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

发布时间:2019-01-30 03:59:59 影响了:

  虽然各地正掀起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热潮,但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起步较晚,其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等还都处在不成熟阶段,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标准的体会,指出新课改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应对策略。
  
  存在的问题
  
  1.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不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它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但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而过于重视技能操作的培训。有人误认为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只重视对计算机及其应用软件的讲解,这种误区的实质就是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解成操作技能的培训,完全偏离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甚至还有教师完全抛弃课标中所提倡的教学理念,走原先“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子,导致“挂羊头卖狗肉”和“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2.对学生认识不清。综观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其内容均为非零起点,所以,教材往往依据学生有了相当的基础来进行设计。但在现实中,城市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基本能适应,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就存在一定困难。笔者对所任课的班级作过调查(农村高中),小学、初中阶段学习过信息技术的占65%左右,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一点的占30%左右,对计算机知识一点不了解的占5%左右。面对这样的不平衡,如果我们“胡子眉毛一把抓”,那将一定违背“关注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所以,就要考虑与初中、小学的衔接问题。
  3.对教材把握不准。面对新教材,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无从下手,甚至有的教师把信息技术新教材比喻成以前的政治教材,也有的干脆删繁就简,只向学生介绍书中提到的各种应用软件如何进行操作,而忽视了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提升信息素养与发展技术能力。也有的教师“依葫芦画瓢”,教材上怎么写,就对学生怎么教,这就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同时,由于各地师资、教学资源和学生基础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遇到了困难。
  4.学生自主选课形式化。按照课程标准规定:信息技术课程的每个模块为2学分,修满4学分(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选修的5个模块,原则上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自主选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所在学校的师资数量、班额和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教师统一选定某一模块来选修。即使是有条件的学校,由于选修课程体系的复杂,以及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内容和要达到怎样的预期目标等不了解,也无法作出合理的选择。
  5.教学评价模糊化。在新课程体系中,提出要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但事实上,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理解较为模糊,也有的教师根本就不考虑过程性评价,只关注总结性评价方案,这种对总结性评价功利性的倾向,往往使信息技术教师把新课程上成专业培训的形式,从而把信息技术课程引向“死胡同”。因此,解决好这个问题将是新课改取得成功的关键。
  
  对策
  
  1.更新观念,研读新课标。要求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体悟新课标的理论精髓,并彻底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教学内容,选择适应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
  2.了解学生,以人为本。面对新课程,我们不仅要认真去“备教材”,更要认真去“备学生”,只有清楚你的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特长,你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由于地域差异造成的学生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我们应该在学期初就要认真作好调研,进而制订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加以弥补。例如,对技能性内容欠缺的学生采取集中补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对学生基础知识差距较大的班级,采用分层教学,也可采用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等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重视教材,而不唯教材。新课程标准里强调要摆脱“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因此,面对新教材,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本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合理地组织教学。特别要求我们处理好两个关系:(1)能力与工具软件操作的关系。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培养信息素养与发展技术能力,而不是对某一具体工具操作的训练,要注意以过程和方法为引领,以典型工具应用为示范,鼓励师生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工具,有助于发展学生技能应用的迁移能力。(2)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关系。教学活动内容的安排策略:一是知识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原理中安排一些小型活动来练习技能。二是任务引领,知识穿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地学习方法和技能。这两种策略有机结合,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成效,使学习效率与效果有机统一。
  4.注重实效,选修模块学习形式多样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构成,使用这种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可以在教学中防止过分强调原理而忽视应用软件操作,或过分强调应用软件操作而忽视原理学习的两种极端倾向。但学生在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来进行自主选修时却很难实施。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加以解决,比如,成立兴趣小组(如成立程序设计兴趣小组、多媒体技术应用兴趣小组等)、分学期开设选修课、学生自学与教师单独指导、分层教学等形式,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5.采用多元化、灵活化、人性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例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开展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手段;使用在线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水平;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电子作品情况,评价其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等。另外,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体现“人性化”的特点,比如,在对学生作品的过程性评价中,我们要重视“半成品”的评价与任务解决过程中的评价相结合,要及时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做的过程,以评价为引导,重在落实新课标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培养和能力开发。同时,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应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基础薄弱”的学生,使我们的过程性评价做到有理、有据、有情,真正体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培养目标,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