵到底”;三是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除此之外,散曲体制中还有一种“带过曲”,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当然,带过曲属小型组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而元杂剧的结构则通常以折为单位,一般每剧四折,由不同宫调的四个套曲联成。元杂剧的结构保持了短小精悍、结构严谨的传统特色,不过为了剧情的需要也可以由五个不同宫调的套曲联成(五折);还可以在第一个套曲前与末一个套曲后,或是在各个套曲之间添加一个“楔子”,以提示、补充或贯穿剧情。“楔子”常用一个只曲组成,如[仙吕]《赏花时》或[正宫]《端正好》。但有时也可以再加一个“么篇”(同一曲调的变体);或者用二、三个不同的只曲,甚至也可用一个完整的套曲,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的楔子就用一个[正宫]《端正好》套曲。元杂剧的每个套曲,其音乐采用“一宫到底”的程式,并且全由同一宫调的曲牌联成。而所用的曲牌,多少不定,最多的如《魔合罗》杂剧曾用到二十六个,最少的如《追韩相》杂剧只用了三个。但是各个宫调的曲牌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些较常用、较固定的联缀形式,例如缠令形式就有[黄钟]《醉花阴》套曲等。
  
  二、元散曲和元杂剧的表现特征之比较
  
   1.散曲自由酣畅语言雅俗共赏
   散曲分北曲和南曲两大典型风格。“北曲之沉雄,源于敦煌曲子的古朴和胡乐番曲的粗犷,它们造就了北曲爽朗活泼的精神,自然诙谐的情趣。”(《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谭曲杂札)》,中国戏剧出版社,凌潆初著)元朝前期豪放派的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是北曲作家的典型代表。南曲源自东南沿海一带的民间歌曲,比较温柔婉转,南曲的典型代表是元后期清丽派作家张可久和乔吉等。散曲有着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形成一种“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风格,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戏曲评论家凌漾初说:“曲始于胡元,大略贵当行,不贵藻丽。其当行者日本色。”王骥德说:“曲之始,止本色一家”(《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王骥德著《曲律・论家数第十四》)以上这些都是对散曲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语言风格的精辟概括。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第四,散曲用韵灵活自由:虽要一韵到底,但平上去三声可以互相协调,也可重复韵脚,这样一来使散曲的音乐更加平易近人,从而丰富了散曲的艺术表现力。
   2.杂剧构成曲、白、科演出分工唱、念、做
   元杂剧属于戏剧形式,有剧情,一般篇幅较长,演出形式由曲、宾白和科组成。曲是歌唱部分,在整个杂剧表演形式中占据最突出的位置。元杂剧的唱法,多半一本戏的四个套曲由一个角色(旦或末)主唱,其他角色或唱楔子,或说白或进行表情动作表演,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充分运用歌唱手段来刻划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元杂剧这种一人主唱的体制,开创了中国戏曲以大段唱腔刻画人物性格这一艺术手法的先河。在元杂剧中,宾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是戏曲表演的语言部分,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戏剧冲突。科是元杂剧中的做工部分,其中包括做功、舞蹈和武功等身段动作,各种表演手法以及舞台环境和现场气氛。元杂剧中的唱(曲)、念(宾白)、做(科)组合成一个有机的表演体系,形成了一定的表演程式,也为后世戏曲的专门化发展确立了基础。元杂剧一般以正剧角色为主,这也有别与以滑稽角色为主的宋杂剧,它在演出的过程中形成了角色分工体制,如元杂剧的角色行当分末、旦、净三大类,正末(男主角)和正旦(女主角)居主导地位,这也为后世戏曲行当的健全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杂剧和元散曲作为同一时代的两种音乐形式,它们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元散曲的形成先于元杂剧,但元杂剧在借用元散曲套数的音乐结构时,也接受了元散曲已有的戏剧性因素的影响,所以说元散曲为元杂剧的成熟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和准备。因此,无论是元杂剧还是元散曲,它们这两朵艺术奇葩,在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宝库中永远都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音乐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