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跨越认识误区,把脉喜剧电影:陈佩斯喜剧电影大全集
 

跨越认识误区,把脉喜剧电影:陈佩斯喜剧电影大全集

发布时间:2019-06-21 03:59:18 影响了:

  [摘 要] 本文针对喜剧、喜剧性的内涵在当下生活中乃至艺术界依然暴露出的认识误区进行了纠正与学理性思考,强调避免将喜剧与悲剧简单地作对称性理解,防止正剧出现的后续误导;进而对喜剧电影及其两类审美形态即传统形态与拓展形态,从全新视角进行了归纳、梳理与阐释;将两类形态又分别细化为三种具体类型;对六种类型的分析、阐释均结合当下或近年来有经典性、轰动性的影片,以期为当下电影爱好者及学术界提供见仁见智的思路与新研究向度。
  [关键词] 喜剧;误区;电影形态;审美拓展
   喜剧电影日趋泛滥,所有武侠、言情片无不夹杂了喜剧性,更多的电影人与观众似乎达成了默契,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问题是,真正知喜剧所以然者似乎并不多。笔者以为,当下喜剧片至少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矫正对喜剧、喜剧性的误解;二是重新确认审美形态,提高欣赏层次。
  超越将喜剧与悲剧简单对称的误区
  从学术角度看,喜剧、喜剧性都属于贬义的审美范畴。简单说就是,喜剧性是滑稽可笑的。而在我们身边,常有人,包括一些大学生,甚至业内人员,都把喜剧与悲剧简单地作对称性解读,这大概不是口误,是文化习惯使之忽略了学理性。
  在网上,有人说:“如果这是篇励志贴,我希望它喜剧收尾,皆大欢喜,让很多人拿它做一个正面教材去鼓励那些还有梦的人们”;有的文章以《人生就是一出喜剧!》为题,内容却是“祝福大家继续开心地玩……演绎您人生的每一场喜剧故事”;还有,“当你开怀大笑的时候,人生又演绎为一出喜剧”。“喜剧片之所以为喜剧片,是因为有情人终成眷属”①等错误表述比比皆是。
  如果说以上代表了网民水平,那么,某报在正面报道一位当地知名演员时,列出的标题却是《像生活一样喜剧 像喜剧一样生活》;某报赞赏一位老导演,说:“把电影拍成了喜剧,也把自己的人生演绎成了喜剧。”甚至,某电视(文艺)台的主持人竟然与影星这样对话——主持人:“你的生活是不是就是喜剧?”影星:“我希望我的生活到后来是一出喜剧。”②
  以上各例均系将喜剧性无一例外地理解成了褒义性质的事例。
  在汉语中,悲与喜互为反义,大概是基于此逻辑起点,悲剧与喜剧的关系才“顺理成章”。但如此说来,未免贻笑大方,因为,悲剧与喜剧,原本除了人物、风格有相对性及汉语词义相反之外,更多的不是二元对立的。悲剧感不仅使人悲伤,还令人崇敬,而喜剧却并非欢乐之义,而是令人笑话。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主要论述了悲剧,但也涉及了喜剧特征。他认为:“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是从下等表演的临时口占发展出来的”。“下等表演”大概是一种滑稽表演(人装扮成鸟、兽);15世纪亦有《诗学》抄本作“法罗斯歌”,意即“崇拜阳物的歌”,阿里斯托芬的成名之作《阿卡奈人》中从261行就有。③
  余秋雨认为,亚里士多德之后,有人写了《喜剧论纲》,套用亚氏关于悲剧的定义拟定了喜剧的定义,强调“喜剧是对于一个可笑的、有缺点的、有相当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模仿的方式是“人物的动作”,“借引起快感与笑来宣泄这些情感”。他明确提出喜剧来自笑这一结论,并被后世的理论家普遍接受。“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坏’,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④
  在中国,喜剧艺术可追溯到秦汉借助乐舞以取笑为业的艺人——俳(即俳优),到唐宋流行的参军戏,通过滑稽的对话和动作引人发笑,也是一种以调侃诙谐为主的表演形式。直到宋代以后,这些表演形式才有了完整的情节,产生出戏剧意义的喜剧。不过,即使到了中国戏剧繁荣的元代,中国的喜剧、悲剧理论范畴并没有确立。
  马克思曾说:“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⑤这里所讲的“笑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讽刺性喜剧”。就是说,旧事物必将被新生事物取代,只是它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新生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仍然做垂死挣扎,从而使之以被讽刺的喜剧形式出现。
  无疑,落后、守旧的生活方式是产生喜剧的客观基础之一,而喜剧性的人物和事件总是与陈旧的生活方式相辅相成,特别是那些代表人物都是历史上的丑角,他们总想用假象掩盖腐朽没落的本质,因而才有倒错、乖讹和自相矛盾等可笑举动。
  可见,无论在喜剧的策源地欧洲,还是在中国,喜剧作为一种戏剧类型,所展示的均系滑稽、幽默,对旁人又无伤害的丑陋、乖僻角色。喜剧性则是以夸张的手法、诙谐的语言,使表现对象产生幽默、滑稽、可笑的效果,从反面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理想。如今,喜剧性早已作为审美形态之一,成为约定俗成的评价尺准,所以不该混淆。
  对于电影来说,同样如此。不过,电影界之所以出现与戏剧相类似的误区,除了以上情形之外,还有对正剧的误解。
  “正剧”是在悲剧与喜剧之后形成的第三种戏,这是为满足人们的新要求应运而生的,却很难归属于悲剧或喜剧。它也有两种类型:其一为传奇剧类型,剧中人物从逆境转入顺境,全靠一种偶然的机遇。另一种为英雄正剧,即新旧力量的较量进入决战时,后者已强大到足以战胜腐朽势力的程度。可后来,正剧其实主要表现为,在结局上与悲剧相对应了,这就难免常常出问题。因为,悲剧的正剧化只能是对观众愿望的妥协,结果是削弱了悲剧魅力。特别在中国古典戏曲中,众多的公案戏、伦理戏、爱情戏以及表现下层人民与达官贵人、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剧目,都有大团圆的结局,所以都可以归于正剧。可见,正剧实际与喜剧没什么关系,而它对悲剧样式的补充是否真正有意义,则主要取决于实践。
  如电影中的商业化,往往使得制片商为适应多数观众的需要而选择正剧,甚至为此强加一条光明的尾巴,好莱坞电影大多如此,这已是老问题,但至今依然值得反思。
  确认喜剧电影的两种审美形态
  电影作为19世纪末诞生的“第七艺术女神”,是最年轻的艺术之一,也是发展最迅速,成就最显著的样式。它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悲剧、喜剧的自觉,而且,悲剧、喜剧在各自范畴都有新的探索。笔者以为,可以以20世纪60年代为界,将那之前的电影大体归结为传统审美形态;那之后则明显出现了新的内容或元素。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