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S-P表在高中地理教学诊断中的应用|《P.S.我爱你》
 

S-P表在高中地理教学诊断中的应用|《P.S.我爱你》

发布时间:2019-01-27 04:03:44 影响了:

  一次考试,常常出现多个学生获得同一分数的情况。这同一个分数并不代表所有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相同。揭示学生得分的这种“意义”上的差异,是教学诊断的重要工作,也是我们进行因材施教,制定针对性教学措施的前提。
  那么,如何才能简便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呢?传统的试卷分数分析对此往往无能无力。既不能分析班级的整体状况,又不能说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进行S-P表分析。
  本文将介绍S-P表分析的基本思想,并以某高中班地图技能诊断为案例,用该方法来揭示学生个体和整体的学习问题所在。
  一、S-P表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S-P表分析法的全称是学生-问题得分分析法。它是日本学者佐藤隆博提出的一种将学生在试题上的作答反应图形化,以进行教学诊断分析的信息处理方法。
  在某种测试后,可以通过计算机分析软件得到由1(正确)、0(误答)组成的得分矩阵。S-P表法将1、0按正答率的顺序排成一览表,并由此对学生和问题的特性进行分析。计算学生答对题数,并从左到右画出区分线,将各区分线相连即得S曲线。计算各题答对人数,并由上而下画出各题区分线,连接各区分线即得P曲线。
  在S-P表中,S曲线左侧或P曲线上方所占的面积与总面积之比,表示该测验的平均答对率。因此S曲线愈靠右而P曲线愈靠下方时,学生的平均答对率愈高。从S曲线的位置可读取学生的学习成绩水平,从曲线的形状可知得分分布;从P曲线的位置可了解学生的答对率,即对每一小题,全班学生答对或答错的程度,从P曲线的形状可知答对率的分布。
  排列在S-P表的左上方者,代表能力高的学生对简单的试题的作答情形,大多能答对,所以出现的大多数是1。排列在S-P表的右下方者,代表能力低的学生对困难的试题的作答情形,大多不能答对,所以出现的大多数是0。在P曲线的上方,大多数的值都是1,代表学生大多答对这范围的题目;在P曲线下方部分,大多数的值都是0,代表学生大多答错这范围的题目。
  警告系数是为了确定某个研究对象与整体倾向性之间的偏离程度而规定的一个判断指数,包括学生警告系数CSi和问题警告系数CPj。CSi用来定量分析学生的学习稳定性;CPj用以定量分析问题的合适性,分析问题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况。
  二、高中生地图技能测试的S-P表分析
  (一)材料与对象
  鉴于高考题具有的学科性、发展性、引领性特征,本次研究编制一套由我国近年的30道高考选择题组成的地图技能测试题,结合Meyer提出的地图技能标准,以理解和应用为主,检测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见表1)。
  参加本次测试活动的是辽宁省锦州市的某重点高中高三(三)班学生,有效答题卡58张。
  (二)结果与分析
  根据学生地图技能测试的结果,计算机形成学生的地图技能测试S-P表(见表2)。
  1.考生掌握状况的整体分析
  (1)整体情况分析
  读地图技能测试S-P表,可以得出如下四区一点的整体特征。
  双高得分区(A区):较简单且容易答对的题目;答题时间不够,没有仔细思考后作答;不专心或有猜答案的现象。
  双低得分区(B区):难度较大且不易答对的题目;做简单的题目答对率偏低,但在此区0和1却交替出现,有猜对答案的可能。
  高分生问题区(C区):成绩较好的学生应该答对却没有把握答对的困难题目;因整体答题情形比较好被预期是答对的学生却出现错误。
  高分题问题区(D区):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该有把握答对却没有答对的简单题目。
  指示点(E点):S曲线与P曲线交会处表示该测试的平均水平;若该处偏左上方,表示此试题难度偏高;若该处偏右下方,表示此试题难度偏低。本试题难度系数0.58,平均每人答对17.5题,平均每题答对人数33.8人。
  (2)不同分数段学生的整体分析
  根据学生得分率和学生警告系数(见表3),得出不同分数段学生的基本特征。高分段学生群特点:一是双高组学生的高得分率与低警告系数符合基本学习要求,即对较简单的题目该组学生有很好的表现。二是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应该答对的题目上出现失误,特别是38号、22号、51号、41号和45号学生的警告系数大于0.75,非常值得教师关注。
  中低分组学生特点:一是在高分题问题区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该有把握答对却没有答对一些简单题目,二是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异质现象特别突出,例如11号、47号、36号、35号、10号、9号、5号、8号、7号和6号学生,其警告系数超过0.81,建议教师在考后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
  2.个性化分析
  通过S-P表分析,形成学生地图技能的个性化评价分析及建议(见表4)。
  第一组23、20、38号学生的答题情况:他们是全班考分最高的三位,其中23号学生表现合理,答对了难度小的题目,而答错了难度大的题目,20和38号学生表现较不合理,即答错较简单的题目。与平时的地理成绩相比较,23号是全班成绩最好的一位。
  第二组27、33、53号学生的答题情况:这3位学生答对题数为17题。33号和53号学生答题情形均不合理,答对与答错的题目交错在S曲线两侧,分布位置不合理,可看出这两位学生有猜答案的可能。27号学生平时地理考试成绩好,在这次测验中表现较差,这说明地图技能是其学习上较弱的环节,所以表现不稳定。
  第三组5、3、9号学生的答题情况:这3位学生答对题数为9题,低于平均分,答对与答错的题目分布在S曲线两侧,位置比较合理,说明他们对地图技能的掌握较弱,需要注意全面提升。
  三、基于S-P表分析结果的教学改进措施
  结果显示,学生成绩的平均水平低且比较稳定,特别是在时区换算、地图类型、比例尺计算、等高线判读等方面表现出弱势,即空间方位知觉能力、测量能力、符号化能力和操控能力较差。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地图技能学习问题,实施专项辅导
  从S-P表中发现,学生对“经纬度网格”类型的题目答对率最高,而对“主题地图”、“等高线”类型的题目答对率最低。这说明学生在判别方位上表现较好,而对各种不同方式呈现的等值线图概念不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分析学生个体学习差异特征的基础上,对学生强化空间方位知觉能力、量测能力、符号化能力和操控能力的培养。
  (二)反思地图教学上的缺失,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应该利用本次地图技能测试的分析结果,检验学生的地图技能学习情况及教师自身的教学成效,特别是针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弱项内容,如时区换算、地图类型、比例尺计算、等高线判读、等值线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地图要素,培养学生对地图的敏感性。教师还要关注电子地图、网络地图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新类型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此外,教师不仅要有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插图的能力,还要有自制和补充教科书插图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识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实现高效教学。
  (三)提高地图技能试题品质,更新评价理念
  通过S-P表分析,可以得知高品质试题应该是在课程标准要求下,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突出能力立意,全面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试题。在命题科学、合理等的前提下,其难度设计要兼顾高、中、低水平学生。
  知而行,行而知。2002年,英国考评改革小组提出“为了学习的评价”的理念,即评价是学生和他们的教师为了确定学生在哪里、应该走到哪里以及如何更好地达到目的地而去收集和解释证据的过程。为达成这样的评价标准,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选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式。
  S-P表的分析指标是用来协助教师诊断学生表现、教学效果的有效工具。但S-P表也不是万能的,它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考虑。如对S-P表的正确判读,只有熟悉学生和试题熟悉的任课教师才能胜任,并且应参考其他资料,予以综合判断。不宜拘泥于关注系数的大小,它只是提醒要注意的信号。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对待通过S-P表分析得出的结果,去科学诊断学生学习的问题和教师教学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期待本研究为其他地理教师进行教学诊断提供参考,帮助教师们有依据地改善教学。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南县城西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