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例谈 如何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例谈 如何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发布时间:2019-06-19 03:57:41 影响了: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提问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提问的兴趣,并非一朝一夕。通过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能做得到,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去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想要问问题。那么如何创造问题情境呢,我们不妨运用以下策略。
  1.运用逆向思维
  学生在课堂中习惯于回答正向思维问题,所以语文考试中的名句默写填上句一题总是能难倒学生,这是人习惯使用的思维模式。我们不妨从此入手,对问题进行反向思考,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们讲《孔雀东南飞》时,除了感慨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不妨让学生思考:他们选择这样的方式对抗命运固然凄美,但这是否是正确的方法?讲《范进中举》时,不妨和《孔乙己》联系起来思考:他们的命运固然由于封建制度所迫害,但是封建社会那么多没有中举的人,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沦落到这种地步呢?不妨想一想蒲松龄、徐渭等人。
  2.运用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地思考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必须注重的一种思维能力,有意识的训练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讲解《雷雨》一课时,学生被精彩的剧本情节及台词所吸引。在探究到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时,往往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回答兴趣,我们不妨以这个教学中的热点去提问学生: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有没有爱?如果有,什么可以证明?如果没有,什么能说明?通过他们的故事,你感悟到了什么?对待爱情,你又是如何理解的?这是一些“敏感”的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最愿意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能触动他们内心深处最纯真的思考。老师要大胆地设置这些问题让学生积极讨论,当然老师要有序把握课堂,做出正确的引导,在这样发散性的思考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3.运用质疑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来发现疑难,探索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多多鼓励学生去有目的地提问,创造性的质疑,不断挖掘问题意识,发展他们身上的创造力。如讲到《鸿门宴》的时候,可设计这样的问题:项伯夜见张良告诉他军事秘密最终使刘邦有所准备继而逃脱,可为什么项伯会有这种“细作”行为呢?问题的设计仍然是引起学生的讨论,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辩论,在得到最满意的辩论结果后加深理解了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影响命运的结论。这些令人疑惑却容易忽略的课文情节往往是学生质疑的热点所在,我们在备课时要抓住这样的细节设计问题,便能巧妙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爱问
  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拥有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热爱提问。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题的原因除了有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外,主要就是课堂的氛围不够民主,学生缺少了提问题的信心。作为教师,要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教师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继续提问的勇气。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们不能立刻否定学生的提问,更不能加以嘲笑,这样只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最终抹杀他们的提问能力,甚至让学生反感学习,教师应该耐心给予解答。
  例如笔者在讲解《药》一课时,讲到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因为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所以我们探讨了很长时间,得出的答案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反映人民的愚昧和封建思想的毒害,同时还有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失败。这时竟然有学生问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我们一研究鲁迅先生文章主题的时候就会说有很多种主题,但是作者写文章的时候真的会想到这么多,有这么多目的吗?问完这个和课文没有关系的问题后,更意外的竟然是这时其他同学纷纷附和都有这种困惑和不解。这个问题问得既浅显又和主题没有关系,还引起了课堂的哄乱。有些“听话”的学生此时也对这个学生露出嘲笑的神情,还有一些学生看着老师仿佛在等待老师对提问的学生进行批评。这时笔者作为老师首先平息了学生的哄笑,同时赞扬这位学生的提问。紧接着开始解释学生的误解,说明文本中的那些结构和设计都在说明作者的这种思想,包括作者写作的社会环境和作者本身的思想积淀;同时告知大家只要文本能传递出这种主题,即使作者没有这些写作目的也不重要,好的文章就好在能引起我们个性化的解读。这时学生终于意识到问题的最终答案,那位提问的学生也非常高兴。
  这种解答会帮助其他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问题,使课堂形成民主氛围。其实,只有首先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于发问,热爱发问,才能渐渐培养起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通过文本语法,让学生会问
  在形成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之后,学生会出现敢问、爱问的情形,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已形成,我们还应培养他们问问题的准确性、深入性、深刻性。达到这一能力方能让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形成。
  如讲解《滕王阁序》一诗时,原诗是这样:“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少了一个字,王勃写的时候有其故事背景和一些意图,但笔者教的时候就不妨拿来“将错就错”,引导学生如何填上这缺少的一个字,当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填上这个字的时候,笔者又引导学生根据诗歌韵律和诗的整体风格去探讨答案佳不佳,这样学生们的好奇心被激起,问题意识不断产生。当然,因为诗作本身有其自然答案,在探讨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本身的文采性去探究问题,学生们会不断质疑或肯定某些答案。这样在今后的类似文本讲解中同学们就会懂得辨别和发问。
  当笔者给了正确答案为一“空”字后,学生们纷纷赞赏王勃用字准确传神,在这一过程中,对诗词用语的恰当性有了更深的感悟,当然,还有一些学生依然认同自己的答案,这也未尝不可,他在今后的作文用语时一定有更多的感悟和收获。
  这个例子讲解完后笔者又趁热打铁,列举了另外两首诗词,其中对一些词语做了改动,以此来考查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长期坚持,积极探索,掌握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学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逐步做到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善于提问。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22101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