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筱文艳:海上淮剧的一道绚烂风景:淮剧白蛇传筱文艳
 

筱文艳:海上淮剧的一道绚烂风景:淮剧白蛇传筱文艳

发布时间:2019-06-20 04:30:00 影响了:

  “菜籽花开一片黄,兄送妹妹回家乡……”一曲淮剧《千里送京娘》的唱段在黄山上回荡。演唱者不是别人,正是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游客闻声围了过来,很快有人认出了她:“啊,筱文艳!”上海戏迷没想到能在黄山遇上“淮剧梅兰芳”。
  这是1983年8月,上海市文联组织艺术家去安徽采风。那次同行的还有作家冯岗、艾明之,音乐家瞿维、电影美术师韩尚义,漫画家蔡振华等。小字辈的我,更多的任务是照顾这些老同志。当艺术家们攀登黄山,在天都峰下小憩时,筱文艳为大家鼓劲亮起了金嗓,一曲唱完,在热烈的掌声中她又加唱《女审》选段,直让大家过足了瘾。游客欣赏队伍中有对解放军夫妇,继续随我们上山,走着走着,那位男的突然叫起来:“唉哟,我的照相机呢?”原来他只顾听戏,竟把背包搁在树边忘了,连忙赶回去取,幸好背包还在。待他返回,筱文艳笑着用苏北话说:“不该唱,不该唱,这丢东西可不是玩的!”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时年筱文艳62岁,长年练功的她,体态轻盈,健步如飞,上山下坡根本无须搀扶。我走在她的身旁,还回味着她那优美的唱腔。她告诉我,这《千里送京娘》早在1952年全国戏剧观摩演出时就得了奖,周恩来总理也观看过……筱文艳笑着说,你看,多快,转眼30年过去了。
  说来也巧,又30年过去了,筱文艳老师已经92岁。日前我在她大儿子陈建国家里再次见到她时,真的很激动。而对我的探望,她连声表示感谢,说得我不好意思。陈先生与他媳妇戴有妹告诉我,因母亲得过“脑梗”,9年前他们已把母亲接到自己家里照顾。看到筱文艳依然很精神,确令人高兴。
  我不由提起,在淮剧进沪百年之际,筱文艳被授予“终身成就奖”。陈先生当即取出了当时授奖的照片,同时,还拿出了不少他的珍藏:1956年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接见筱文艳等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的“长卷”、周恩来总理与筱文艳的合影、筱文艳当上劳模的留影,以及遭**破坏而幸存的剧照——《白蛇传》中的白娘娘、《女审》中的秦香莲、《千里送京娘》中的赵京娘、《三女抢板》中的黄秀兰、《蓝桥会》中的贾玉珍、《党的女儿》中的李玉梅、《海港的早晨》中的金树英……当一个个经典舞台形象重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就坐在眼前的这位代表人物,我感慨万千,正是筱文艳的博采众长、锐意改革和创新,才使淮剧在上海发祥,并与京剧、越剧、沪剧一起成为上海舞台的四大剧种。她的艺术生涯堪称是一部淮剧艺术的发展史。
  
  从“小喜子”到“筱文艳”
  筱文艳,生于1921年3月,小名“小喜子”,5岁随父母由苏北农村逃荒至上海,卖与民乐戏院职工张少卿,改姓张,取名张士勤。不久,养母养父病亡,遂成了民乐戏院老板刘木初的养女。
  小喜子6岁时,就在戏院舞台的两侧“偷戏”。老艺人陈福泰看到她喜欢淮剧,就暗暗教她学戏,自此开始了她的学艺生涯。不久,事有凑巧,前辈艺人李玉花演《刘全进瓜》时,缺一个演刘聚宝的娃娃生。陈福泰便和艺人们商量让小喜子来唱刘聚宝。这次演出虽是客串,却演得像模像样,情切意真,很是成功。她的舞台生涯,也就从这次偶然的机会开始了。从此,小喜子经常上台跑龙套、演丫环、宫女,学演开锣戏。不论什么班子来,只要缺人,她都能顶上。
  严格地说,小喜子是个“无师之徒”。民乐戏院常年有许多戏班来演出,除了淮剧之外,还有京剧、徽剧、梆子、昆曲、杂技等班子。来了什么剧种小喜子就学什么,而小喜子也有这个本事,学哪样像哪样。她14岁那年,著名演员谢长和到民乐戏院演出,看到节目牌上写的是“小喜子”,就对她说:“小喜子,这个名字多难听呀!过去唱京戏的有个名角叫张文艳,你就叫小(筱)文艳吧!说不定将来也会唱红的。”小喜子读着感到顺口就同意了。而写海报时,写字先生则把“小”写成“筱”,从此,“筱文艳”三个字便常常出现在戏院门口的海报上,而且位置逐渐前移,并渐渐地印在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心里。
  
  创立“自由调”,唱响“筱派旦角”
  1939年,筱文艳离开民乐来到高升大戏院演出。这里是上海纺织工人集中的地方,而工人绝大部分是苏北人,慢慢这里成了淮剧的中心。
  这时,上海梨园界为了生存,正展开激烈的竞争。淮剧这一由苏北乡间流入上海的小剧种,难于应付许多较强的对手。筱文艳此时面临两种抉择:要么大胆创新,让淮剧以新貌在大上海站稳脚跟;要么甘拜下风,卖行头、散班子。为了淮剧艺术,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她毅然选择了前者。
  对于从民歌小曲中发展起来的淮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只有两大基本调,一是产生于两淮的淮调;二是产生于盐阜的拉调。筱文艳这时和同班的小生何叫天合作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蓝桥会》等,充分显露了表演才华。然而,筱文艳并不满足。那是在演《梁祝》中英台与何氏堂前打赌这场戏时,她感到,用拉调或淮调都难以表达英台的此景此情。筱文艳为之反复琢磨,弄得茶不思,饭不香。夜戏散后,躺在床上不能入眠,嘴里舒缓地哼着曲调哄孩子睡觉,这仿佛是催眠曲,一会孩子就入睡了。筱文艳由此触发了灵感:她突然想到,应用心去感受祝英台当时的情感,而在唱腔上作自由地抒发,把慢速的拉调稍加快,再把中间的平句加花音和嚣板,并改变它的落音,使曲调变得灵活。第二天,她把自已的想法告诉主胡高小毛和司鼓王士广,并当场试唱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没想到上舞台演唱后,更出乎所料,原来只是想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更加准确些、强烈些,没想到这种既不像拉调又不像淮调的唱腔,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都说好听,有味道。赞扬之余还把这种曲调称之为自由调,一时间人人争听自由调,争唱自由调。就这样自由调逐渐完善后成为了淮剧的第三大主调,而它的创立大大宽泛了淮剧的演唱和表演。
  像所有剧种的代表人物一样,筱文艳既是表演艺术家,又首先是革新家。在不断的实践中,她还创造了长歌门,让人物的出场有充分的表演余地,并且从实际出发,在演唱时该用起落板时就用,该唱时就开口唱,不用起落板的,就用短过门代替。后来她又改变了过去淮剧没有角色分腔的空白,由原来的5.2定弦发展到1.5定弦,大大丰富了声腔音色。她的“筱派旦角”表演艺术由此创立,该流派唱腔细腻柔美,爽朗动听,注意运用各种润腔技巧刻画人物性格,发声方法科学,追求发声时气息的流畅,注重发挥中低音厚实、柔润的特点,演唱情感真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筱派”的确立,成为淮剧表演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淮剧在海上发祥,跻身梨园成为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