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高帅富面对矮丑穷的心灵叩问 叩问心灵
 

高帅富面对矮丑穷的心灵叩问 叩问心灵

发布时间:2019-06-18 03:56:47 影响了:

  世界的本質之一是不平衡——有理想、有良知的人们一直想用自己的努力让这种天然的不平衡能平衡过来,这种努力会被他们自己命名为理想。《心术》要解决的似乎就是这种从不平衡到平衡。
  有人,有钱,有健康,有医术的高帅富;有人,无钱,无健康,有病疾的矮丑穷。这样的对立,你若是站在高帅富的角度上看,就是现在杨阳导演的《心术》;但你若从矮丑穷的角度看,就是回天无术。《心术》里的这支良医团队。明显有上世纪末香港侦探剧如TVB“刑侦档案”系列里那群优秀皇家警察的影子,他们不但职业地位依医术水平有所分工,如老大、老二、老三,且人物关系也明确有任务性,比如,刘晨曦的人物关系主要为了表达医生们形而上的使命感和命运感,尽管他医术高明,但不得不面对女儿南南需要换肾的危境,不得不在医疗伦理纠结中找头绪,不得不体验一次普通人面对亲人重病时的那些艰难与无奈;而霍思邈的人际关系,主要为了表达创作者对医生和人性这一并不新鲜却从来没说透的世俗主题的思考,如何将霍思邈精致的利己主义和医生天赋的人道主义完美结合是这层人际关系最麻烦的课题。同时,霍思邈至少在剧中那算得上最“混乱”的男女关系,它虽然不一定合乎人们对传统医生道德想象,但却合乎某种且大量的女观众对高帅富一族生活态度的超然幻想。
  除了以刘晨曦和霍思邈为中心的这两层人际关系,发生在这个医生团队周边的诸多人物关系,除了有敲边鼓和打酱油的作用,更重要的,我认为是它们还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现实社会里医惠关系的种种,如穷病人与富医生、混乱的社会价值与清晰的职业操守。
  杨阳曾经成功地把握过《牵手》和《记忆的证明》《新亮剑》这样差距巨大的故事题材,这些经历或许对《心术》的故事和意义上的完备大有帮助;虽然,该剧无论从明星选择还是人物关系配置上,都一路在走时尚、流行的商业范儿,但最终导演还是努力在表达她对现实社会的个人思考,且有几笔算得上触及了中国现实社会的灵魂深处。比如剧首几集的钢丝哥段落,以及剧末的刘三妹段落,这两个带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现实印记的人的出现,是《心术》的良知所在。
  《心术》并没有将当代医患关系——其实是高帅富与矮丑穷阶层的对立与和谐关系思考穷尽明白,但我们仍能看到这种努力的诚意。所以,剧集选择霍思邈与美小护以更甜密的爱情代替更安全的婚姻做结尾,我觉得它其实并不算结尾,或者说剧集除此之外已经找不到更好的结尾了。
  《我11》呈现“可见,的历史
  历经两年,王小帅再度发布新片《我11》;没有意外,这部影片“有幸”在院线系统中“巡游几日”就静悄悄下线了。
  《我11》再次回归到第六代早期所熟悉的叙述模式,以“11岁”的“我”为叙事视角(导演王小帅11岁正好是1975年),用“我”的眼睛来呈现三线建设时期西南边陲小镇所发生的“大人们”的事情。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故事有着清晰地“重述历史”的意识,片头的黑白影像是父亲教儿子画素描,画外音是“你就是你,你生在某个家庭,某个时代,你生命的烙印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整部影片似乎就是在讲述这种无法改变的“生命的烙印”。
  这种孩子幡懂的视角,既呈现了那个特定时代(文革后期)的神秘莫测、人心惶惶,又呈现了一种井然有序、其乐无穷。而“我”作为11岁的孩子则可以置身事外,与那段历史没有直接关系。这是一种看似客观(“无知少年”的见证)又相对安全(因年幼而无需亲身参与到那段历史)的叙述位置,这或许也是60后/第六代最为真切地想象50-70年代的方式。
  整部影片就如同父亲谆谆教导下完成的一幅“不一样的”印象派作品。在父亲看来,画花与画静物不同,“花是有生命的,它们好像都在呼吸,每一朵花跟每一朵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人”,可是这种“不一样”的或者个人化的历史记忆却与80年代以来关于50-70年代的历史书写没有太大的差别。这部细腻的影片好像一座精心裁剪的1975年的历史小盆景,一方面借用了这些年对于那个时代唯美化、浪漫化的怀旧策略,如对红领巾,白衬衫.家具等日常物品的书写;另一方面又讲述了非理性的武斗等那个年代特有的伤疤,这和新世纪以来关于当代中国历史的家庭伦理剧一样完成对这段历史的定型化叙述。
  其实,这种借孩子之眼来讲述“大劫难”、“大历史”的叙事方式,在电影史中也很常见,比如英国电影《希望与荣耀》(1987年),美国电影《太阳帝国》(1987年)、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1998年)、中国电影《金陵十三钗》)(2011年)等,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在于既可以占据“亲历者”的目光优势,又可以充分撇清叙述者与“大历史”之间的“罪与罚”的纠葛。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出现在冷战终结前后的历史影片所完成的是对20世纪特定历史尤其是二战历史、文革历史的去政治化和无知化,从而可以跨越冷战逻辑实现现代性历史的大和解。
  在这一点上,《我11》没有进一步打开对那段历史的新的认识和想象,就像1981年第四代导演杨延晋执导的《小街》已然把刚刚过去的“十年”呈现为一种旁观者眼中的岁月,30年后,这个懵懂的孩子依然没有长大,只能固滞在“11岁”看到这些“可见”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我对第六代有不满,也有更高的期待。
  责任编辑 翟建农 唐甜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