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积极情绪诱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大一心理健康论文3000
 

【积极情绪诱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大一心理健康论文3000

发布时间:2019-02-07 03:43:36 影响了:

  〔摘要〕诱导积极情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诱导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如诱导的时机、诱导的强度、诱导的地点、诱导的方式等都会对诱导结果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的研究从实证角度对这些技术问题进行了检验。从我们的研究结果来看,我们推测情绪变化可能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从原始情绪区域到情绪崩溃区之间应该存在不同的区域,而各区域间变化的规律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积极情绪;心理资源;情绪变化;最近发展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8-0012-03
  
  一、诱导积极情绪为什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积极情绪诱导对个体心理健康起作用的核心在于这种方式能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源其实就是心理能量,它主要用来支撑一个人产生或进行各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及外在行为。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尼曼(D. Kahneman)的注意分配模型理论。在卡尼曼理论的基础上,心理学家康菲和阿克曼等人开始把资源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的其他多个领域,称之为心理资源(psychological resource)。
  心理资源本身是有限的,并且个体在处理环境的情绪刺激时伴随着的情绪调节、思想抑制,同时抗拒诱惑等心理过程也需要消耗大量心理资源,因此个体容易出现心理资源不足的状况,进而导致个体睡眠质量下降,对刺激的反应不当或行为失控,以及各类心理问题和疾病,有时甚至还会出现犯罪行为。虽然心理资源是一个不能直接测量的心理能量,但是人们可以借助反应变量来对它进行操控或测量,就像人们可以通过计算个体的吃饭数量来测量饥饿程度一样。因此,心理学研究者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研究心理资源的实验模式,并得出了一些科学的研究结果。过去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论是消极情绪还是积极情绪调节,它们都会造成更多心理能量的损耗,而使随后的任务作业成绩或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不仅是情绪调节消耗心理资源,思想抑制同样消耗心理资源。有研究表明,在喝酒控制上,思想抑制的被试反而比未进行思想抑制的被试有更多的喝酒行为和喝酒数量。同样,家长或老师越是不允许孩子出现某行为,孩子越有可能做出该行为,家教越严的孩子越容易出现网络成瘾。学生越是让自己不要想即将到来的考试,越是心神不宁,现场发挥越差。这些都与思想抑制所产生的心理资源耗竭有关,一旦心理资源出现严重不足,孩子就会莫名其妙地出现非理智行为,如叛逆、争执、打斗、内向攻击等。另外,鲍迈斯特的研究表明了抗拒诱惑所带来的心理资源损耗。只让被试吃萝卜而抗拒来自巧克力的诱惑,被试在描摹复杂的几何图形上所持续时间比吃巧克力组和随意吃的控制组少很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抗拒过程中被试消耗了大量心理资源,从而影响了后续的任务完成质量。同样,当面对名牌服装、手机或是漂亮的文具的诱惑时,孩子会出现一些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是偷或抢的行为,心理资源的不足或耗竭可以成为有力的解释。
  针对心理资源不足的情况,当代积极心理学研究为我们寻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而且是最重要的心理资源恢复途径――诱导积极情绪。诱导积极情绪可以扩建认知领域的功能,扩展注意的范围和思维的多面性和深刻性,改善对挫折、失败的认知,提高抵抗压力和逆境能力,以及从消极状态中恢复的能力;还能扩建个体的生理资源(心血管活动恢复正常,以及减少患感冒概率);此外,诱导积极情绪能增加人们对陌生人的亲切感和和蔼感,同时也可以增加其对熟悉人的信任感;甚至还能扩建积极品质,诱导和增加了乐观主义、宁静(一种高级的主观幸福感)、自我恢复能力等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品质的形成。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一些研究者发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积极情绪的个体,其心理恢复能力会更高,而且生活满意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二、有关积极情绪诱导的几个技术问题
  
  当个体出现心理资源不足时,可以采用诱导技术帮助个体恢复和提高心理资源。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诱导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有效地改善心理资源的。
  第一,刺激量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次性给以过多的积极情绪刺激并不会有更好的效果,反而可能引发新的问题;二是连续不间断地用适量的积极情绪诱导也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诱导积极情绪在增加个体心理资源时是有一定的限定范围的,超过这个限定范围之后,即使增加更多的积极情绪刺激也不可能相应持续地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当我们连续用多个积极情绪刺激来影响被试时,被试的心理资源不能随着多个积极情绪刺激的影响而出现持续性增加。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对被试执行连续两次的消极情绪刺激诱导之后,被试的心理资源反而增加。我们认为这主要与个体的心理适应性有关。
  第二,诱导的时机问题。从我们已经做的有关的研究来看,立即诱导的效果显然没有稍后诱导的效果好。这是因为个体经历了消耗大量心理能量的生活事件之后,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疲劳期以及生理、心理的不应期,此时对他施加的影响并不会产生太大的作用。此外,立即诱导还容易造成个体反复出现敏化效应,以及各类心理问题。先前应对的消极体验、压力和逆境等的经验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的消极经历时变得更为脆弱,这将导致更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只要在应激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状态没有处于崩溃的状态,应当延迟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第三,诱导方式问题。当个体因某种刺激而出现心理资源不足的情况时,相比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参与过或者较差持续性的活动而言,采用个体较为熟悉的娱乐方式以及团体活动的形式来进行诱导的话,会产生更好的效果。例如,对灾区失去亲人的居民进行情绪调节干预时,研究者发现打扑克的效果要好于其他积极情绪诱导方式(如安慰、观看轻松的电影、参与游戏)所产生的效果,因为打扑克是他们平时最喜欢从事的娱乐活动。因此,在我们找到能改善个体情绪体验的诱导方式之前,还是应当慎重地考虑需要外界介入调节的个体。针对不同人群的行为习惯、生活爱好,采取不同的诱导方式,消除非理性行为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通过恢复以及重构个体的心理资源,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动态发展的心理健康状态。
  从积极情绪诱导的这些具体技术问题可以看出,诱导作用通过心理资源起作用,心理资源与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关系,而且并不是越多的积极情绪诱导就会产生越多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源的增加是有一定范围的,因此当个体出现心理问题时,外界所能施加的影响也是具有一个特定范围的。这就提示我们,积极情绪的变化可能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
  
  三、情绪最近发展区
  
  情绪变化过程可能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因为诱导的作用要通过心理资源来起作用,为此,我们在对此前众多情绪研究实验进行审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情绪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简称ZPD)概念,也就是说心理学所能施加的外在影响存在一个特定的范围。
  从结构角度上来看,个体的情绪由深层到外层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分别是原始状态区(简称ZPF,zone of protopathic feature)、自我防御区(简称ZSD,zone of self-defense)、外力援助区(简称ZOH,zone of outer help) 和崩溃区(简称ZBE,zone of breakdown in emotion)。个体在受到外在刺激而出现情绪问题时,心理学所能施加的外在影响具有一个特定范围。ZPD主要有两个区域构成,一个是ZSD,另一个是ZOH。当一个外在消极刺激所造成的情绪问题的强度处于ZSD内,它只能造成个体出现暂时性的、短期的情绪波动。这时个体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时间就可以使个体恢复到早先的稳定状态,因此应该尽量避免过渡性援助的发生,过渡性援助会解构个体原来的自我防御区,而使援助的外力成为个体新的心理问题源,导致个体出现新的心理问题。当一个外在消极刺激所造成的消极情绪(也即出现了情绪问题)的强度处于ZOH内,ZOH区域内的情绪波动由于个体已不能纯粹依靠自身的防御机制而必须借助外在力量的帮助来恢复或者重新构建一个新的稳定结构。无论恢复还是重构,两者都需要消耗个体已有的自我心理能量。同样,外力的援助要适当,过大的外力援助会消耗个体过多的心理能力,个体的反抗力也越强,甚至会拒绝外来的援助。因此,心理帮助应该是心理落差和自我心理资源的一个平衡,应该适时适度。
  最近发展区的两个组成部分(自我防御区和外力援助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从而导致原先的最近发展区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外力援助区的内容会向自我防御区转化。个体通过外力援助而获得了应对类似心理问题的经验,以后问题再出现时就不需要外界的帮助而能自行解决,也就是过去心理学研究中所说的“钢化反应”,个体对于消极刺激的耐受性提高,“见怪不怪”。另一方面,自我防御区的内容也会向外力援助区转化,也就是原来心理学研究中的“敏化反应”。个体虽然通过自我防御方式使心理恢复到稳定状态,但是,以后面对类似的刺激或问题时会更敏感,不仅无法自愈而且需要外界的介入才能恢复稳定状态,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理自愈水平主要由自我防御区的大小决定,但是促进个体的“钢化反应”也要注意教育方式,适度训练并且应为社会所接受。
  情绪发展区之间的比较
  
  四、积极情绪诱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开源节流,节省心理资源的同时想办法增加心理资源。首先是心理资源的节约,教育者不能对孩子要求太苛刻,应适当地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减少情绪调节、思想抑制和抵抗诱惑所耗费的心理资源,避免因心理资源不足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和非理智行为的出现。减少自我控制的次数可有效地节省心理资源。有研究者发现,人们可以通过形成强烈的行为动机、形成积极的情绪、建立行动意向、接受榜样启动等策略来减轻自我控制力消耗效应。马拉维等人也发现,当被试清楚地知道下一个任务的利益会高于当前任务时,他们会有意识地节省自己的心理资源来用于下一个任务。另外,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练习冥想等方式在增加心理资源上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2.采用适当的方式适时适量地进行积极情绪的诱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咨询对象的兴趣爱好,寻找其感兴趣的话题或活动,成为“自己人”,这样才能最容易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积极情绪的引导,例如孩子喜欢故事、游戏,那么心理工作者可采用讲家庭故事、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获得生活的信念,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像前面提到的灾后干预一样,采用灾民所熟知喜爱的打扑克的形式要好于那些生疏的“自以为是”积极诱导手段。另外,出现应激事件,如果当事人没有处于崩溃状态,最好延迟一段时间再进行心理干预,这样有利于心理资源的恢复和干预效果的提高。当然,刺激量也是个重要的问题,接连不断的安慰并不见得好于简短几次的问候,“小题大做”地对待一般心理问题也是没有必要的,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过多的心理资源的消耗反而会导致咨询对象的抗拒,适得其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情绪诱导技术时间的把握和程度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
  3.科学利用情绪的最近发展区。首先,只要外力施加的影响是在心理最近发展区内,都是可接受的。对于情绪问题,不同的咨询流派持有不同的理念和方法,对于同一问题,有人采用高强度的积极情绪去引导,有人采用低强度的积极情绪去引导,有人让其大哭一场来发泄,有人安慰其要坚强勇敢。虽然矛盾,但是,只要引导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是在最近发展区内,都是可以被接受的。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积极促成外力援助区向自我防御区的转化,让孩子的心理在生活中获得免疫,不能事事都要家长包办,以家长的观点替代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给足空间让他们自己思考和处理问题。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理自愈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将外力援助区转化为自我防御区的能力才会越强,节省下来的心理资源才会越多。(稿件编号:100722004)
  
  参考文献:
  [1]Kanfer R.Ackerman P L.Motivational and cognitive abilities:An integrative/aptitude-treatment interaction approach to skill acquisi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9,74:657~690.
  [2]Muraven M,Tice D M,Baumeister R F.Self-Control as Limited Resource:Regulatory Depletion Patter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3):774~789.
  [3] Schmeichel B J,Demaree H A,Robinson J L,Pu J.Ego depletion by response exaggera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6,42:95~102.
  ofGeneralPsychology, 1998, 2: 300~319.
  [4] Muraven M,Collins R L,Nienhaus K.Self-control and alcohol restraint:an initial application of the self-control strength model[J].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2002,16(2):113~120.
  [5] Muraven M,Tice D M,Baumeister R F.Self-Control as Limited Resource:Regulatory Depletion Patter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3):774~789.
  [6] Baumeister R F,Muraven M,Tice D M.Ego depletion:A resource model of volition,self-regulation,and controlled processing[J].Social cognition,2000,18(2):130~150.
  [7] Fredrickson B L,Branigan C.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J].Cognition & Emotion,2005,19:313~332.
  [8] Kuroki M.The effect of positive emotion on infants’ gaze shift[J].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2007,30(4):606~614.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321004,电邮:renj@zjnu.cin)
  编辑/于洪 终校/何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