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教育教学策略与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手游
 

教育教学策略与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手游

发布时间:2019-01-14 05:01:08 影响了:

   [摘要]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不同的教育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在我国整体教育趋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校外科技教育必须不断摸索教育、教学的策略,并不断地进行创新活动,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 校外科技教育 活动设计 兵法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不同的教育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在我国整体教育趋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校外科技教育必须不断摸索教育、教学的策略,并不断地进行创新活动,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步伐。
  以下,本文将从四个创新型校外科技活动的教学设计为出发点,并结合《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的四条计谋,着重分析在教学活动中,策划与设计活动的技巧及其重要性。
  通常,人们会把教学方法比做一门艺术,而三尺讲桌则是教师尽情挥洒的舞台。不错,这个比喻非常恰切。但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或许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发掘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在这里,我就从兵法的角度,谈谈我在教学思路、方法上,特别是在对教学方法设计上的一些心得体会
  谈到设计,我们不妨先把“设计”这个词拆开来看――“设”与“计”。请注意,当这两个字分开来的时候,大家也许就能从中感到一丝军事的意味了。“设”我们可以理解为“设置”,而“计”我们可以理解为“计谋”,那么把它们再连到一起时就变成了“设置计谋”。你看,这么一说,是不是就和兵法有点关系了?
  《辞海》对“策略”一词的释义通常是指“计策谋略”,也就是说,策略就其本义讲就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手法和手段。
  好了,我们现在再回到教学中来。在当下的教学中,尽管不同学者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在通常意义上,人们都会将教学策略理解为: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孙子兵法》在开篇里讲到了这样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研讨探究的。那么,我们把这句话套用在教育、教学中来讲,我觉得同样可以这样去理解:教育、教学方法是一件关乎教与学的大事,甚至是关系到教育事业成败与否的一件大事,是不可以不认真研究探讨的。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很多非常有名的兵法谋略,其中,“三十六计”便是最为人熟知的兵法奇策了。在这里,我就借用三十六计中的四条计策,并结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案例,谈谈我对教学设计的一些个人体会。
  欲擒故纵――原意是指要想捉住敌人故意先放走他,也就是说,为了达到最终的控制,而故意先放松一步。基于此,我在教学活动中,便常常利用这条“计策”,比如,在教学中故意先向学生买个破绽,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挑战教师“权威”的兴趣,刺激学生去积极思考。
  这里我用的是我“大四”时设计的一个课程,有关化学的,内容是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讲这一章节时,我们会先介绍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启普发生器。这是一个气体反应装置,分为三个部分,即入酸仓、储酸仓及反应仓。该装置的优点是利用气压原理,可以随用随取,缺点是这个装置为全玻璃制品,体积大、重量大,搬运不便,还易于损坏。为此,我们的老师改进了这个装置,制作出了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既杜绝了大量的玻璃制品,又保存了启普发生器的使用原理。这也是我们后来在化学课上常用的氢气制取装置。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往往会将注意力只集中到后面制取氢气的内容上,所以在教师介绍“启普发生器”的时候,尤其是讲解其原理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注意力集中。怎么通过合理的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是这么设计的:首先还是介绍“启普发生器”,然后是“启普发生器”的简易装置。当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开始转移到后面制气的内容时,教师却并没有按常规那样去直接制取氢气,而是在这个时候故意“失手”打碎了将要做“启普发生器”简易装置的那根试管。这时,学生必然会因此意外而感到惊讶,认为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次“事故”,由此,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立刻集中到看看老师怎样去处理这次“事故”上。
  此时,我才开始逐步讲解“启普发生器”的原理,然后利用手边的仪器重新制作出其他种类的简易“启普发生器”。这时,学生的兴趣大增,积极的思考随之被激发了出来,都希望用自己对“启普发生器”原理的理解和动手能力来完成装置制作及后面的实验。在这里我用的就是“欲擒故纵”的计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破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使他们对仪器原理有了“刻骨铭心”的掌握,并能亲自动手予以运用。
  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怂恿人使人上当。 在这里,我们运用的其实就是一种“诱敌深入”的策略,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我的教学中,一步一步地得到递进式的启发。这是我在环保教学小组时,设计的小组活动――“我与环保面对面”。
  这个活动的“要点”就在于如何让学生“上屋”,此时引导的作用就非常关键了。我强调的是“引导-思考-再引导-再思考”,即在教师不断的引导提问下,让学生在污染与环保的关系上进行思考,从而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能有一个逐步深入的理解。
  首先,教师提出什么是环境保护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清晰了环境保护行为的定义。之后,由教师继续提问,什么行为是环境保会的行为?学生根据定义以及自己的一些常识进行回答,并写在黑板上。通过与学生的共同讨论,擦去那些不符合的,或是非环保行为的内容。接下来,再次进行引导,这些行为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学生会根据黑板上的行为进行思考、分析,得出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的答案。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那么,污染环境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学生根据前面的分析经验,继续思考、分析,得出了可能会给人们带来金钱,以及更好的生活状态……此时教师提出重点问题――同样的目的,而过程为什么是完全不同的?由此激起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兴趣,并能根据前两次的结论及应验,得出发展需要平衡,重视可持续性发展的最终结论。
  课堂效果:在活动周期内,由于教师的不断引导,学生始终保持着比较高的思维运转状态。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始终很兴奋。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尽管大部分学生尚未达到抽象思维的水平,但他们已经开始在更好的层次上运用思维能力。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它早期的壳。比喻用计脱身。我们在这里主要是要运用,新的“壳”来帮助“金蝉”得到新生。也就是说,我们很多的教学内容就是那“金蝉”需要脱去那陈旧的外壳,然后就能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这里来。这里,我用的案例是2007年我设计的一个开放性活动“酸酸碱碱话健康”。
  这个活动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利用紫甘蓝制作植物酸碱指示剂。这个实验是一个比较老的实验了,在我们的学校内已经作为一项小学的科学课程出现了。对于这样的一个老的教学内容,要想让它新生,就必须在它的“外壳”上下功夫。
  我首先利用紫甘蓝指示剂的色阶范围比较大,效果比较明显这个特点,设计了全新的化学小魔术“生命之水”。其过程如下:将一瓶装有粉红色溶液的瓶子展示给学生。并告知里面装有神奇的“生命之水”,盖上水瓶的盖子,让学生用手握紧水瓶,并用力摇晃。瓶中的溶液将变为蓝色或者紫色。教师将瓶盖打开,让学生闻闻瓶内溶液的气味,然后再将瓶盖盖上,再由教师用力摇晃瓶身,瓶中的溶液又变成绿色。
  其科学原理是这样的:将瓶中放入用紫甘蓝制成的酸碱指示剂,然后放入白醋,瓶中的溶液承酸性,指示剂显示红色。将瓶盖内部,事先用水沾好一些食用碱面,用力摇瓶子的同时酸碱中和,形成中性溶液,显色为蓝色或紫色。拧开瓶盖后在学生闻液体气味的时候,迅速换一个已经沾好食用纯碱的瓶盖,盖好,再用力摇,溶液将呈碱性,显色即为绿色。
  不仅如此,在内容上增加社会所关心的健康饮食的部分内容,介绍酸性食品与碱性食品的不同。这样原来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通过魔术这种形式的包装,又增加了社会关心的健康问题等内容,就变成了一次形式精彩而内容丰富的开放性活动。此项活动也在当年的全国优秀校外活动评比中获得了三等奖。
  瞒天过海――是指利用人们对于常见事物的习惯状态,进行偷袭或其他军事行动。我在这里主要运用的就是“常见则不疑”的思维定式。很多时候,当你在介绍一个项目或者进行一堂课程的教学时,如果你还没有讲下面的内容,就已经被参与者或是学生猜到了你后面想讲的内容,那么,你这项活动或者课程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说,我们在这里强调的“瞒天过海”就是要变“常见”为“不常见”,让活动的参与者不“常备”,借此达到活动或是教学的目的。这次我是用在我参与设计的新型青春期教育展览“快乐成长大迷宫”的活动中。
  “展览”这个词,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是“墙上挂展板,屋内摆展品”这种常规的展览模式。那么我们想要设计新型的展览,就要打破这种展览的常规,将这种平面的展览,变为一个立体的展览。第一步就是形式的上突破,用迷宫这种充满趣味性的形式,代替了展板绕墙这种传统方式,将展览的形式由平面推向了立体。其次我们在内容上狠下功夫,不仅涉及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科普内容,而且增加了学生与社会、青春私生活,以及青春期性搔扰、**与艾滋病等非常丰富的内容。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迷宫”的外围,配备了一些身体机能测试仪,这样在孩子们学习青春期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对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仅如此,我们还配备了触屏电脑,为那些想了解更多的青春期知识的同学,准备了“青春宝典”。通过同学自己的选择,获得更多的青春期知识。最后,还有心理专家的现场分析、讲解,这就让很多同学与心理专家有了进一步的近距离的接触。
  通过这一整套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成长过程。分析它的整个构成,大家就能发现有这样几个特点:突破常规,变常见为不常见;关注社会的需求;活动要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参与者的注意力。
  以上案例是笔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四个比较典型的案例。笔者认为,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下,教学策略也往往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认真地分析不同的教学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活动,如此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笔者的体会是,只有最适合当前教学情景的教学模式,不存在最好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认识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要从经济、时间、精力、人力、物力成本及可操作性等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才能最终形成最适宜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正像古语有云:“古之兵者,多算胜,少算则不胜,况无算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