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采棉人_西出阳关采棉人
 

采棉人_西出阳关采棉人

发布时间:2018-12-27 04:56:00 影响了:

  每年的秋季,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就像候鸟般背上行囊,千里迢迢奔赴西部摘棉花。同一时间、同到一地且从事相同的工作,如此大的规模,这在中国农民外出务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来自河南的女性采棉民工是其中最大的群体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每至秋季,一列列火车载着成千上万以女性为主体的农民工,像候鸟般奔赴中国最西部的新疆摘棉花。她们都是生活在落后贫困中的乡村妇女,大多是文盲、半文盲,她们远离家乡,在西部广袤的的棉田里忍受着烈日曝晒,忍受着蚊虫叮咬,有时甚至还有鄙视。她们每天的辛勤劳作在12小时以上,艰辛与收获、痛苦与喜悦同时相伴。用汗水换来的工钱,是她们改善生活的希望。
  也正是这群普普通通的人,用中国农民特有的勤劳、善良、坚忍不拔,在中国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推动着中国农村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新疆植棉史
  
  
  说起棉花,自然就会想到辽阔西部的新疆。
  新疆是中国最早植棉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惟一的长绒棉生产区。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宜棉区,宜棉地带十分广阔。尤其在棉花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花铃期,气温高,温差大,光照长,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绿维素的沉积。
  在古代,中国内地称棉花为“白叠”、“织贝”或“吉贝”。今天的新疆维吾尔族人称棉花为“帕合他”。一些史学家认为“白叠”与“帕合他”读音相近,从字源上也可看出棉花由新疆传入内地的痕迹。新疆植棉的历史,一般认为不少于2000年。根据出土文物和古籍记载,自东汉起至南北朝时期,塔里木盆地各地和吐鲁番地区已相继种植了棉花,并有了棉纺织手工业。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棉花在新疆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时间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为使驻新疆的十几万生产大军真正安下心,扎下根,长期屯垦戍边,国家正式成立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纺织品的出口迅速增加,以生产粮食为主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逐步转为以生产经济作物棉花为主,形成了特有的经济现象――“棉花经济”。
  如今,新疆的高等级棉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中国出口的优质棉几乎全部出自天山南北那一片片广袤的棉田。而采摘棉花自然就成了新疆建设兵团生产中的第一要务。
  
  来自河南的女性采棉民工是其中最大的群体。
  
  西出阳关路
  
  河南省滑县,是赴新疆采棉人数最多的地方之一。
  ……
  
  只要能挣钱,受罪不算啥!
  2005年9月8日,早晨6点(相当于北京时间凌晨4点),住在新疆建设兵团农六师103团5连机械厂院内的200多位摘棉农民已经起床了,她们全部来自河南滑县白道口镇。简单地吃过早饭后,她们便急匆匆地赶往离住地3公里的棉田。
  一天的摘棉劳动开始了。
  ……
  
  摘棉工们计算着天数,计算着公斤数,也计算着领钱回家的日子。
  
  还乡
  
  
  10月中下旬的乌鲁木齐火车站和石河子火车站,成了赴疆采棉返乡民工的海洋,仅发往河南的民工专列就有35列。在返乡的列车上,劳累了近两个月的摘花民工,没有了来时的新奇和热闹,上车后找到座位的,坐下就打瞌睡,没有座位的就躺在座位下、地板上,连门口也躺满了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