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回归乡土 向往 回归乡土
 

回归乡土 向往 回归乡土

发布时间:2019-01-30 04:19:16 影响了: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将城市与乡村被割裂为两个对立面:城市文化通常被理解为先进、文明,而乡村文化则被理解为落后、愚昧。在这种思想认识的影响下,中国乡村教育也异化成了对城市教育模式的简单追逐,但是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诸如师资力量、硬件等,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出于对乡村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否定与疏离,很多老师与家长经常有意或无意地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以后好走出这个地方”。于是农村的孩子抱着这样的认识,无不渴望逃离乡土,期望自己能够融入城市文明,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里人”。我们在农村能够看到这样一些家庭,在孩子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痛哭流涕,而他们的眼泪却不仅仅来自喜悦,还饱含许多难言的困境与尴尬。全家举债供孩子上大学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孩子往往要比城里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艰辛与坚忍才能实现他们最初的梦想,而在整体就业形势不乐观的大环境下,这些学子又要承受几多失望,几多迷惘。
  正是因为这种有意或无意地逃离乡土,使得在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乡村长期处于一种失语和失落的状态。在基于城市文明的各种教育改革推进得轰轰烈烈之际,我们不应忽视许多农村的师生正蹒跚地为了追赶城市教育,复制城市教育模式而叫苦不迭,我们过去认为乡村文化中所特有的闲适、坚忍、质朴……正因为失去了从容而逐渐变得焦虑甚至功利。
  抛却这纷扰表象,拨开那重重迷思,我们选择在这个时候放慢脚步、静下心来,让众多坚守在一线的乡村教师发声,通过他们的文字来聆听乡村文化,感受乡村情怀,懂得乡村教育。
  在关于乡村教育的众多讨论声中,我想首先要厘清的是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对于乡村教育能否被界定为城市教育的延伸?刘铁芳先生给了我们回答:乡村教育不仅仅作为以城市化为中心的现代性教育体系的参照与延伸,立足乡土价值的乡村教育本身同样可以作为现代性的精神资源而进入现代教育整体框架之中。换言之,乡村教育同样可以――而且也必须――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上,立足乡村社会与乡土文明,找到自身的价值可能性与合理的精神资源,在为乡村少年提供现代性价值中必不可少的发展机会的同时,给他们提供乡村社会的精神滋养,促进他们对乡村文明与乡土价值的内在理解,增进他们的乡土认同,厚实他们的乡土精神底气,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使他们获得一种在与现代化接轨的过程中又不失乡土精神资源的乡村生活方式重新建构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为浮躁的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增加一份源自乡村大地的质朴与宁静,为置身现代化之中的每个人提供一份乡土自然的慰藉。
  我们把视线投向这些坚守在一线的乡村教师,对他们来说,怀有这样一份“乡土自然的慰藉”,以及对乡土的认同与依恋,才能真正在扎根的这片土地上有所作为,成为支撑着乡村教育的“半边天”,成为乡村里最富有诗意最有希望的风景。在本期的“样本”栏目中,我们看到在建立既向现代化开放、又不失乡土特色的乡村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一些乡村学校正努力在现行教材体系中体现乡村文明与乡村生活方式重建的可能性内容,他们的努力与尝试或许不能一朝一夕间将乡村教育推向另一个方向或是由此发起一场基于乡村的教育改革,但毫无疑问的是,在这些充满智慧的思考与尝试中,正孕育、开启了另一种可能性,并将成为并不遥远的希望之光,使人们不再急于逃离乡土,而是在有意或无意识地想起这片土地时能抱有“深深的眷恋”,正如本期“村小记事”栏目中的作者马玉梅所写的那样:“每次与爱人讨论当下的教育,我的心,总是不能自已地陷入一种深深的眷恋,如一条欢愉的鱼儿,循着迢遥岁月里的欢声笑语,径自游进了童年里那些散不去的泥土的芬芳。”
  (赵�,《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21001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