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互动 朋友圈互动猜图及答案
 

互动 朋友圈互动猜图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9-07-16 04:06:42 影响了:

  读者来信  作为一名初级段位的茶友,拿到2012年第2期《地图》杂志时,简直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直奔本期“特写”——寻访中国最美茶山,埋首读完,抬起头来深吸一口气,仿佛闻到了丝丝缕缕的茶香,嘴里又似充盈了茶的甘甜,心里像刚刚品饮了一壶名茶那样心满意足。
  喜欢喝茶,喜爱茶文化,但由于种种限制,却多限于入门级茶叶,对于茶文化也是浮光掠影,略知皮毛。即便如此,仍往往固执地设一陋桌于午后阳台窗下,小巧的玻璃茶壶、公道杯、小茶盏乃必备之物,泡茶、沏茶,独自携一本小说卧于软椅之上,品茶读书,陷入另一番天地。水不断地续进去,茶淡之时,日已西沉,邻里传来浓郁的人间烟火香味。一个美好的下午,有荼有书。
  杂志的这期专题,对于我这种初段茶友来说实是甚好的福利,它从地理、旅游的角度,带领读者领略了几大著名茶山的风貌,还从人文、历史角度,讲述名茶典故,讲解制茶工艺。本人对普洱茶尤为偏爱,生生熟熟也藏了十几饼,但是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过普洱茶的制作过程,对其历史和文化内涵也知之不多。专题的第一篇文章,给我普及了很多普洱茶的知识,通过图片让我看到苍翠的参天茶树,让我看到普洱茶详细的制作过程,眼界顿开。茶,是这么的神奇,小叶茶像田间蔬菜般低矮,普洱茶却都采摘于如此古老的大树之上!委实,“站在一棵古茶树前,观其数百年面孔,根枝交错缠绕,人心岂可不古”!
  江西 朱小燕
  尽管一静一动,我们还是认为,饮茶是与行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种生活方式。寓静于动,这是我们策划“茶山之旅”的初衷。很感谢我们的用心能获得您的共鸣,祝愿我们的读者有更广阔的视野和美满的人生,当然,在此之间,能有《地图》相伴是最好了。
  编辑部
  近来在看陈存仁先生的《银元时代生活史》,据说是讲20世纪30年代老上海生活最好的书。文字平白,很容易阅读,可惜就是没有图片和地图配佐,经常跟着陈老的文字转了半圈,还是没有建立具体的时空概念,说的那些地方都是现在上海的哪哪哪呢?也是打了个激灵,想起《地图》杂志在2011年的某一期做了上海老城厢的文稿,多方寻来,这才稍稍消除了迷惑。原来,八十年前,上海古城就只是现今城隍庙附近这一点范围哦。
  与《寻找“老上海”》的作者成一农先生不同,作为新上海人或称“硬盘”,上海跟我儿时的记忆是无关联的,只是在这上学,之后又在此工作,与这座城市的缘分才建立起来。大学时候,学校位于城市西北部的杨浦区,比起静安、徐汇、黄浦、卢湾等时髦大区,杨浦肯定是“下只角”,上海俗话都说了“杨浦杨浦,样样都破”。每回去趟市中心,都免不了舟车劳顿,明明1小时的事务,早上出门,中午到达,下午返回是常有的行程。
  对上海大而无当的厌恶直到工作之后才稍有改善。因为公司的关系,就近租住在了闸北区曲阜路附近,这里紧靠苏州河,人民广场举步可达,南京西路和淮海路的繁华也近在咫尺。与市井面对面接触,上海生活的温馨和精致,上海人家的伶俐和坚韧这才扑面而来。
  很开心能在贵刊的阅读地球栏目看到整理城市历史的系列文章。阅读它们,第一个收获当然是增广见闻;第二个,也是感受到先辈和同辈人顽强乐观的克难精神,同是面对生存和生活的“居大不易”,街坊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令人动容。
  上海 林敏乐
  感谢林先生的关注,“发现古城”系列会一直累积。时代匆匆向前,城市废墟下太多的历史和记忆被埋葬,如果《地图》的文章能唤起人们对所在城市的一份温情和想念,这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编辑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