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一点一滴抓习惯,,,,一招一式练功夫]
 

[一点一滴抓习惯,,,,一招一式练功夫]

发布时间:2019-04-11 04:53:03 影响了:

  摘要: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方法,它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能不断地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不断地获取知识,不断地形成能力,并受益终身。
  关键词:提问质疑;独立思考;观察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152-0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但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获取知识,不断地形成能力,并使人终生受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能不断地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从发展层面谈谈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提问质疑的习惯
  求学问,最可贵的就是要发现疑难,提出有困惑的问题,也就是要边学边问。质疑是指对看似完全正确的观点、理论或所谓结论产生疑问的心理过程。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朱熹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说:学习贵在懂得提出疑问。有小疑问得到解决,总能有小进步;有大疑问得到解决,就能有大进步。提出疑难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是思维启动和开始探索的具体表现,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好知识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质疑入手,巧设悬念,培养学生的提问、质疑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从而激发其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在根本就不存在的“新衣”面前,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为什么都不敢说自己根本就看不见新衣?②当一个小孩说出了真话后,其余的老百姓才敢说真话?③真话已经大白于天下,可是皇帝和大臣们仍然装模作样地坚持走下去,这又是为什么?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就使本课教材的难点和主题迎刃而解。再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学生发现诗歌中的“缥缈”一词与《社戏》中“漂渺”的偏旁不一样,此时让学生迅速看《社戏》课文下的注释,快速地辨析出原来“缥缈”是与丝织品有关,是隔着丝织品看星空时的朦胧美,而“漂渺”是与江南水乡水气弥漫中观看景物时的情状相吻合的。这样的质疑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也达到知识的勾连和迁移。全国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向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①孔乙己叫什么名字?②没有名字说明什么?③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巧设疑问,引出讨论,使课堂妙趣横生。
  二、独立思考的习惯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学”来初步认识和了解事物,通过“思”来把已经感知到或学到的直接知识、间接知识逐步上升到理性知识,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将所学知识与相关的、零星的、散乱的知识进行梳理、建构、整合,最终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将所学知识尽可能地消化吸收,使其成为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学生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所学的知识才能得到巩固,还能不断得到提高,不断得到升华,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春》一课时,笔者就“春花图”一段的文本解读时,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提出了“作者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让学生反复地读,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教师讲过的“春草图”,并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学生从花的种类(桃树、杏树、梨树)、花的颜色(红、粉、白)、花开的时间(桃先梨后)、花呈现的空间(树上、花下)、动静结合(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视觉:看到各种花的颜色、蝴蝶翩翩飞舞、野花遍地;听觉: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味觉:花里带着甜味)、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其分析的细度和角度有时并不比教师逊色,此时学生考虑的是今后的作文应该怎样写层次才较高的问题。再如,有一次听一位教师讲授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歌的第一、二两节的位置可以互换吗?这是学生在经过认真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提出来的,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有考虑过,应该怎样处理呢?既不可避而不谈,也不能简单应付,更不能责怪。对此,该教师将问题抛还给了学生,并让他们进行仔细讨论。学生最终明确:诗人是通过我们熟悉的“街灯”写起,自然联想到与此相关的“明星”,再想象到天上的“街市”,如果没有这样清晰的思路,诗歌的顺序就是混乱的。由此可见,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一旦出现,教师切忌扼杀独立思考的“火花”,而要因势利导,真正体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落实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
  三、观察生活的习惯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许多学生对身边存在的人和事都表现得比较“麻木”,在作文写作时往往出现“木讷”的反映,每每拿到作文题时大多显得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都与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没有用心体会和感悟,所以难以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进行培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学科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根本不可能学好语文。学生必须认真并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要在平平淡淡的油盐柴米中、在平平常常的喜怒哀乐中去体味人间五味。要有一双洞察一切的慧眼,热爱生活,坚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太阳每天都不一样。”
  七年级上学期有两次写作活动——“从生活中找‘米’”和“观察、描写景物的特点”就明确要求学生要培养细致观察生活的习惯。例如,某学生在写一篇题为《水趣》的作文时,是这样写的:“当我把脚轻轻地放进河水里,脚掌触及到那滑滑的、软软的青苔时,心中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异样的感觉。”就这一句将许多人内心感受到却无法用语言描绘出来的真实感受写了出来;又如,一学生将学校里一株冬天里才开的樱花描写成“她与众不同,整个秋天都只是不断地在酝酿、酝酿……只为了在寒冷的冬天向世间万物展示她孕育已久的瞬间的美丽。”这就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呈现的内心感受,这就是“米”。这些语言多真实,这些语句多美,只有在生活中做有心人,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在作文写作时挖掘出生活的真情实感,体现生活的无限趣味,捕捉到灵感的火花,并呈现出对生活感悟后具有哲理性价值的文章,使其人文精神和素养在学习过程中绽放。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始终遵循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弱到强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决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持之以恒、反复训练,从一点一滴抓起,从一招一式练起,一丝不苟地做好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华平,刘敏.走向深处:语文课程教学100问[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1).
  [2]叶圣陶,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