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沈从文的《湘西》txt【沈从文似水的创作情怀】
 

沈从文的《湘西》txt【沈从文似水的创作情怀】

发布时间:2019-01-28 03:43:19 影响了:

  内容摘要:一条沅水,是沈从文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之源。作家身处的沅水文化沉淀到他的心理中,使他对社会的认识模式,对人物的评价模式,对人性的理解与观察,对题材的处理方法以及审美倾向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其似水的创造情怀,也为他奠定了最终在现代文坛上的地位。
  关键词:沈从文 水 创作 情怀
  
  沈从文明慧温柔的性情,文白夹杂不呆不滞不凝于物的笔法,对“人”永远怀有莫大的兴味,藏在一派平静的清波下面的忧郁与愤怒,常在美丽景色后感到寂寞的诗人气质,莫不与“水”有关。沈从文对水情有独钟,他的小说和散文“多是水边的故事”。无论是著名的《边城》、《长河》和众多的短篇小说以及《湘行散记》、《湘西》等散文作品,都贯穿着水的精魂。
  一.辗转于千里沅水流经处
  一条沅水,是他取之不尽的灵感之源。童年在凤凰城中及乡下黄罗寨的种种趣事,十五岁至二十岁随军辗转于千里沅水的见闻感受,为他打开了最初创作的闸口,也为他奠定了最终在现代文坛上的地位。
  一九一七年农历七月十六日清晨,未满十五岁的沈从文背着包袱,跟随部队去闯荡江湖了。从此,他过上“当一个小兵,看一本大书”的生活。相对于在学堂里读的“小书”而言,他更倾向于社会教育这本“大书”,他说:“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①在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二这五年间,小小的沈从文跟随部队东奔西跑,辰州、泸溪、怀化、黔阳、芷江、保靖、龙潭、松桃,最后又回到保靖。沈从文在这条河上来回走着,看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又如何忧愁,也仿佛得到了人性的精微处。在看了诸多的人事景物之后,返回到自己的心历,终于他在辰州驻防时,从辰州寻常的河滩景色中发见了美与和谐,又从美与和谐中觉出了忧愁和寂寞。是“水”伴随了他的成长并最终带他走进生活的芯子。他在《从文自传・女难》中这样动人地写到:“美丽总是愁人的。我或者很快乐,用的却是发愁字样。”我们在读他的作品时,从早期的《蜜柑》,到《边城》以及《湘行散记》,美丽温驯的羊羔,明慧温柔的少女,古朴豁达的老人,健壮如牛聪敏好动的青年,各人皆逃不了命运所摊派的一切,我们的心里也俨然有些发愁。
  初到北京的沈从文虽然笔耕不辍,但是投出的稿件大多被退回来了。当他写城市时显得文辞枯涩,生硬矫情,但它一旦写起魂牵梦萦的家乡,立刻变得灵动起来,抛弃了一切臃肿的东西,一篇《福生》竟然登在《语丝》上面,与鲁迅、周作人、废明等人并列在一起。1925年3月,他写的《市集》这篇饱含乡情的散文,谁读了都要被它浓郁乡情所融化,被他天才的描写才能所倾倒。《市集》在《燕大周刊》发表不久,即被《民众文艺周刊》转载,半年多之后,又被徐志摩看中,第三次刊登在《晨报》的副刊上,而且诗人还在散文后附了一段同样诗意的文字。当他的笔力、才识进一步成熟之后,终于在一九三四年,他再次以沅水上的支流――酉水上的一个女孩子为题材,写了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这条河从未亏待过这位作家,《边城》刚连载完回凤凰探望病危的母亲,沿着一条河水,他又写了《湘行散记》。《边城》与《湘行散记》的诞生让他达到了写作的巅峰状态。
  二.“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
  西南是块极诡异、极能孕育想象力的神奇土地。如屈原,他的足迹也曾经到了湘西,《九章・涉江》中这样写到:“乘�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沅即沅水,枉渚即湖南常德,辰阳即湖南辰溪。我们拿《楚辞》与《诗经》比较,就不难看出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迥异处,飘忽而又绚烂,瑰丽而又脱俗。再后来是沈从文,他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中说: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是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面扩大的。
  人是文化的动物,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间,不管愿不愿意都要接受文化对个体的熏陶和塑造,作家身处的文化沉淀到他的心理中去,对他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对社会的认识模式,对人物的评价模式,对人性的理解与观察,对题材的处理方法及审美倾向等。
  中国是个多水的国家,而湘西的水位更为发达。水在中国文化中,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汪洋恣肆,奇丽多姿,赋予水边的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面扩大的。”沈从文在谈到自己被沅水流域所激发出来的作品时说:“文字中一部分充满泥土气息,一部分又文白杂糅,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②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长于抒情幻想的南方文化给了他多少启迪。
  沈从文在现代文坛上被誉为“文体作家”缘于他对小说创作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并取得了成功,这种创新精神与“水”文化的熏陶不无关系。吴福辉曾指出,沈从文最教人迷醉的作品,是以湘西沅水流域为背景,描绘富有传奇神秘色彩的苗族人民生活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作品里,他试验把抒情诗、散文、游记笔调糅进小说里,结果创造了突破性的新小说。
  “沈从文向往原始的生命形式,喜爱采取超现实的新观点来理解生命,同时又喜欢尝试用全新的语言文字来进行创作,理解生命的各种形式。他是少数敢于极端的试验新的文字性能,把它扭曲地加以使用的作家。”③
  一九三零年四月,正是沈从文在吴淞中国公学对他的女学生张兆和爱得发狂的时候,他一面连续不断给他写情意绵绵的长信,一面却在苦恼中写了一篇小说《丈夫》。他要将情书中所表达的,一时又未得到回报的炽烈的爱,以另一种形式转移到这个下等人“丈夫”身上。小说没有多少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以精雕细镂的笔法写出一个青年农民进城看望当船妓妻子的灵魂颤动。这种颤动表面上是水波不兴的,甚至还加入了民间喜剧成份,青年丈夫用四溪人体裁,唱的是“水涨了,鲤鱼上梁,大的有大草鞋那么大,小的只有小草鞋那么小。”然而淡淡的寂寞还是袭上了身,第三天清晨,当妻子把夜里得的几元卖身钱一起交给他时,“男子摇摇头,把票子撒到地上去,两只大而粗的手掌捂着脸孔,像小孩子那样莫名其妙的哭了起来。”沈从文用了他独有的不动声色的客观描绘,使小说显得曲折而动人。聂绀弩曾经感叹《丈夫》所表达的深沉的悲哀正是“伟大的俄罗斯的悲哀”。
  浑厚、深沉、平静之下却隐藏着情感的急流,这并非沈从文在恋爱中的偶发性因素所致,而与他一贯的文学主张,审美倾向有关。他追求“冷静”排斥“愤怒”,认为“愤怒”是该隐藏在冷静客观的描写之下的,若是将“愤怒”的情感大喊大叫,势必会破坏小说的特质与美感。
  作家对于题材的处理反映了作家要完成的价值凸现,沈从文称自己的写作是要“表现人生形式”,而非无慈悲的憎恨与愤怒。作家完成形象建构过程,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对象本身的刺激性和影响力的强弱,而取决于主体情况和高级神经系统,必然包括作家全部生活经验,总是从不同侧面体现作家的个性、气质。
  “美丽总是愁人的”,我认为这句话颇能概括沈从文文章的本质,也是他力求达到的境界。《边城》中不止一次透过翠翠的眼睛看到:“雨落个不止,溪面上一片烟”,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崔颢的“烟波记上使人愁”,沈从文实际上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视角传达了自己的感受。我们读沈从文的小说或散文总会在掩卷的时候被淡淡的哀愁袭上了身,我们甚至不明白为什么会哀愁,正像他自己所说,“我或者很快乐,却用的是发愁字样”。
  一个伟大作家总是对世界怀有博大的关爱与悲悯。因为关爱,所以美丽;因为悲悯,所以愁人。
  沈从文其人,外表瘦小羞怯,在张充和眼中是“苍白脸戴眼镜”很羞涩,骨子里头却又一股韧劲,典型的以柔克刚性格。世上万物,若以阴柔而论,莫过于水了;若以凶猛有力而论,“洪水”与“猛兽”并列,“水”具有热烈与柔情两个侧面,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个人的成熟往往是以能否将内心的急、热以柔曼的韬光养晦式的形式表现出来为标志,沈从文正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产物,他“从汤汤流水上”,明白了许多人事,包括怎样做人,怎样为文。沈从文从水中找到了生命的故乡,水与他融为一体。没有水就没有沈从文,也没有沈从文的精神世界和文学世界。
  
  注释:
  ①《从文自传》沈从文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②《・题记》,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③《沈从文小说新论》王润华 学林出版社1998。
  
  陈文俊,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