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信息组读书心得体会 中心组心得体会
 

信息组读书心得体会 中心组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9-06-13 09:25:38 影响了:
文章摘要:《做不抱怨的教师》读书心得 哈尔滨市东风小学校 仇妍 读完《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感受颇深.我们正在做的是花一般的事业,就像是群快乐的农夫一样,在希望的麦田里播撒,引领.可是随着时代……

《做不抱怨的教师》读书心得

哈尔滨市东风小学校 仇妍

读完《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感受颇深.我们正在做的是花一般的事业,就像是群快乐的农夫一样,在希望的麦田里播撒,引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所以我们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马上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难教?怎么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么也不管管?……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弃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知道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该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意义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希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希望了.你是笑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还是苦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笑着面对希望,希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我想:只要保持着生命在场的状态,耐心等待,用心经历,潜心感悟,生命的乐章一定会很美妙.

读《一岁就上常青藤》有感

哈尔滨市东风小学校 张妙华

留美学者薛涌先生的《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书,是一部为普通家庭提供高级咨询的教科书.与其他专家学者相比,薛先生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他不仅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而且还是美国的常青藤学校耶鲁大学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尽得中美两大国精英教育的真传.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曾在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文章上(如《美国孩子不打不骂如何成才》等)也见过薛先生的名字,但是对其教育观点和具体做法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在读此书之前和读此书的过程中,随着自己逐渐被书的内容所吸引,我有了想了解薛先生教育观点和背景的好奇心,所以上网查阅了一下,以便帮助自己加深对薛先生在这本书中所阐述观点和具体实践思想及行为方式的深入理解.

薛涌自称 “反智的书生”,但是薛先生的教育理念却恰恰符合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薛先生不像某些“海归派”那样,“言必称希腊”,而是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因此,我觉得他的《一岁就上常青藤》这本书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范本,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社会以及家庭教育读本.

在此之前我很少仔细地读一本书的前言部分,但是这本书的前言部分却吸引我仔仔细细地去读了.因为在书的前言部分薛先生就娓娓道来,写了自己初为人父的种种真切感受,让人随之又重温了生命最初降临时的那种感动和神奇.而且,读完前言部分我也大概知道了,所谓“常青藤”指的是美国哈佛、耶鲁等最著名的八所大学,它们已经有100~4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世界各国都习惯把精英教育称为常青藤教育.“常青藤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常青藤”要培养的是下一代人中的领袖.当然,薛涌先生的育女模式,我们未必全盘照搬,毕竟中国和美国的社会环境差异很大,文化背景也大不相同,《一岁就上常青藤》是家庭教育的范本、但决不是万能的教育《圣经》,结合本国、本地区、本家庭的具体情况和社会环境,怀疑与批判精神才是薛涌先生的思想精髓.我想,读这本书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要使孩子到时候具有“常青藤素质”,就必须从孩子出生开始用常青藤的哲学、原则、和方法对之进行教育.这样,即使家里的孩子在现实中没有机会进常青藤,也会具有“常青藤素质”,进而在越来越要求创造力的未来世界中更有竞争力.

书中谈到的一个问题现在也正是我们家热切关注的问题――让侄儿几岁上幼儿园合适?选择什么样的幼儿园好?换而言之,就是“早教”问题.我想,这也是很多家庭都曾经或者正在关注的重要教育议题,薛涌先生也曾有过类似的忧虑.他发现在美国女儿上幼儿园的活动就是唱歌、跳舞、听故事,于是就去问园长为何不教些文化课.那里的园长是这样解释的:学前阶段孩子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发展感情和社会技能,即怎么和别人相处、怎么在陌生人的环境中保持情绪的稳定,而非读写算术的能力.当感情和社会技能还发展不充分、不稳定时,让孩子学读写算术,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在挫折感中学习明明和自己生活不相关的东西,自然导致了厌倦.最后,孩子不仅读写算术没学多少,感情和社会能力也发育不成熟.感情上不稳定,社会技巧的缺乏,则使孩子对付不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在上学后成为影响其学业的最大因素.

园长的话给薛先生上了很好也很简单的一课,其实何尝又不是给我们中国的学前教育一个很好的参照呢?著名作家池莉中年得女,倍加珍爱.她是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像创作文学作品一样竭尽所能的培养自己的爱女,像薛涌先生一样精心规划自己的“又一个人生”.但是,她的教育历程是艰辛的,也是胆战心惊(身边人的诧异和其他孩子接受早教的比较)的.原因何在?就是因为5岁以前,是孩子们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她热爱保护孩子的天性,她要给孩子一个没有负担、没有比较、虽不富足却真正快乐的童年,她使自己完全走出了一般家庭的教育模式.

我听身边很多孩子正上学前班的朋友也说过,现在中国的幼儿园情况恰好相反,基本已经变成了小学的提前班,在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同时,家长们也变向地接受了“再教育”――因为很多不知给孩子们的学习任务,就几岁的孩子而言是根本无法独立完成或者是干脆不适合他们做的,很多家长都在陪读、陪学.对此薛先生说,很多家长表示挤入“提前班 ”实出无奈,因为别人都学,自己孩子不学不就落后了吗?明知如此也无可奈何,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一岁就上常青藤》这部书中所举的教育实例和揭示东西方教育思想差异的例子有很多,但是有一个问题给我印象比较深――教育孩子是否该打骂?这个问题我在与不少家长的交流中也谈到过,我的想法是,这个问题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作为施教者都应该有正确的或者说必须有科学的、人道主义的认识――粗鲁的大人如何能带出有修养的孩子?对于这一点除开文化差异因素,薛涌先生也从心理学角度科学地指出了体罚孩子的负面影响:第一,孩子接受暴力原则,长大了会欺负人;第二,从体罚中,孩子知道大个子可以欺负小个子,以后在外面碰到大个子,就会有恐惧感,觉得人家可以合理地欺负自己,影响其自信心.我还记得几年前的一部电影《刮痧》中有这样的经典情节: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打架,梁家辉饰演的中国父亲就给了儿子一耳光,哪知一旁的外国父亲马上以虐待为名打电话报警.

暴力的方式还会产生两种抗体:第一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和纽带被破坏了,等孩子长大真需要家长指教和帮助时,他们就不找家长了;第二体罚频繁后,孩子对体罚不当回事,体罚也就失去了棒喝的作用.根据美国学者的国内调查,低收入家庭往往更在乎家长权威,要求子女服从,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比较守纪律,但缺乏创造性思维,最终多数成为蓝领工人.而中高产阶级家庭里基于平等理念培养出的孩子,敢于和父母“较劲”,对自己也极为自信,日后更有可能成为政治家、科学家和商界精英.当然,不责罚、不体罚并不意味着不教育、溺爱,而是要通过更为优质的教育行为让孩子们知道不论什么情况下哭闹和耍赖、过分依赖都是无效的;要让孩子的言行受到一定的控制,但又不呆板;守规矩,但思想又要有相对的自由;服从指令,但又有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需要我们大人在施教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具备教育智慧!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说,从小适当得“宠”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被管教过严的孩子,则往往不那么机灵.在我看来道理很简单:孩子从小被鼓励和外界沟通,发出自己的意见和声音,智力发育就比较充分,信心也比较足;一张嘴就被呵斥“闭嘴”,或者被置之不理,则会逐渐丧失和外界沟通的欲望和信心,接受的外来刺激也不足.这也从另一个简单的角度提醒我们所有的人――教育是有规律的,不论是做老师的还是当家长的,我们当下的共同目标应该是:创造一切条件,努力使教育回归自身规律,让教育适应孩子们自身差异和谐发展.

曾经的传统教育往往更多地关注人的弱点和短处,强调克服和补救人的弱点和短处;而作为现代教育则要更多地关注人的优势和长处,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优势和长处.如果我们能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挥现代教育的优势,人性的闪光点就会越来也多地被挖掘出来.读了《一岁就上常青藤》我想,作为教师,就用一只眼紧紧盯住“知识”,另一只眼睛紧紧盯住“天性”,另外,还要用第三只眼睛――心眼紧紧盯住“人性的底子”,莫让我们身边的学生忘却了最本质的东西吧!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

教师:马宽瑛

寒假期间,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另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一、用知识武装自己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目前,在农村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学习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东风小学 解廷滨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 、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可以接近万能.

《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牵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质朴,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做最好的自己》读书心得体会

孟繁龙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的进步阶梯,

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通过它可以“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里的星星,“看”到中华瑰丽的五千年,“看”到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我国伟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人人拥有一好书,人人读一本好书的读书工程的号召下,我买了一本李开复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

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当书到手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读这本书.读完后不禁觉得神清气爽,以前也曾读过一些书,读后似乎感觉都是一些空话,仅仅留给我一些无谓的说教,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看了这本书后,感觉与众不同,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这需要我们每个人进行思考.是的,更多的时候,大家都在审评对方,研究对手,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了解自己.李博士用平实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心门.他告诉人们:做人不是只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时的自省却能让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简单的树立理想就可以轻松实现,但是没有理想的人却一定无所适从;做人一定要有广阔的胸怀,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气度;做人要有勇气,真正敢于追逐自己梦想的人才能让更多的机会停留在自己身边……他不仅提出了浅显易懂的“成功同心圆”说,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述成功的秘诀.这些故事很值得我学习和品味,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指导我走向成功之路.

其次,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不同.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或许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样才能得到成功,搞不清真正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现在看了李老师的“成功”学后,体会到:人和人之间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无论是所处地位与名望的高与低,拥有财富的多与少,只有发挥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又对社会和他人有益,同时还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抉择,但不需要为压力过重而苦恼,更不需要为了失败而哭泣,也不要让事情来主宰我们,而是要用积极的态度来主导、推动事情往更好的方向进展.

文章录入:admin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