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云南文山彝族花倮葫芦笙舞初探] 文山小倮者
 

[云南文山彝族花倮葫芦笙舞初探] 文山小倮者

发布时间:2019-03-30 04:58:19 影响了:

  摘 要: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富宁县,广南县境内,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其动律以躯体前后曲动的“S”状态而构成了它别具一格的风格特点,是我国彝族民间舞蹈的宝贵资源,是原始歌舞文化的活化石,急需进一步的传承、发展、光大,本文试从它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作一探析。
  关键词:花倮葫芦笙舞 艺术特点 文化内涵
  一、葫芦笙舞蹈的来历。
  根据史料记载,花倮人的祖先在战争和迁徙中,只剩下一个叫玛索的妇女和女儿红妹相依为命,有一天红妹被山里的的一条蛇精掳走,玛索救不出女儿,整日忧心忡忡,以泪洗面,后来由于劳累饥饿无意中吃下荞菜籽,不久后她便生下一健壮男孩,男孩遇风便长很快,长大成人,有一天这男孩到山里劳作,身边飞来一只神鸟,不停地叫:"姐姐红妹,姐姐红妹",他感到很奇怪,就回去问他母亲,玛索流着泪告诉他红妹被蛇精掳走的痛苦经历,男孩一听,大怒之下向母亲立志要救出姐姐,于是求助神鸟,神鸟带领男孩找到一只巨大的葫芦,并且不停地用嘴啄击葫芦,发出低沉奇特的声音,男孩心领神会于是采下葫芦,制成乐器葫芦笙,跟随神鸟来到蛇精洞前,他吹响了葫芦笙,顿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蛇精在葫芦笙声中不断地呈"S"形扭动,尾巴不由的放开了卷着的红妹,直到气绝身亡,姐弟回到家并从此繁衍后代,从那以后,花倮妇女就以跳葫芦笙舞来驱逐缠在身上的"蛇精",并流传到现在。
  二、葫芦笙舞的艺术特点。
  (1)葫芦笙舞的表现形式一般都是以群舞的圈舞形式出现。
  滇东南古老的山地民族彝族花倮人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文山广南、西畴两县海拔近2000米的与世隔绝的群山中,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缺水少电,他们更多的生活和娱乐就是舞蹈,在花倮人的意识里,葫芦笙舞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以极度的虔诚,合作着舞蹈把族群的凝聚力用葫芦笙舞的群舞形式表现出来,所以集体圈舞的形式就在当地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了,它蕴含着花倮人强烈的生命力和团体感召力,舞蹈者那份与生俱来的古朴、热情、坚忍在圈舞的表现形式下更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葫芦笙舞的核心人物葫芦笙吹奏者的形态及动作。
  葫芦笙的吹奏者是葫芦舞的指挥者和伴奏者,吹奏者必须很好的控制住舞蹈节奏和牢记舞蹈套路,才能让其他舞者动作整齐,风格一致,从而更好的展现出葫芦笙舞蹈的“S”韵律美。吹奏者的基本体态是下身膝盖稍曲,上身放松微倾,后背微靠,静止时呈“C”体态,运动时呈“S”体态,其动作以下肢(包括胯、膝、脚)的颤、曲、踩、扭为主要特征,配合走、移、转、跨,不仅要让下肢自然颤踩而且上身也要随之自然地曲摆。
  (3)群舞与葫芦笙吹奏者的队形变化及套路。
  葫芦笙舞从舞蹈到音乐都蕴含着一种沉缓情绪,呜呜咽咽的葫芦笙声配上坚忍的曲摆动作给人一种凝重、古朴之感,仿佛是在追忆一种历史,展现一种沉淀。在葫芦笙舞中,吹奏者的位置根据群舞队形变化有所差异,其主要有三种关系:(一) 吹奏者居中心,这种队形主要突出了吹奏者,其他舞者作为陪衬布满四周像众星拱月,或是圈聚放大缩小,或是两旁对称穿花交换,此时吹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表演能力加大动作的技巧难度。(二)吹奏者与群舞互动,或排前带领舞队,或排中协调舞队,或排后跟随舞队,与群舞首尾呼应,密切配合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圈形运动,(三)以舞群为主,以舞群为主其主要是依靠群舞来展现葫芦笙舞的表演套路,如:第一套站着跳,是以在原地颤踩为主,第二套起步跳,在颤踩的基础上加入了走步颤踩扩大移动范围,第三路移步翻身,在移动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转动和翻身的动作技巧,第四套走圆圈,在大幅度的翻身动作之后利用小幅度的颤踩来调整体力和队形,第五套走穿花,顾名思义就是相互交错以增强队形可观性,第六套对点头,在相互交错的基础上加入了两人对舞的繁复动作,第七套前跳又后跳,最后一套不仅变换队形而且动作也较繁复,是最耗费体力的一套动作,故最后一套做完必须回到第一套路站着跳来恢复体力。群舞在表演套路时,大部分队形都是保持在和谐的圆圈队形上,利用颤踩的屈伸来带动腰肢、胸部和下颌呈“S”形的前后曲摆,然后发展手部动作,给人一种“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律动感受。
  三、葫芦笙舞的文化内涵
  (1)舞蹈套路体现了花倮人坚忍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精神。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花倮人生活在大山中,他们有着山一样坚忍的精神,有着山一样挺拔的气节,他们把生活融入舞蹈,又在舞蹈寻找生活的乐趣,葫芦笙舞的每一套路的名称,既有生产生活的内容,又有舞蹈队形的变化,如:第一套路站着跳,就利用脚的颤踩体现出了背着背箩踩山而过的大山生活环境。第二套起步跳,反映了花倮人勇于穿山越岭、涉水渡河的坚忍精神。第三套移步翻身,则再现出翻身背背箩和把背箩甩到后背上的艰辛劳作场景。第四套走圆圈,利用圈队形的缩放突出表现了集体撒棉花种子的农作场景。第五套走穿花,也利用相互交错、变换位置的队形隐射出收棉花的繁忙场景。第六套对点头,是利用稍微繁复的手上动作加上对点头的交流,清晰的勾勒出花倮人在一起纺棉花交流纺棉技术及心得的场景。第七套前跳又后跳,利用往前往后往前往后的步伐配合上下挥动打开的手位,形象的再现出了花倮人织布的场景。
  (2)通过葫芦笙舞寄托祈求平安的愿望及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
  在万物有灵的原生宗教信仰的影响下,花倮人部落盛行自然崇拜,他们相信万物皆有灵魂,“荞”和“鱼”是他们崇拜的神物,一年当中的荞菜节是花倮人最隆重的节日,每当荞菜节到来时,花倮人杀猪宰鸡,祭献荞神和祖宗,而跳葫芦笙舞也是祭祀活动中的一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花倮人通过葫芦笙舞,向神灵和祖先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生活美满。
  结语:
  对于花倮人来说,葫芦笙舞以一种融入生活的方式传载着他们的精神,它别具一格的“S”律动状态是花倮人作为山地民族的生活姿态缩影和文化符号,其艺术审美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从中我们可以发掘出深藏其中的文化积淀和窥探到环绕在它周围的文化氛围 ,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花倮人关注他们的葫芦笙舞。
  参考文献:
  [1]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文山州麻栗坡县资料卷
  [2]中华舞蹈卷-云南卷上 学林出版社
  [3]文山州麻栗坡县志 云南民族出版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