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论饮食民俗的旅游开发_饮食民俗的旅游开发
 

论饮食民俗的旅游开发_饮食民俗的旅游开发

发布时间:2019-04-26 04:13:07 影响了:

  摘 要:如今旅游业已进入大众旅游的时代,传统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饮食民俗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性,并且饮食收入的比重在整个旅游产业的收入中也呈上升趋势。因此,饮食民俗的旅游开发在地方旅游产业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饮食民俗;特点;旅游开发;继承
  旅游业作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自20世纪末旅游业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后,旅游业已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随着旅游者旅游层次的提高,以往的观光游已经不再能吸引旅游者的目光,他们更多的希望能走进原住地人的生活中,并且体验他们的生活,因此民俗旅游的开发可以为此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一、饮食民俗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地方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大不相同。我国素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在民间流传的《口味歌》就是最好的佐证。
  同时,各个地方都有特色小吃,与那些著名的菜系相比,地方特色小吃更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平民气息,对旅游者更具有吸引力。如北京的驴打滚,爆肚,豆汁;上海的排骨年糕,蟹壳黄;云南的米线,丽江的鸡豆凉粉;新疆的烤肉,烤包子等,从南到北,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
  (二)民族性。我国的民族众多,形式的历史久远。每个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渐渐的形成了带有本民族烙印的饮食民俗。汉民族作为一个主流民族,其饮食文化特点是将“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注入到饮食文化中,特别强调通过食疗来达到身体内在的平衡,并且极其讲究饭食的色,香,味,形,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味觉上,都追求一种美的享受,这也是中国菜遍布世界的主要原因。
  除了汉族,其他的少数民族在饮食的发展上也各具特色。如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喜欢吃糯食,鱼生;瑶族喜欢吃冷食,如竹筒饭,肉鲊,鸟鲊;蒙古族的手抓羊肉,炒面,马奶酒;维吾尔族的烤肉和馕,还有著名的烤全羊;回族的粉汤,油香。
  (三)稳定性。从历史的角度看,民俗在流传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变化,但是,作为一种比较固定的文化模式,它还是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从饮食方面来说,食物的来源总是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密不可分,因此不同地方的人们吃的食物总是相对固定的。如生活在海边的人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鱼也是他们的主要食物,生活在高山牧区的少数民族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牲畜的肉和奶就是他们的主要食物。
  虽然随着交通的发展,食物的流通也变的更加频繁,在各个城市的菜市场都能买到产自其他地方的蔬菜和鱼类等,但是一个地区或民族的饮食习惯已经历经了千年的传承, 并且饮食文化已经成为内化一个民族的性格特点,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是很难打破的。
  因此,不同的地方可以根据当地的饮食文化来进行差异化的旅游开发,从而避免旅游产品的雷同。
  (四)传播性。饮食民俗在时间概念上是传承的,同时在空间上也是在向周围扩布的。这种表现在时空上的扩布有的时候是自发性的,如人口的流动,贸易的往来带来饮食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的时候则是带有目的性的,如受旅游活动影响。
  我们在这里想要讲的是饮食作为一种地方特产而被旅游者有目的的从旅游地带回其居住地,如新疆的“阿布拉”的馕经常作为一种特产被旅游者带回居住地作为礼品馈赠亲友,这种礼品在传播的同时也起到了饮食文化的固化,正如春天里花儿的种子,只有更广泛的传播才能保持物种的顽强的生命力。
  二、饮食民俗和其他民俗的关系
  饮食民俗作为物质民俗的一部分,它和岁时节日,人生仪礼、宗教信仰等民俗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岁时节日食俗。在中国许许多多的节日中,很多都是和饮食有关的。也许最初的节日就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产生的,因为在生产力落后的远古时期,人们面对自然所显示出的力量是很弱小的,一遇到自然灾害可能就要食不果腹,所以人们在丰收的时候祭天、祭地,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
  发展到现在,饮食在岁时节日中不仅起着满足生理的作用,更多的是借助一定的饮食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
  岁时节日和饮食的关系可以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只有通过饮食才能更好的表达岁时节日的含义。
  (二)人生仪礼食俗。在人的一生中,需要通过举行不同的仪式和礼节来表明进入不同的生活和年龄阶段,在各个环节中对食俗的要求和约定也是必不可少的。
  1.婚姻食俗。在我国,传统的婚姻结合要经过提亲、定亲、迎娶、回门等这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饮食习俗。如在有些地方,男方到女方家来提亲,女方都要设宴款待来客。到了迎娶新娘,有的地方还要在嫁妆中陪上一些食品,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婚宴也称“吃喜酒”,是婚礼期间给来贺喜的亲朋好友准备的一种非常隆重的宴席,并且在民间非常注重宴席的质量,从入席到开席上菜,乃至菜名,菜品的摆放都非常的讲究。
  2.生育食俗。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香火”的延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孕的妇女为了求子, 妊娠期妇女为了顺利的分娩,所以在饮食上就要遵从一些特殊的规定,如民间有吃瓜求子的习俗,吃鸡蛋求子的习俗,有的地方认为在妊娠期的妇女多吃龙眼,生出来的孩子的眼睛就又大又亮,有的地方认为不能让怀孕的妇女吃兔肉,骆驼肉,否则认为生出来的孩子会长兔唇,或者怀孕的周期将会延长到12个月。
  此外还有生日食俗,丧葬食俗等。
  (三)宗教信仰食俗。人类的信仰过程经历了万物有灵观,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现在宗教的信仰。每一个阶段的信仰都对人类的饮食习俗有过一些影响。
  1.佛教对饮食的规定。佛教作为一门古老的宗教有着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并且在饮食方面对人的食欲以及饮食与修行、传教的关系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
  佛教把食物从欲望、摄取、执着的角度分为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种,通过这种划分,把“食”的概念扩展到精神领域,认为一切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的东西都可称为食。
  同时,为了更好的修行,传教,还规定僧侣过午不许进食,因为佛教认为,早晨为天人食时,中午为法食时,下午为畜生食时,夜晚为鬼神食时。
  对素食的规定。不许吃葱、蒜、韭、薤、兴渠,佛教认为这五种辛臭植物不利修行,因而禁食;另一种则是基于佛教的慈悲教义,禁食各种动物的肉。同时佛教认为酒能令人乱性丧智,危害社会,更是修行之大忌,因此严厉度杜绝饮酒。
  2. 伊**教对饮食的规定
  伊**教对饮食的规定来源于《古兰经》,在《古兰经》里对饮食有个总的要求,就是食物应该是“合法”并且“佳美”的。所谓合法,就是要在真主名义下宰杀的东西,因此不能吃不合法的东西,不能吃自死动物的肉,不能饮动物的血,因为不洁;所谓佳美,就是只能吃好看干净的东西,如羊,牛;不能吃长相丑陋且不干净的东西,如猪;不能吃不反刍的动物,如驴,狗;不能吃性情凶猛的东西,如蛇,鹰。
  在伊**的两大节日“古尔邦节”和“开斋节”中,对饮食也有一些要求。
  3、道教对饮食的规定
  道教源于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宗教思想以追求长生不老为主要目的,因此十分注重饮食养身。
  道教的饮食规定主要有两点,一是注重食疗,讲究食草木药物,主要是为了强壮身体和安神养心, 二是注重素食,并且尽量少食粮食,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气变得混浊污秽,而应多食水果。
  三、饮食民俗在开发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
  饮食民俗不仅是物质民俗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食”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动中不仅满足旅游者的基本生理需求,还在旅游业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影响着旅游业的深度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饮食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我们需要更正确客观的看待饮食民俗。
  (一)中华饮食的特点:
  选料广泛,菜品繁多;讲究美感,艺术性强;饮食与文化相得益彰;讲究医食同源。
  (二)饮食民俗的本质
  饮食民俗从现象看,是物质的,但是究其本质,它表现的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领域。比如以端午节而言,其精神内涵远不只是吃。两千多年前,端午节一直是民间防疫祛病、避瘟驱邪、祈求健康的节日,它更是精神层面的节日,寄寓了人们平安和顺的美好心愿。
  (三)饮食民俗的继承
  1.发扬传统饮食民俗精华;
  2.摈弃低俗饮食习俗;
  3.注重文化内涵建设
  文化是旅游产品开发的灵魂,不仅自然资源要注重文化领域的开发,物质民俗更是如此。在开发饮食文化时,不仅要对菜品本身精益求精,更要对其文化和内涵得到一个很好的挖掘和提炼。
  4.强调地方特色
  有句俗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地域性极强的饮食民俗中,一定要突出地方特色,这也是饮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作者简介:马小婷(1981.12--) ,新疆大学民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学 现任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旅游教研室教师,助教。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