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阅读教学的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阅读教学的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9:40 影响了: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快速阅读的记载,如《北齐书》中“读书敏速,十行俱下”,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等,但我国现代对快速阅读的研究却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快节奏,我国开始了快速阅读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者翻译国外关于快速阅读研究的著作,开展教学实验,总结行之有效的快速阅读方法,并推广至全国。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阅读教学回顾
  (一)对国外快速阅读理论的翻译与介绍
  我国有历史悠久的语文教学传统,形成了独立的阅读教学,但在近代却落后了。就快速阅读方面来说,我国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属于后发展国家。因此,对快速阅读的研究是以翻译与介绍国外的快速阅读理论起步的,我国主要翻译了美国与日本快速阅读专家的专著,还翻译了苏联、英国等国家快速阅读专家的著作。
  1.开启我国快速阅读教学研究的著作是1980年王秉钦翻译苏联O・库兹涅佐夫和L・赫莫罗夫合著的《速读法》,它作为《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的增刊在内部发行,1985年被重新翻译并正式出版。
  2.快速阅读起源于美国并在美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国翻译的著作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主要有:1981年,翻译卡特博士的《加快您的阅读》;1989年,翻译科林・曼尔期的《高效速读法》;1991年,翻译A・弗兰的《速读教育指南》;1992年,翻译H・谢夫特的《自学快速阅读法》;2001年,美国速读专家哈尔・伯格的教学CD、VCD由武汉音像出版社从台湾引进出版;2003年,翻译保罗・席利的《十倍速影像阅读法》。
  3.日本快速阅读专家加古德次、芦田献之、加藤周一、佐藤泰正等人致力于快速阅读的研究与推广,并培养出每分钟阅读1万字到2万字的速读能手,我国专家也翻译了他们的著作。主要有:1988年翻译芦田献之的《实用速读法》;1989年翻译加古德次的《神奇速读记忆法》;1990年赵元参考佐滕泰正的《使大脑敏捷的速读法》编译了《超级速读术》;1996年翻译加藤周一的《读书术:快捷有效的读书技巧》。
  (二)我国对快速阅读教学的探索
  1.我国快速阅读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随着对国外快速阅读专著的翻译与介绍,国内也开始了对快速阅读的研究,经过国内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快速阅读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总结快速阅读发展三十年的历史,可以将快速阅读教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快速阅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阶段
  大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快速阅读研究,整个八十年代,研究者们翻译国外的著作,并基于此进行教学实验。如北京铁路二中程汉杰老师自1985年下半年开始的教学实验;四川绵阳师专晏茂心老师于1986年春开始的教学实验;浙江舟山市特级教师乐连珠于1987年开始的教学实验等。他们努力将快速阅读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经过他们的不断努力,快速阅读进入语文课堂,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虽然这一阶段处于摸索阶段,但凭着满腔的热情与国外的先进经验,研究者们的教学实验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阅读效率呈几何数增长,快速阅读也开始在全国其它地方推广。
  (2)快速阅读教学的规律化、科学化阶段
  规律化是快速阅读的重要途径,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能像数学教学那样有规律、有规则可循,快速阅读就非常简单了。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研究者继续翻译大量的国外专著以寻求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研究者们第一轮教学实验基本完成,各个研究者都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快速阅读法,如程汉杰的“快速高效阅读法”、晏茂心的“初中生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乐连珠的“小学快速阅读法”、潘意敏的“高中语文速读法”,并有相应的专著与教材出版。此外,王学贤于1993年创办我国大陆第一所快速阅读学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全脑速读培训学校,也是快速阅读规律化、科学化里程碑事件。另外,研究者们也为快速阅读寻找到了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等学科的科学依据,快速阅读教学进入科学化阶段,发展渐趋成熟。
  (3)快速阅读教学的现代化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快速阅读教学也进入崭新的阶段。从外部条件来说,我们进入了多元媒体时代,新的科技手段为快速阅读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内部条件来说,研究者们继续投入大量的经历与热情进行快速阅读研究。内外部条件的结合,使快速阅读教学进入了现代化阶段。从最初的光盘版的快速阅读教材,如2002年,王学贤、尹炎合作的《全脑快读记忆法教程》的教学VCD光盘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到目前的快速阅读远程教育网,如“高效速读远程教育网”。快速阅读教学的媒介由最初的纸质版的教材,到光盘版的教材,再到计算机,可谓是快速发展。快速阅读的现代化使快速阅读教学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为快速阅读教学中诸如计时阅读、阅读速度与阅读效率的计算等提供了方便。
  2.我国快速阅读研究的主要成就
  (1)关于快速阅读概念
  研究快速阅读,首先要知道快速阅读是什么,每位研究者基本上都对快速阅读的概念做了界定。例如,速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技能。①再如,速读就是对文章信息快速的加以发现、识别、认同、组建、扩展、记忆,通过大脑这一连串快速的思维活动,从而排除文章的一般内容,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②
  通观各位研究者对快速阅读所下的定义,除了语言表述上有些差异之外,他们对快速阅读概念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快速阅读又称为速读或快读,集理解、速度、记忆于一身,与浏览有很大差别,是一个对书面语言材料积极的、有创造性的理解和记忆过程。
  (2)关于快速阅读实验
  北京铁路二中的程汉杰老师,从1985年下半年起,借鉴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在一个高二文科班开设了快速阅读课,每周从语文课中抽出一节,专门进行速读训练。经过一年的实验,阅读速度平均由原来的278字/每分钟,提高到了957字/每分钟;阅读效率由159字/每分钟,提高到882字/每分钟。③他创立的快速高效阅读法先在铁路学校实施后推广至全国。
  四川绵阳师专的晏茂心老师于1986年春开始了快速阅读实验,经过试用修改、立项实验,直至结题验收,历时八年,共200多个实验班参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两年时间,受训者阅读效率平均增长3―5倍,阅读视野平均扩大7―8倍。④卓著的成效使其迅速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浙江舟山市特级教师乐连珠从1987年―1990年夏,在一个班中从三年级下到六年级下进行了为期三年半的快速阅读实验,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⑤她撰写了《小学速读教学》,其后出版了相关书籍。并在《河北教育》发表相关论文,也在《科学启蒙》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快速阅读的文章。其快速阅读教学法也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潘意敏老师自1990年9月至1991年6月进行了为期十个月的教学实验。他将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实行速读课实验教学。同时将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班,不上速读课,并严格控制实验因子。并把自己于1988年著的《速读方法与技巧》一书作为教材进行教学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验班的平均阅读速度和阅读有效率竟是对照班的七倍多,实验班在实验后的平均阅读速度和有效率也分别是实验前的八倍。⑥
  (3)关于快速阅读法
  国内的研究者从实验中总结了很多经验,主要有程汉杰的“快速高效阅读法”、晏茂心的“初中生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乐连珠的“小学快速阅读法”和潘意敏的“高中语文速读法”。通观这几种快速阅读法,几位老师所运用的理论、所使用的具体训练方法基本上都是相通的。
  快速阅读最核心最基本的原理是“眼脑直映”。⑦“眼脑直映”指真正意义上的看书而非读书。一般情况下,人们看书时的活动路线是“眼睛――嘴巴――耳朵――大脑”,而“眼脑直映”是眼睛与大脑之间的活动,不涉及嘴巴与耳朵,这就节省了很多时间,为快速阅读提供了捷径。看书时做到了“眼脑直映”,会使阅读速度翻倍。与快速阅读相关的还有扩大视域⑧,在快速阅读原理这里,视域指人的眼睛与书面材料的第一接触面。一般来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么是字字看,要么是词词看,这就是慢读,如果我们一眼看一行或一目十行也就达到了快速阅读的效果,这一目十行也就是我们视域的扩大。
  快速阅读训练方法主要有计时阅读法⑨与程式阅读法⑩。计时阅读法是快速阅读训练中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阅读任务,兼顾阅读速度与阅读理解率,以最大限度获取有用信息。这就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排除一切干扰,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完美地完成阅读任务。程序阅读法运用“定势”理论,认为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固定的程序要走,如标题、作者、出处、文本内容、文本特点、文本带给学生的启示等。一般阅读文本,都需要按此步骤进行,因此,学生掌握了阅读程序,有意识地按照阅读程序进行训练,可以加快阅读速度,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
  快速阅读的技巧有很多,主要包括默读、高度集中注意力、略读、跳读、预读、整体感知等{11},但这些是建立在现代阅读观与良好速读心态的基础之上的。这些阅读技巧中最关键的是默读,它是快速阅读的起点,也是快速阅读最基本的要求。与这些阅读技巧相对应的便是快速阅读需要克服的障碍,高度集中注意力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用手指指点点,不摸尺,不转笔,不摇头晃脑,让大脑摆脱一切多余动作的牵累{12},进入快速阅读。默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革除声诵、唇诵、喉诵和心诵等{13}。整体感知与略读等要求学生改变逐字阅读的习惯。快速阅读过程中,还有一个必须克服的障碍便是回视与重读。
  (4)关于快速阅读与慢速阅读
  与快速阅读相对的,是慢速阅读,将两者做比较的文章虽然很少,但从这仅有的几篇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斑。《“快速阅读时代”后是“超慢速阅读”》{14}一文作者描述了自己由慢阅读到快速阅读再到慢阅读的转变。在快速阅读时代,只有读得快才能有高效率,这是经过科学验证过的。但是他很快发现了超慢速阅读的妙用,超慢速阅读不仅使他心旷神怡,而且使他眼界开阔,还能帮助他处理日常事务。作者只是谈了自己的亲身体会,但也能给我们很多启迪。《美教授提倡“慢阅读”》一文中指出由于快速浏览时代的来临,带给学生阅读过程中“快就是好”的错误观念,也出现了学生在阅读纸质书籍时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针对这么多的问题,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托马斯妞柯克教授提倡“慢阅读”,他认为这是从文字中发现更多意义和乐趣的一种方式。同时很多人加入到“慢阅读”运动中来,他们鼓励大中小学校重拾大声诵读和背诵的老方法,但他们也指出,并不是说一切的东西都需要慢阅读。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快速阅读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1.快速阅读的合理性
  快速阅读教学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经历了起步、发展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快速阅读有诸多合理与科学的地方。首先,快速阅读有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等学科的科学依据,这证明了快速阅读是可行的,科学的。其次,研究者们寻求到了诸多科学合理的快速阅读方法。如计时速读法、程序阅读法等。再次,快速阅读适应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快速阅读能力,可以快速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以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
  2.快速阅读的不合理之处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快速阅读也不例外。首先,快速阅读不利于学生阅读情感的养成。快速阅读是功利性的行为,从而忽视了阅读的非功利性,通过阅读涵养品格,这恐怕不是快速阅读能够给予的。其次,研究者们的阅读训练也有不足之处。如增大识别间距训练太过于理想化了,杜绝回视现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再次,快速阅读并不适合所有的文本。在读专业书籍时,快速阅读往往不能奏效;在消遣性阅读过程当中,快速阅读不能使读者的心情放松下来,也就达不到阅读的目的。
  3.网络阅读与快速阅读
  网络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专指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即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亦称“网上阅读”。{15}快速阅读正适应了网络阅读形式,而网络阅读的娱乐性、消遣性的特点,也将快速阅读推向了快速浏览。它在带给人们自由奔驰之惬意的同时,也将人们带入了无休止链接的深渊,它在拓宽了读者的阅读空间的同时也缩小了读者的阅读视野。网络阅读与快速阅读的结合将人们带入了轻松阅读时代,同时也带来了“浅阅读”的滋生与深入。而且,浅阅读也深入到了中学校园,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的。
  (二)展望
  1.快速阅读是人们必备的阅读技能之一。
  首先,在这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就如何迅速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来说,快速阅读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另外,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再次,在中小学的语文课程中,教材内容与课时是不成正比的,教师想要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把一部分课文做“快速处理”。从这些方面来说,时代需要快速阅读,教师需要快速阅读,学生需要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人们必备的阅读技能之一。
  2.快速阅读的研究会继续深入。
  从最初的几个人的研究到全国性的研究,从最初的几个实验班到全国诸多省市学校的快速阅读教学,快速阅读走过了辉煌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直接的体现便是阅读效率的提高。同时,快速阅读在研究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缺点,如在增大识别间距与杜绝回视的训练中表现出来的不合理之处,研究者们会继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纠正错误,将不合理改为合理。对于快速阅读的合理性,研究者们会继续深挖下去,使快速阅读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3.快速阅读与慢速阅读会相互促进
  快速阅读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发展起来的,它适应了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式,有助于我们快速搜集与处理信息。慢速阅读是让我们从文字中发现更多意义与乐趣的一种方式,慢速阅读会使我们身心放松,更好地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快速阅读与慢速阅读相结合是必然趋势。快速阅读会帮助人们适应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而一旦你因不适应这个社会而出现问题的话,慢速阅读也许可以帮你平复心情。在快节奏、高效率工作之外的生活中,慢速阅读会让你享受到更大的乐趣。
  ――――――――
  注释:
  ①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379页。
  ②蒋祖德:《速度训练刍议》,《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7期。
  ③程汉杰:《高效率读书能力的培养初探――快速阅读训练实验小结》《语文教学通讯》,1987年第2期。
  ④⑦晏茂心,张先华,钟贤权:《“初中生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模式构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⑤乐连珠:《“快速阅读”实验报告》,《河北教育》,1994年第2期。
  ⑥⑨{12}潘意敏:《高中语文速读课实验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⑧{13}乐连珠:《送你一片快速阅读的金钥匙》,《科学启蒙》,1999年第2期。
  ⑨潘意敏:《高中语文速读课实验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⑩程汉杰:《程序阅读 提高效率》《父母必读》,1997年第7期。
  {11}李永芳:《快速阅读障碍与技巧》,《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14}旺仔:《“快速阅读时代”后是“超慢速阅读”》,《课外语文(高中)》,2003年第2期。
  {15}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图书与情报》,2004年第3期。
  [作者通联:山东聊城大学文学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