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论“吸引……眼球”的是与非 抖音吸引眼球的标题
 

论“吸引……眼球”的是与非 抖音吸引眼球的标题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9:41 影响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新词、新语及其新用法在网络报刊书籍等各种传媒中大量涌现,让人应接不暇。它给现代汉语带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引起语法界一些人士的关注和忧虑。
  出现新造词的领域主要是以大、中学生等年轻人为阅读对象的通俗报刊,以后逐渐扩展到有影响的大报刊。如多次出现于媒体上的“吸引……眼球”式的词语组合就是其中典型一例。如《人民日报》2002年一篇新闻,题目为《西部开发吸引外商眼球》;《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28日一篇文章中也有“先把骇人听闻的内容兜出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只有强调这种窥视欲的满足,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该报2004年5月18日又有文章说道:“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学术刊物很难吸引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眼球。”诸如“吸引……眼球”式的组合不乏其例,《燕赵都市报》2005年11月8日所载文章《我们今天的知识为现实服务了什么》中也有“不是我们的资源出现了瓶颈,是我们的知识出现了瓶颈……中国人有能力、有办法、有条件解决我们面临的瓶颈”的句子。这里多次出现了“瓶颈”一词,并且用“解决”与之组合。
  以上例子,是传统语言中前所未有的新用法,但它实在和语法规范悖离太远。新词语新用法是否符合语法规范主要依据两大原则:一是交际需要的原则,包括表义的需要、经济的需要和修辞的需要;二是表义明确的原则。下面对这个组合作简要分析:
  首先。从交际需要的原则上看,吸引注意力常常说成“吸引目光”、“吸引眼光”或“吸引视线”,传统语言中的词语已能满足表义的需要,无须再增加人们的学习负担。另外,在意义搭配上它不够恰当:《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眼球”的解释为:“眼的主要组成部分,呈球形,外部由角膜、巩膜、脉络膜、视网膜等薄膜构成,内部有水状液、晶状体和玻璃体,中央有一个圆形的瞳孔……通称眼珠子。”对“吸引”一词解释为“把别的物体、力量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这方面来”。可见,“眼球”是一个单义词,而“吸引”是一个多义词,它能搭配的对象相对较多,可以用于有形的物体之间,而更多的可引申用于无形的注意力。“吸引”可以和“注意力”组合成“吸引注意力”的短语。在人的感官中,眼睛是最敏感的,它收发的信息量最大,所以,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吸引”作用于眼睛必须通过光线,因此,常用“吸引目光”、“吸引眼光”,不能直接吸引“眼球”。
  其次,我们姑且认为“眼球”可以用在“吸引”后面构成动宾短语。可是从语体色彩上说,“眼球”属于专业性很强的科技语体,就像“星球”、“月球”这类词一样,常用于科技文章中。报纸上的新闻属于一般书面语,读者包括不同的文化层次,所以应该通俗易懂,合乎常规。假如我们不是纯粹为了搞笑,而把“满天星星的夜晚”说成“满天星球的夜晚”、把“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说成“今晚的月球又大又圆”,会显得多么不伦不类。
  第三,从修辞角度说,修辞的目的是使语言尽可能生动活泼,增强表达效果,一些非常规的、看似不通的语言组合,之所以固定在语言中,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就是因为它们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充满活力。而“吸引眼球”不仅无法达到以上效果,反而因为“眼球”没有“光”使整个句子失去神韵,甚至成为病句。
  综上所述,“吸引眼球”的组合方式,既不能满足语言中表义的需要,又不适合语体环境,并且有损于语言的表达效果。所以。从语法规范化角度出发,我认为它没有存在的必要,还是不用为好。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