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云峦雾绕看归处】眺重峦叠巘如云髻雾鬟
 

【云峦雾绕看归处】眺重峦叠巘如云髻雾鬟

发布时间:2019-02-12 04:25:03 影响了:

  2007年12月2日,日本东京湾,刚刚完成4天访日行程的中国海军“深圳”号导弹驱逐舰在中日国旗竞相挥舞的欢送中缓缓离开了这个关系复杂的亚洲近邻。联系到近年来中日关系的风云变幻及时代背景,此次中国军舰访日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纯象征型军事外交行为,其背后所蕴藏的实质价值,对于东北亚中日两强未来战略的新动向亦然有所启示。
  
  三度访日 各不相同
  
  历史的细节往往容易被人遗忘。此次“深圳”舰访日,海内外传媒众所关注的焦点之一,都在于该舰是二战以来“第一艘访问日本的中国军舰”。实际上,在其之前,中国军舰历史上也曾经两度专程正式访日:第一次是清政府北洋海军的“定远”诸舰;第二次是国民党政府治下民国海军的“宁海”舰。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深圳”舰是近现代历史以来第三度访日的中国军舰。三度访日相较之下,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与历史细节截然不同。
  北洋海军正式访日的时间是1891年(先前1886年到长崎是为了修理军舰,不应算是正式访问),其时正值俄国王储尼古拉访日遇刺后不久,日本政府为预防俄国报复,主动邀请中国北洋舰队访问日本,意图对外造中日两国友好盟邦之印象,以使沙俄稍有忌惮。为此,中国清政府于1891年6月派出北洋海军“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6艘军舰访问日本,其中,“定远”、“镇远”两舰均系进口自德国“萨克森”级改进型铁甲巨舰:满载排水量7670吨、装甲总重1461吨、最大口径主炮为4门克虏伯305毫米后膛炮,船坚炮利、雄视东方。
  这次访日,既是走向没落的清王朝竭力维持帝国地位的一次努力,也是历经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对于中国军力的一次重要试探。访日期间,据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曾对日本海军大臣桦山资纪有如下建议:“东洋兄弟如不联合起来,势必给外人以可乘之机。中日海军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列强……何况我们拥有坚不可摧的舰只,它使我们拥有足够的力量来对付外来的威胁”。然而,野心勃勃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早已不把腐朽老迈的清王朝放在眼里,故中国铁甲巨舰带给日方的绝不是安慰,而是严重的刺激。其后,日本加速发展海军力量,处心积虑打败中国北洋海军;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成军后,放松自身建设,以致中日海军发展渐呈此消彼长之势。3年后,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曾经号称“亚洲第一巨舰”的“定远”、“镇远”被日本俘虏,留给中国人一段惨痛的历史教训。
  相比之下,民国海军于1934年6月2日的访日则显得格外耻辱:其时,日本海军“军神”东乡平八郎刚刚死去,日方对各国海军首脑发出邀请。对于中国人而言,东乡既是丰岛海战偷袭中国海军的罪魁祸首,又是下令射杀落水中国陆军的刽子手;更何况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3年长城抗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中日双方此时尚处于敌对状态,因而中方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参加其葬礼。奈何民国政府对日仍有羁縻妥协之意,最终决定仅以军方身份、不代表政府立场的方式参加,派出以萧毅肃为首的代表团、乘海军第一舰队“宁海”号巡洋舰赴日吊丧,并进行访问。“宁海”号是1932年进口自日本的驱逐舰,虽号称巡洋舰,但排水量不过区区2526吨,最大火炮口径仅为140毫米,最高航速不超过23.2节,被戏称为此时世界上“吨位最小、航速最慢的巡洋舰”,其地位根本无法同昔日“定”、“镇”巨舰相比。但该舰已经是民国海军最大、最先进的海军舰艇了,可见当时中国军力之衰弱。
  
  此次访问,处于弱势的中方被迫拜祭死敌将领的无奈和屈辱,再一次证明了“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残酷。与前一次巧合的是,3年后日本蓄意进逼、挑起战端,中方忍无可忍、被迫迎战,中日双方又一次全面开打。“宁海”舰在1937年江阴保卫战中顽强抵抗、壮烈战沉,成为民国海军雪甲午耻、死战到底的战场象征,为中国海军抗战增添了一笔悲壮的亮色。8年后日本人战败投降,在芷江主持洽降仪式的中国军事主官,正是当年率乘“宁海”舰访日的萧毅肃将军,算是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同前两次军舰访日相比,此次中国人民海军军舰访日,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日访问,也是两国关系自2001年以来历经风雨、起伏不定多年后的首次破冰之旅。舷号167的“深圳”舰1999年下水服役,隶属中国人民海军南海舰队旗下,满载排水量7000多吨,舰体设计积极追求隐身性能,上层建筑多采用圆角过渡,雷达反射面积大大降低,防空、反潜、反舰武器装备齐全。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近年来自行研制的新型远洋多用途驱逐舰之一,曾一度被冠以“神州第一舰”的美誉,代表了当今中国国防工业自主化发展的成就。派这样一艘完全国产化的军舰访问日本,表明中国早已摆脱昔日国防建设发展受制于人的落后困境,在一定意义上显示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和平发展后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换句话说,完全国产化的“深圳”舰访日,不啻于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自尊象征――这种尊严,是进口自外国的“现代”级舰所不能承载的。
  就“深圳”舰访日的时代背景而言,中日两国同昔日相比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自1949年以来,历经数十年和平发展,综合国力日益提高,在世界和东亚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日渐强大的世界大国;日本自二战战败后,一度被迫接受国际社会对其国家权利的长期约束,但随着战后经济地位的不断增长,特别是长期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后,其“国家正常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战略追求越来越强烈。中日之间已经走出了历史上“一强一弱”(近代以前中强日弱,近代甲午战争以后中弱日强)的传统局面,进入“两强并立”时代――这种客观的时代背景,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因此,互为强邻的中日双方都不得不开始认真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合作,还是对抗?
  
  一衣带水 更需互信
  
  在中国,无论是外交场合的礼节辞令,还是教科书中的规范称呼,经常有人用“一衣带水”一词来形容中日交往的源远流长。实际上,从地缘政治学的视角看来,邻近国家彼此利益的共通性,往往与其地理接近性成正比――相邻地缘国家固然有互惠合作的天然便利,同时也十分容易翻脸为敌。因此,“一衣带水”的近邻关系所造就的不仅是中日之间历史悠久的文化交流,同时也意味着双方彼此间利益重合的风险机率、乃至发生冲突的烈度系数大大增加。这样两个邻国,如果彼此之间没有充分的战略互信作基础,要想实现两强并立时代的和平共处显然是很难的。
  
  回顾两千多年的中日交往史,在盛赞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不断,讴歌鉴真、晁衡等中日友谊使者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即便是在长期中强日弱的封建时代,中日之间也曾经几度兵戎相见:唐代,日本派重兵进入朝鲜半岛,公开支援与中国为敌的百济王朝,中日双方于公元663年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附近爆发激烈海战,结果日方大败,“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其战船全部被焚毁,一时间“海水尽赤”,日本因此被迫放弃染指朝鲜半岛之野心,开始以中国为师,对内实行大化改新、谋求自强;元代,在蒙古统一中国前后,元世祖忽必烈曾于1274年、1281年两次渡海征伐日本,不意两次遭遇台风、损失惨重,元军指挥部署失误,其内部又存在厌战情绪,最终大败而归,日本人从此以战胜蒙元为荣;明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日本后,试图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假道入明”,遂发动侵朝战争(日本称此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壬辰战争”),中国应邀发兵援朝抗日,在中朝联军海陆联合打击之下日方节节败退,在1598年露梁海战中,日本侵朝军几乎全军覆没,朝鲜半岛由此安享和平200多年。
  可见,相邻的地缘关系造就了中日间特殊的历史缘由,特殊的历史缘由产生了双方特殊的历史恩怨。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残暴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心理创伤,使得中日两国长期存有心结,很长时间内互将对方作为最危险的潜在敌人看待,无法实现相互稳定合作,这也是中日两国自近代以来始终存在“零和”效应的根本原因。
  冷战期间,在中美建交大背景和共同对付北方强敌苏联的安全利益考量下(1976年《中日友好条约》草拟后,苏联对日表示抗议,称其为中日“反苏共同声明”),中日关系正常化并实现建交,但包括历史问题在内的一些双方固有潜在矛盾都被有意权衡搁置,完全意义上的战略互信并未充分形成。譬如,早在20世纪70年代时,中日就曾在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上发生争执,日本国内不少右翼分子试图以此煽动反华情绪,但当时的日本政府考虑到“如果在东海开采海底资源,将可能背上无用的政治风险”,故而一直采取温和立场,使得第一次东海之争并未对两国关系造成大的伤害。又如,在国内右翼反华势力的鼓噪下,日本于1982年、1986年先后两次发生“教科书事件”,公然篡改、歪曲二战日军侵略史实,中方在给予严重警告后,从两国关系大局出发,并未采取进一步反制措施。
  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苏联红色帝国轰然瓦解、中美日三方东亚战略公敌突然消失后,面对中国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后的中日国力对比变化,自近代以来已经习惯数十年“中弱日强”力量格局的日本,心理上产生了极大震撼。此时,日本经济偏又陷入了长达12年的经济转型低迷期,伴随着整个90年代日本政坛的日益右倾、保守势力渐渐上升,其对华态度开始悄悄发生变化。日本国内右翼思潮不断抬头挑衅滋事,随之而来的是政客在历史问题接连失语,对华关系渐呈倒退之势。特别是2001年小泉纯一郎上台以来,执政5年半期间6次参拜靖国神社,在中日钓鱼岛之争、东海海域划界及油气田之争等问题上咄咄逼人。此外,日本还“突然”对中国军费增长和国防开支“不透明”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担心,并借美国亚洲战略调整之机,不断强化美日同盟,防范所谓“中国军事威胁”,乃至把美日安保范围扩展到中国高度敏感的台海地区,公然插手台湾问题、挑战中方核心利益。
  可以说,这一阶段的日本在小泉领导下盲目推行追随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对亚洲邻国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恶邻外交”:在积极追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同时,其对待二战日本侵略史的正确认知出现严重倒退,甚至不惜在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慰安妇等一系列历史问题上强词夺理、蛮横强硬。如此行径,只能导致负面结果:文明的对立面只有野蛮,如果日本对过去那场野蛮的对外侵略战争历史不能从思想上彻底决裂,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就不能不对其“国家正常化”的前景走向产生疑虑和担心。
  对于中国而言,自小泉执政以来日方一意孤行的肆意妄为,使中日关系下降到恢复邦交以来的最低冰点,导致两国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政冷经热”局面,很多增进中日交流互信的计划都受到负面影响。仅就此次中国军舰访日计划而言,中日高层其实早在2000年就已敲定军舰互访计划,但由于小泉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接连挑衅,以致访问计划被推迟了整整7年之久。更重要的是,随着小泉政府错误言行对中日关系构成的破坏和阻碍,中国民间对日本的不信任度也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顶点,2005年中国民众自发产生的“反对日本入常”活动即是最为突出的明证。
  与此同时:中国毕竟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还是日本重要的亚洲市场――日本政客不得不估量中日关系恶化后波及日本经济增长和国民就业的负面影响;中国毕竟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没有中国的支持,日本“入常”恐怕只是空想;中国毕竟拥有独立自主的现代国防体系,还是亚洲国家中唯一具有研发部署各类射程弹道导弹能力的国家……因此,事实证明:小泉时代日本对华的盲目强硬政策是失败的,小泉后时代亟需对华政策调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安倍首相上台不到两周就到中国访问的“破冰之旅”,才有了温家宝总理到日本的“融冰之旅”。中日关系乍暖还寒也好,慢慢解冻也罢,终于不再只是冰冻。
  关于此次“深圳”舰访日的价值评估,很多人的看法都是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其实不然。正如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事交流则是国家交往意愿的延伸,今天,从“深圳”舰成功访日到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成功访华,这一系列战略互动即便不能完全主导中日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最起码释放出了一个善意的信号:东北亚地区的中日两强终于开始接近。
  对于日本而言,主动邀请“深圳”舰访日,既有纠正小泉错误政策、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国内政治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日本开始“尝试”接受一个日渐强大的中国(姑且不论这种尝试是出于真情还是假意),而不是如从前般一味地强调威胁、选择对抗。至于日本先前对于中国海军“现代”舰或“中华神盾”舰访日的期待,则说明它对中国的该轮战略接触依然带有试探性质,反映出其对华战略调整尚处于起步阶段,战略互动仍有上升空间。
  对于中国来说,自上世纪后半叶中日建交以来,即使是两国关系最好的蜜月期里,中国军舰也从未访问过日本。此次“深圳”舰访日,不仅有利于中日关系缓和,同时还使中日军事交流正常化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的大国开放心态:虽然美日安保明显含有遏制中国的意味、虽然日本一度对华释放诸多恶意、虽然日本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潜在对手,即便如此,中国依然愿意对日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友好方针,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这种不计前嫌旧恶、不惧明枪暗箭、超越冷战思维的坦然自信,不但显示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日臻成熟,更充分展现了中方对于增进中日战略互信的友好善意。
  必须指出的是,当前中日之间的两强并立态势,并不是“后发”中国对于“先发”日本的单方赶超:中国发展至到今天,绝对没有强大到足以撼动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地步;日本在经历了十多年泡沫经济之苦后,也于2003年开始走出停滞和衰退,出现复苏迹象。在这样的两强并立时代,“一衣带水、比邻而居”的中日两国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相互信任,否则,不仅中日合作无从谈起,东北亚地区安全都将面临严峻考验。
  
  两强相处 可能安否?
  
  “寂静的早晨,一支大型的日本舰队向南中国海的深海驶去。东京宣称此次行动是其大规模海军演习的一部分。这在西太平洋地区是很常见的,邻国也没把这支舰队的行动太当回事。在一整天的南下航行中,舰队保持着无线电静默。到了中午,他们在恩加尼奥角北面穿约北回归线。此时,这支大型舰队突然分为三支特混舰队。第一特混舰队向西驶去,目标是香港和中国海岸……1天后,随着舰队到达指定海域,日军向中国舰队司令部所在地附近的电信局投放了一系列计算机病毒‘逻辑炸弹’。同时,日本海军第一特混舰队发射了几十枚巡航导弹,这些装备特种电磁脉冲弹头的巡航导弹一部分射向中国海军指挥机关,其余则射向停泊在港内的中国军舰。数小时后,这些巡航导弹依据预先设定的指令,命中目标,破坏了中国海军舰队的指挥通信系统……成功瘫痪台北以后,东京将攻击目标转向了中国大陆,以图摧毁阻碍其称霸西太平洋的主要对手。攻击行动以部署在中国近海的四艘日本巡洋舰发射的l00余枚‘战斧’巡航导弹打头阵,日本海、空军的400多架战斗轰炸机则紧跟其后,以一百米左右的高度,贴着海面飞向中国沿海的军事目标。当‘战斧’们击中了分布在上海、北京和南京的空、海军基地后,日军战斗轰炸机紧接着攻击了停泊在基地的中国海军军舰,轰炸了沿海的主要空军基地。中国最繁华的沿海地区顿时陷入战火之中,中国海军的主要舰只被毁,空军机场跑道被日军的钻地导弹炸成了一个个的大坑。攻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几个小时之内,日本向实现称霸西太平洋的美梦跨进了一大步。尽管中国拥有庞大的地面部队,甚至还拥有核武器,但其海、空军已受到重创,已无力对日本在西太平洋的行动进行干涉。”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美国人卡斯珀・温伯格的手笔,其人曾是美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防部长之一。在他的设想中,日本在遭遇经济危机后,急欲独占东南亚资源,不惜偷袭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日军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轻易击败中国海空军、荼毒东南亚、独霸西太平洋。姑且不论温氏的战术预想合理与否,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了中日爆发军事冲突的某种可能。美国学者米尔顿・埃兹拉蒂也曾断言:“崛起的中国和崛起的日本之间日益加剧的竞争,将在该地区造成最大的安全风险”。
  现实中,中日两强之间的问题,既有长期以来战略心态上的缺乏信任,也有如钓鱼岛争端、东海海域划界争议这样的客观现实矛盾,同时,种种矛盾又和历史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纠葛。要想使中日两强在未来不兵戎相见,必须首先达成充分的战略互信;然后在彼此互信的基础上调整战略心态、心平气和地解决两国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这需要双方共同的长期努力,仅靠某个日本政治人物的积极推动、或某次日本对华政策的良性调整契机、或仅指望中方“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友好善意,都是远远不够的。
  此次“深圳”舰访日,的确是新世纪以来中日交往良性运作的一座里程碑。期间,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表示:日中关系已经进入“春天”,中日开启军事交流的大门,让这个“春天”充实而更富有生机。日本主流媒体均发表社论,对中国海军的来访表示欢迎。紧随其后的是福田访华:从棒球外交到北大演讲,乃至参观孔庙,一连串的外交柔道令人眼花缭乱。自21世纪初以来两国关系的坚冰似乎大有冰融雪化之势。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战略破冰,亦是难上加难。倘若仅指望通过一两次军舰互访就能消除中日战略心态上的隔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事实上,就在“深圳”舰成功访日后不久,2007年12月17日,日本海自“金刚”号“宙斯盾”驱逐舰就在夏威夷海域发射美国研制的“标准”Ⅲ舰空导弹,将1枚美国海军太平洋导弹试验场发射的模拟来袭靶弹击落,标志着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海基导弹拦截技术的国家。日美两国军方均认为:本次耗资5500万美元的反导试验成功,是日美合作的“重要里程碑”。问题在于:北朝鲜不是宣布“弃核”了么?日本的海基反导导弹又针对谁呢?答案不言自明。日本人两头下注、高度设防的心理,由此可见一斑。
  日本是一个经常发生地震、台风的岛国,日本人长期以来形成了容易多虑、富有“危机感”的岛国心态,据统计,2006年有67.6%的日本人在生活中感到“烦恼和不安”。这种岛国心态反映在对外关系上,就是自我中心主义主导下盲目的“威胁观”。近年来中国国力的不断增长,对于长期对中国保持相对优势的日本来说,带来了强烈的刺激与冲击;对日本人所形成的心理压力, 其实并不亚于100年前北洋舰队铁甲巨舰访日时造成的心理威慑。所以,多年来尽管中方一再强调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不断释放睦邻友好的善意,日方仍然有不少人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缘政治观出发,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深恐不安,以致“中国威胁论”在日本大行其道。日本著名战略家佐伯喜一武断地认为:“中国即使没有膨胀主义、扩张主义的意图,但通过国家的统一和追求昔日版图的行动,也有可能形成针对周边各国的扩张主义、强权主义的威胁。”日本右翼学者中西辉政甚至振振有词的进一步断言:“在2010年前后亚洲新格局形成时,中国将‘超级大国化’,并在军事和政治上采取同过去的超级大国一样的态度,从而成为亚洲的威胁”。日本防卫省在2007年版《防卫白皮书》中又提出:中国在军事实力和国防政策上缺乏透明度,已经“引发了各国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目标是否超越了解决台湾问题本身的讨论”,今后有必要“慎重分析中国继续进行军事现代化的影响”。从民间到官方,凡此种种观点,都可以看作其岛国心态的外在表现。问题在于:如果日本始终按照这种狭隘封闭式的思维模式对待中国发展,那么,纵然两国经济交往水平再高,中日两强时代的和平共处恐怕也只能是个起伏不定的未知数。
  大国博弈,首先是战略心态上的较量。若干年前,日本思想家中江兆民曾经说过:“大国与小国的区别不在于疆土的大小,而在于气质和胸襟的大小。”日本的岛国心态恰恰决定了它不仅缺乏气度,而且缺乏战略。从这个角度来看,“深圳”舰访日之后,日本能否真正接受中方的合作善意,中日东北亚两强能否战略互信、相安而处,乃至日本未来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大国,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取决于日本能否尽早走出其自我封闭的岛国心态。
  对于中国人来说,二战日军肆虐疯狂的兽行伤害长期隐藏在民族记忆深处,小泉时代日本的一意孤行、出尔反尔历历在目,受伤多年、难消积怨。无论如何,当日本海自舰艇上门回访时,其悬挂的刺眼膏药旗对于曾经饱受日本军国主义荼毒残害的中国人民而言,绝对是莫大的心理考验。或许,这也可能成为未来中日两强双向战略磨合中的另一个变数。
  (编辑/笔啸)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