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语文初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情境教育
 

语文初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情境教育

发布时间:2019-07-06 03:55:37 影响了:

  内容摘要:好的教学必定是声情并茂、情知交融、热情洋溢的。要使语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情境教育和情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创设一定的情境,注重感情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让他们逐步养成自己分析、思考的习惯,这样对教学的成功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情境教育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智力及能力正成为教学的核心。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传授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等能力。回顾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为主,这无形地压抑了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就逐步衰退,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降低了,教学也就收不到好的效果。好的教学必定是声情并茂、情知交融、热情洋溢的。要使语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情境教育和情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创设一定的情境,注重感情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让他们逐步养成自己分析、思考的习惯,这样对教学的成功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情感教育——让学生发出心灵的呼唤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情感的培养,往往会对教学中的情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实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都有学生、教师的情感活动,道是无情却有情。
  情感是极为复杂的现象,在教学中是很难把握的。学生的情感,不能用强求学生接受某一种情感的方法来培养,也不能用布置学生多少作业的方法来培养。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则会用讲解,引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共鸣;用回忆,使学生勾起童年之情、乡土之思;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责任感;创设情境,使学生触动和感染;用热情或悲愤的词句,激起学生的爱与恨。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使学生潜移默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学生表露出来的情感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情感。所以,在情感教育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利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人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性、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性、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语文课本与文学打交道,文学就是人学。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利用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克服学生的消极情感,推动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技能和发展认识能力。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情知交融是最好的情感教育方法。培养、利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并非单独进行的,而是与传授知识技能结合交融在一起的。
  学习知识结合发展认识能力,是认知活动的过程,又交融着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活动,在学习知识的动机、活动和效果上都体现着学生的情感。愉快、热情、喜欢、兴趣是学好文化知识的催化剂,有了积极的情感,就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开关”。当然,能引起学生认知活动的积极性的事物是很多的,有些内容本身就有情感因素。从学习效果看,学生掌握这类知识,应该伴随、交融着情感体验。学生学习诗词,要领会感受情意,能不情知交融吗?学生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一定会被深深的父爱打动心扉,也一定会联想到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恩。
  情感教育需要教师的情感和教材内容的思想情感相结合,并使这种结合的情感表达出来,以熏陶激发学生,同时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进行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的教育。首先,教师应具有这些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大自然、关爱社会等。其次,要有表达自己情感的口才、能力。只有好的口才才能表达出语意和情感的错综复杂的变化,再配以表情、眼神、手势,以增强感染力。
  以《再塑生命》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参中以人物分析为核心,确定了两个核心内容:一是赞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二是表现“我”(海伦·凯勒)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而富有情感的女孩。这两点教学要求使人感觉很浅显。如果我们运用生命教育的理论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就会得出别样的理解:莎莉文老师是按照抚育心灵、成全生命的规律来教育“我”的。
  围绕教材,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以饱满情感的话语作了以下点拨:她教“我”感知生命,她让“我”感受生命,她使“我”感悟生命。
  莎莉文老师努力提升“我”的生命价值,塑造“我”的人格。她让“我”明白,我们要把爱心献给世界,为人类做出我们的贡献,要让世界充满爱。正是因为莎莉文老师按照感知、感受、感悟的顺序“再塑生命”,才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位创造辉煌的伟大人物——海伦·凯勒。
  这一堂课教师没有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笔者把情感渗透于生命意识之中,能让学生从中得到精神的成长。
  当然,教学中培养情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不都是通过教师有感情地讲授进行的。无论什么方法,如果没有教师的情感渗透其中,那么也是不会起作用的。可见,教师培养自己的情感及表达情感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亲其师,信其道。”许多实例证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情感深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熏陶可以使学生减少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增强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教育者的要求积极地转化为受教育者自己内心的一种信念。
  情感的触发与一定的情境有关。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应该注意创设情境,也就是让学生在情境教育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内涵的发展。
  情境教育——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
  情境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情境,实质是人为创造的优化环境,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创造典型的场景,激发学生情绪。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相互作用的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
  俗话说,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这物、景都是情境。创造好的情境,不仅可以促进情感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亲身体验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课外拓展阅读训练中讲解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时,笔者抓住亲情这根主线,引用培根的名言“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来称赞中国的“孝”文化。
  接着笔者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上海东方电视台的《新老娘舅》栏目,把诸多的家庭矛盾归结为一个“利”字作怪。要让学生明白,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家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们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作者从细小的家庭生活琐事——散步中写出了祖孙三代美好的心灵世界,孙子的乖巧、奶奶的谦让,还有孩子他爸的那份责任和孝心,无不打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扉。我要求学生打开自己回忆家庭生活的门窗,去回想那一段段难忘的情境,深入体会浓浓的温暖亲情。
  教学中可以创设道德感的情境,以激发道德感;创设美感情境,以激发美感;创设理智感的情境,以激发理智感。这些情感以及这些情感结合的情境,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教参中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用,使之情知交融。
  情境教育所引起的作用是明显的。正如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所说:“情境教育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情境教育的发展前途很大,教师应结合实际,科学地、适当地创设情境,把它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上来。
  境情交融——去点亮学生的心路历程
  美好情感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一定的环境又可以使美好的情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情感教育离不开情境教育,情境教育又促进了情感教育。要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就必须创设情境,注意情境教育;而情境教育的发展又可更利于情感教育的发挥。投注感情,使学生潜移默化;创设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和感染,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情感教育和情境教育,放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枯燥教学,达到境情交融,去践行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当代中学生缺少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情愫,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去点亮学生的心灯,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文学熏陶的同时,去认识多元的社会、多彩的生活,学会品味,学会思维,去照亮他们成长的心路历程。
  张素君,叶华,教师,现居江苏常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