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不想被感动:想表达被感动的句子
 

不想被感动:想表达被感动的句子

发布时间:2019-01-29 04:08:42 影响了:

  桥塌了,楼歪了,煤矿透水了,火车追尾了……一场场惨剧像电影一样在华夏大地上轮番上演。而这些电影的剧情发展,在有关方面的导演下,最后又都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领导高度重视,抢救处置得力;民众大爱无疆,奉献场面感人;救援英雄辈出,模范人物无数;表彰奖励庆功,事件圆满落幕。
  甬温线动车惨烈追尾后,有网友替媒体写了一篇报道,就是按照这样的标准套路草拟的,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它与此后一些媒体对事故的前期报道如出一辙,让人感慨无限。
  如今每出一次事,事件本身的情况往往会被轻描淡写或语焉不详,却把重点放在为救援“评功摆好”上,让全国人民在媒体的忽悠下一次次被“感动”。到后来大家才发现,这样的选择性报道,不但掩盖了问题的实质,事件的真相,而且还变成了有关部门和官员取得的新成绩,做出的新贡献,不能不说是“危机攻关”的经典范例。
  对于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已无必要再作过多评论,因为这样的评论早已铺天盖地。以此为视角,我们似乎更应关注由一场场灾难、一个个事故引发的整个社会的某种“撕裂”之势,即越来越严重的信任危机和政府公信力的直线下降。
  2008年“5・12”地震后,关于校舍大面积垮塌,造成学生重大伤亡,除了天灾之外,有没有人祸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公开透明和权威的解释,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了了之。此后,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又经历了无数次或大或小,或轻或重,或天灾,或人祸,或天灾人祸相混杂的事件和灾难。在这些经历中,普通民众深刻感受到了整个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部门逐利、官员失职、腐败频发等给自己的切身利益带来的严重侵害。“该相信谁?”和“什么才是安全的?”成了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这也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比具体灾难更为严重的危机,对火车追尾真相的公众追问,只是这种危机的又一次集中爆发。而更大的隐患还在于,由于舆论和民意的重压,有关部门在事故或灾难发生后,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如何采取最有效手段实施救援,而是如何应对媒体,平息民意,对一些官员来说,更是要想方设法保住“乌纱帽”,避免被问责。这样一来,其所发布的信息和公开的“真相”,必然是有选择性的,以“趋利避害”。然而,网络时代信息的开放性,恰恰让这样的“谋划”前功尽弃,从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官民对立,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现在网上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哥信了。这是网友套用铁道部发言人的一句话,用它来表达对有关部门和官员所发布信息的讽刺与不屑。从这句话受到的热捧,可以看出当下中国民众所持有的普遍心态。这也是某些部门和官员长期以来敷衍塞责、争功诿过的作风所带来的恶果之一。因为每次灾难发生后,有关部门总会习惯性地引导舆论,尽可能地体现部门和官员的“正面形象”,用很多形容词来包装出事后才有的那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竭力回避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其中包括通过重点宣传救援中的“感人事迹”,转移人们对事件本身的关注,把惨不忍睹的大事故,变成“感天动地”的“救援秀”。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试图通过过时老套的办法“糊弄”民意的思维方式,是极为愚蠢的,也是极其危险的。它不但与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相违背,也使得许多与民生相关的重大问题,因缺少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和事后的制度跟进,而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使得社会管理捉襟见肘,不少领域乱象丛生。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发生像动车“意外”追尾、楼板中“忘记”加水泥等超出一般人常识的匪夷所思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需要建立一个充满温情和爱心的社会,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在危难之时的无私奉献和慷慨相助,但人们在特殊情况下付出的“爱心”,不能成为某些部门和官员失职渎职后果的另类承担者,不能成为他们转移视线的宣传品和淡化责任的挡箭牌。如果我们的每一次感动,总是要以无数人的生命为代价,那么这样的感动还是越少越好,因为它太盲目,也太浅薄。只有食品没有毒,桥梁不垮塌,马路不下陷,楼房不倒伏,火车不追尾……每个人都不会因“人祸”而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爱无疆”,才值得我们为之而感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