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 浅谈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
 

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 浅谈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

发布时间:2019-01-14 03:47:40 影响了: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能学到对其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其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要改变教学行为就必须先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目标。因为它是我们教学设计的起点,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规划蓝图。
  关键词:地理课程 教学目标 设计 陈述
  一、前言
  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要改变教学行为就必须先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目标。因为它制约了教学过程、方法、和师生的课堂活动的方式,在教学中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但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制定出定位适当的教学目标且尽可能地用可观测和测量的行为词语清晰地来陈述教学目标呢,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和陈述标准。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意味着应将全面性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全面性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教学的知识点要全面,并不是说知识体系要全面,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列出所要讲的知识点,以防讲遗漏。其次,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现在大多数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重要性依次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实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认知,还要在认知的过程中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且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经历,故而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应使它们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2.差异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往往只是针对大部分的学生,故而也就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而后进生又吃不了的局面。这也是我们老师经常说的教学只可能面向大多数的学生,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受益而一部分学生陪读的现象。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以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为前提,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合适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最大程度地促进其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要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只有我们老师先了解学生的差异,比如: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商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再根据这种差异,设计出具有一定差异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目标。有了差异性、层次性的教学目标才能为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
  3.适度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适度,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太高如同空中楼阁,学生是达不到的,太低的话,又达不到教学的要求。那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度”呢?这也是我们在备课时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即要备课本,也要备学生,再结合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定位适当的教学目标。如对于高一地理中地球的运动,这块知识抽象、难懂、学生的基础知识也很差,若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解答高考题的难度,这样的目标就如同空中楼阁学生是达不到。
  4.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者,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各方面进行了解后设计出来的三维目标才是行之有效的。地理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目标设计时也要体现这种变化。
  5.生活化原则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崇尚的是“维科学主义”,这样的教学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进而导致教育中生活意义的失落。例如高一的季风,学习了季风的概念、成因以及冬夏季的风向。学完以后如果问学生天台夏、冬季分别吹什么风,肯定很多的学生不知道。但如果在教学时先问学生天台夏、冬季吹什么风,再问为什么天台会吹这样的风,从而引出季风等一系列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和前面相比肯定会更好。
  德国的现象大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值得重视的世界,是通过知觉可以直观体验的世界。而教育恰恰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教育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因此,新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6.精致化原则
  知识永远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不过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各样的知识成几何级数增长,现在还在试图以制造“知识容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全部知识和技能,并能受用终生的思想已经不符合社会的现实要求了。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才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呢?从理论上讲就是对学生的发展都有价值的知识。因此,以往被我们看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能已不再是学生需掌握的。而以往未受关注的知识和技能却更可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会出现很多新的目标如:合作意识、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课程内容选择要更加精炼,在对教学目标设计时要遵循精致化原则。例如:现在我们使用的湘教版有些内容的知识体系是不够完整的,有的老师为了追求知识的完整性,把老教材的知识都加进来讲,唯恐落下某块知识,这样做肯定是没有必要的。现在的教学理念是对学生有用的则讲,对学生没有用的则不讲,而对知识体系的要求降低。另外,讲与不讲可以参照新课程标准来取舍的。
  三、教学目标陈述的标准
  1.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目标
  在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达到“什么”要求时,往往使用抽象、意义含糊、难以观测和量化的词语。如“了解”、“懂得”、“理解”、“认识”、“掌握”、“体会”等词。这样就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到达一个怎样的“度”就没有明确的指示。没有明确的目标其学习的效果肯定比有明确的目标学习效果差,故使用抽象、意义含糊、难以观测和量化的词语来叙述教学目标会妨碍教学目标导学、导教、导测评功能的实现。
  (2)教学目标主体的偏离
  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往往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使学生掌握……使学生体会……教师是使能者,学生是效应者。教师是否做了“使能”的努力,将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行为观测点,学生是否“能了”反倒成为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助证。如果是这样,与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这一基本界定产生了目标主体的偏离。
  2.目标陈述的标准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测和测量。尽量避免使用抽象、意义含糊、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用一些行为动词将学生会做什么和会说什么具体化,教学目标的陈述也就可以具体化。教学目标的陈述是学生通过教学后能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获得处理某一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参考文献:
  [1]王少菲.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的发展.
  [2]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
  [3]黄莉敏,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路与技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