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的乐园|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的乐园|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7:38 影响了:

  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它的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也最接近生活。因此,语文课应该是孩子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语文课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不相适应,与培养素质人才相悖。语文课堂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就要求语文老师充分展示语文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接近它,接受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得知识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习惯、方法、兴趣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从教材中挖掘学生的兴趣点。
  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名篇《社戏》时,我曾遭遇了这样的经历:授课之前我精心设计,自信对这样一篇传统名篇的把握很全面,肯定可以使学生喜欢。于是,象往常一样,我开始导入:同学们,昨天布置预习《社戏》一课,你们一定很喜欢吧!现在说说你们的感受好不好?我是想在同学们分享阅读乐趣时,顺势引入下一个环节。谁知,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教室里一片寂静,反应很冷淡。后来请了几个同学,竟然有人表示文章太长了,没看懂;有人甚至说文章里写的事离我们太远,不熟悉,……这真是让我当头泼了一盆凉水,一下子转不过弯来,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但不管怎么样,还是先解决眼前的困境再说。
  照“本”宣科肯定是不行了,于是,我变了个话题,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要他们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描述出来,然后,告诉大家,文章太长,时间相隔较远,不代表此文不好,可能大家还未发现它的妙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走进《社戏》去“找乐”,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乐园。
  接下来的几个教学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其一:配乐朗读“随母归省平桥村”片段。我告诉学生:这里的风情独特,假设是你置身其中,你会觉得有哪些让你快乐的地方呢?学生很快就找出了:这里生活悠闲、平等自由、和谐,乡村放牛、钓虾等活计更是其乐无穷。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其实乡村还有很多快乐的事儿,作者都没有写出来,请同学们补充补充,你还能说出哪些“乐子”呢?这下学生的兴趣就更大了,纷纷列举“游泳”、“爬树”、“掏鸟窝”等各种自己经历过的趣事,教室里弥漫着一种快乐的气氛。其次是生自读“月夜看戏”片段并体验其中之乐,学生先后指出月下行船的新奇之乐,月夜乡村夜景的见闻之乐,归航偷豆新鲜刺激之乐等。这时我再顺势抛出本文的一个重点也是疑难之处:“老旦唱戏”似乎很乏味,但为何“我”却看得津津有味呢?学生经过讨论,理解了本文善于抓住小孩子的心理感受,十分真切地写出孩子的童趣的特色。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我没有采用一般的由描写手法到性格归纳的常规分析法,而是再次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细心品“乐”,要求读出自己的发现。如双喜这个人物,我引导大家找出他的几句话细细品味。①“是的,我们请客。”②“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这几句话看似无意,却很巧妙地封堵住六一公公的嘴,那么他用了哪些妙招呢?试着给这几个妙招起一个好听的名称。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高起来,七嘴八舌,不一而论。师生经过共同商讨,总结出:第一句用了“拉大旗作虎皮”法(有学生说是‘找借口’法),他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使“偷豆”披上了“合法”的外衣。第二句用了“得了便宜还卖乖”法,让六一公公不好意思再说话。第三句用了“巧下逐客令”法,让六一公公知“罪”而退……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们的回答也让人赞叹。我再问:这段话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少年?学生很轻松地答:聪明、机智、淘气……最后,在小结课文时,我说,读了课文,你觉得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美丽乐园?同学们争着说出:人情美、风景美、人物美……原本不太会欣赏的学生,现在都在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审美的快乐,已成燎原之势,让人陶醉于美文的“悦”读之中。我问学生:经过这样的发现,你们觉得《社戏》到底好不好?学生的反应跟刚开始学时有了180°的转变,出人意料的好。
  这样的一次由“不乐”到“找乐”,到最后其乐融融的教学,让我认识到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课本中选了七篇,篇篇都是重点讲读课文,主题深刻,语言精炼,如果按照常规的模式,面面俱到地罗列知识,学生会不胜其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科学新颖的课堂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的双基训练,从而很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就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也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学完了一个单元的新诗,为了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我决定举行一次新诗朗读比赛。参赛的诗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比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在小组内进行,前后四个人自然成为一组,每小组决出一名选手参加全班的比赛。
  从全班学生积极准备的态势来看,他们心中都洋溢着诗意,比赛的名次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次活动还引起了家长的关注。他们的参与,不仅激发了孩子的朗诵热情,提高了孩子的朗读水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活动内容。印象最深的是一向胆小内向的于娟在比赛中竟然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语文成绩平平的她上课发言都结结巴巴,能获得如此佳绩,我也颇感意外。于是我特意邀她谈谈获奖后的感受。她说她很感谢她的爸爸妈妈,为了这次比赛,他们全家都出动了,朗读的内容是妈妈帮她选的,近一周每天晚饭后,爸爸妈妈都要听她朗读一会儿,并且还提了不少建议,她说“现在想来,每天晚饭后是我们家的幸福时光,我没想到爸爸妈妈这么支持我,是他们的支持让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我很感谢他们。”真实的亲情体验深深地滋养了学生的心灵。从那以后,每届学生学完了新诗,我总安排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每次都会有意外的不错的收获。初赛阶段,各小组成员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优秀选手一旦产生,大家又群策群力帮助这位选手,希望他能获胜,这时他们是一个团结奋斗的集体,就这样,他们学会了在竞争中团结合作,在合作中公平竞争,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观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把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并有所启迪,潜能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时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总关情。”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统一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知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中。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至今还记得她初中时的两位国文老师,就是因为两位老师那真诚感人的课堂氛围,那入情入理的讲读让学生有身历其境之感。这样的影响、这样的感召力甚至让她爱上了文学,从此与语文结缘。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能有如此的魅力,那对我们的学生又该是何等的幸事啊!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门艺术。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欲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师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孙艳兰,教师,现居江苏苏州。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