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教育若失败,殃及出版|殃及
 

教育若失败,殃及出版|殃及

发布时间:2019-04-16 04:35:54 影响了:

  首先声明一句,以下并非是要讨论教辅或教辅出版问题。  十多年前,我所在的出版社做教辅取得了商业上的小小成功,全盛时期,有一套教辅的年销售额达到六千多万码洋。然而,这套书却始终遭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有识之士的猛烈抨击,这一度让我很有负罪感。苦闷中我逐渐有两个发现:其一,全国的出版社都相当重视出教辅,90%以上的出版社在出教辅,连三联这样的文化出版重镇都忍不住来蹚这趟浑水;其二,全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贤达都在批教辅,批教辅祸害教育、祸害下一代,批出版社见利忘义。这个局面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肯定还会延续下去。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视教辅为教育之大敌,几如洪水猛兽,每年都要出台种种禁编禁用教辅的政策;另一方面,却是几百万教师在编写教辅,几千万教师、几亿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在使用教辅。对此现象,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出版人,必须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教辅书是现行教育弊端的恶果,还是由于教辅书的泛滥造成了现行教育的弊端;二是,是现行教育催生了教辅出版,还是教辅出版左右了现行教育?思考的结论简单说来便是:教辅书的唯一价值是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考试、升学本来只是作为教育之一的教学的一个手段,然而在现行教育中却被异化为事实上的唯一目的;教师编写教辅、出版社出版教辅、学生使用教辅,都是围绕考试升学这一中心而派生出来。再说简明一点,应试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教辅需求,从而催生了如火如荼的教辅出版,而不是相反。说出版教辅害了教育,实在是倒因为果。
  我一直有一个看法,中国近代出版是伴随着近代教育而诞生、发展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都是做中小学教科书起家的,直至今日,教育还是中国出版的直接支撑。据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不久前刚发布的《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1年全国图书出版总造货码洋为1063.1亿元,其中大中小学课本占332亿元。此报告未给出教辅的总造货码洋,但我们可以做一个最保守的估计:据《2012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0年,全国小学、初中、高中的在校生数分别是9940.70万人、5279.33万人和4677.34万人,总计19897.37万人。假定每个小学生仅购买语数外3门主课的教辅且每门课仅购买1册教辅,假定每个中学生仅购买语数外理化5门主课各1册教辅,又假定每册教辅平均定价为15元(实际不止),那么,全国学生一年购买的教辅码洋将超过240亿元。如果再加上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图书的造货应该超过总造货码洋的60%以上。考虑教材尤其是中小学课本一般都是以销定产、教辅书的销售要好于其他类图书,教育类图书在全部实现销售图书中的比例肯定还要大大高于60%。
  以上,毫无疑问都是事实。根据逻辑,我们应该得出结论:中国出版应该感激中国教育。然而,我现在的看法却是:由于教育的失败,中国出版二三十年来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个局面如果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中国出版将来也难有大的发展。这个看法,主要根据以下几点分析。
  第一,30年来,中国出版,无论是造货码洋、实现销售量、出书品种、总印张、总印数等,还是出版单位、出版从业人员的数量质量,或是政府管理水平、出版物设计制作能力、材料硬件等,都有相当巨大的发展。然而,这是从纵向发展的绝对值来说的,如果做一些具体的比较分析,恐怕就会有另一种结论。比如,2011年的图书总造货码洋已达1063.1亿元,总印数为77.1亿册,平均每册13.8元。那么,30年来图书的平均定价涨了多少倍呢?有一个说法是100倍,我一时找不到相关资料,无从作答,但可以看一个相关材料。据《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1年“人均年拥有图书5.7册”,2010年这个数字是5.3册,1990年这个数字是5.3册(2011年4月8日《人民日报》)。也就是说,20余年来,我国人均年拥有图书数量几乎没有增长。如果我们再考虑到,30年前,我国仅有百余家出版社,而现在有近600家出版社,还有几千家民营出版公司,那么,我们的出版到底还能说有多大的发展呢?
  第二,上面说的是“年人均图书拥有量”,是年总印数除以总人口的平均数,如果我们来考虑“年人均购书量”“年人均读书量”,这两个数据会小得更尴尬。据《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1年全国图书年实现营业收入664.4亿元。我们理解这是全部出版社的销售实洋,换算成码洋在1000亿元左右。以2011年每册图书平均定价13.8元计,人均购书在5册左右。但是,在这664.4亿元中,政府采购比如农家书屋、中小学图书装备、高校和社区图书馆馆配等,要超过100亿元。再除去超过60%的教材教辅,年个人购书在1~2本左右。这和“年人均读书量”是匹配的。据2012年5月2日《中国青年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考虑到30年来,文盲率大大降低,那么“年均读书量”应该是逐年下降的。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理解,中国出版为何二三十年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第三,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买书、不喜欢读书呢?首先肯定不是因为穷。原因恐怕可以列出几十条,但最根本的原因我们认为是,现行教育扼杀了中国人的读书基因。大家或许都注意到一个现象,近些年,每到6月高考结束、高中毕业,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高中毕业生撕书、烧书,俗称“烧书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一直被认为是一件崇高的事,同时又是一件很有功利价值的事。从“敬惜字纸”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都反映这个传统。为何时至今日,一个学生,受了12年教育,不仅不爱读书、不敬重书,反而恨书、以书为仇呢?还可以补充一点,2010年教育部拟订教师教育标准时,指出中小学教师的3个主要问题,其中第一位的就是“不读书”。
  第四,我原来以为,学生被教育得与书为仇,主要是因为升学压力太大,后来我的看法有变。近年我去了2次日本,很认真地看了日本的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书店,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日本书店里看书的人多,付钱买书的人也多,下班时间书店里的人更多;(2)书店里几乎没有教辅书,除新书展示外,占领最好货位、最多货位的是漫画书和“文库本”;(3)地铁里,阅读成风,有手机阅读,但纸本阅读仍然不在少数;(4)日本才1.27亿人,却每年都有狂卖几百万册的畅销书。日本也是一个升学竞争特别激烈的国家,但为什么他们的国民没有被教育搞掉阅读基因呢?为什么他们的教育不仅没有破坏反而壮大了出版市场呢?
  所以,尽管教育类图书支撑了中国出版的大半壁江山,但教育的弊端却大大压制了出版市场的发展壮大。中国出版要做大做强,恐怕是功夫在诗外。中国教育不改变现状,没有一代代喜爱阅读的国民,即使有再多的人口也不会有健全的图书市场,于是,从根本上说就难有大而且强的中国出版。
  最后声明一句,说“教育失败”绝非全盘否定现行教育,仅仅是说:一个学生,接受了12年基础教育,有的还进一步接受了本科及以上层级的教育,却没有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不能形成全民的良好阅读风尚,无论如何,这是国家教育的失败。谈起教育失败,容易联想起“钱学森之问”,我认为,国家出不了大师和国民不爱阅读,二者有极高度的相关性。中国出版市场上专业出版物和大众出版物的发达与否、发展快慢,将来可以视为中国教育成功与否的一种判断标准。
  缪宏才,从事出版工作20余年,干过编辑、搞过发行。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