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_最后的常春藤叶优质课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_最后的常春藤叶优质课

发布时间:2019-07-31 09:44:39 影响了: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的]:

1.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 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3. 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总结字音、字形、字义

一、导入

带领学生欣赏《爱的奉献》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爱的理解。

爱是一种纯洁的心地,表现为灵魂的高尚,并由此做出更美的行为;乐观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表现为对人生、对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二、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

锡镴(xī là) 蹑(niâ)手蹑脚 昵(nì)称 气喘吁(xū)吁 一筹(chóu)莫展 殡(bìn)仪馆 砖砌(qì) 咆 哮(páo xiào)

三、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其作品以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最后的常春藤叶》等。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在1918年设立“欧·亨利纪念奖”。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四、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小说情节。

(补充说明小说文体及小说构成三要素明确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文中三要素的安排一人物有苏艾、琼珊、贝尔曼、医生等一群社会底层小人物,在环境方面“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在情节方面

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

2.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整个故事发生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在四天里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五、文本研读

1.看看藤叶的外形像一个什么字呢?文章刻画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形状像“人”引出文中人物苏艾、琼珊、贝尔曼

2.谁才是本文主人公?

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可能会认为:

琼珊: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苏艾:琼珊病了,是她照顾,琼珊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并把情况告诉了贝尔曼主题是歌颂她宝贵的友情。

贝尔曼: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拯救了琼珊,主题是歌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

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3.分析贝尔曼的形象,一一投出思考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互相补充,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探讨一: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写的?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第一次正面描写:

第30节,请一学生齐读,其余学生画出描写贝尔曼外貌、性格、处境的句子,概括其形象。 ——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失意的老画家 第二次正面描写:语言描写

让学生读相关语句分析

第32节: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第33节“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第35节(见文中)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第三次侧面描写:第52节医生说:“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第55节最后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手法:欲扬先抑

4.探讨二: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5.探讨三:为什么说最后的藤叶是老贝尔曼的杰作?

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讲,确是画得好,能以假乱真。

另一方面,以自己的生命救了琼珊,揭示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最本质的东西: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6.探讨四: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是使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他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是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

7.探讨五:结局在情理之中吗?符合生活逻辑吗?

(1)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

(2)贝尔曼突然去世可能吗?

(3)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

(4)叶子是假的,前文有伏笔么?

明确:为了使这个突如其来的结局合情合理,作者在多处精心设置伏笔,打下铺垫,设置悬念。例如:第5节琼珊“躺在那张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也不动,望着荷兰式小窗外对面砖屋的墙壁”,正是这面空空如也的墙壁为日后老贝尔曼的杰作提供了画布。这样的伏笔在文中还有。不过意外的结局之所以使读者觉得合乎情理,主要还是因为老贝尔曼具有那种为艺术也为友谊而牺牲的精神。(小说结局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假的,是老贝尔曼画在墙上的,作者在文中还有两处作了伏笔:第一处是第44节“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上倾泻下来。” 第二处是55节“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枝散落的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一一对应的铺垫:

常春藤依附着砖墙而上,为贝作画提供了可能;

砖墙在20英尺外,为藤叶的以假乱真提供了可能;

贝尔曼对女孩的一心爱护,为他的行动提供了依据;

贝尔曼迅速患上肺炎去世,更是这个结局直接造成的。

8.探讨艺术特色

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风格上,结合小说第四、五自然节,让学生来品味鉴赏。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六、总结

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 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 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请拥有“爱”的信念,珍爱生命,珍惜使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点!

再次播放《爱的奉献》歌曲,同时在歌声中打出拓展内容:读了这篇小说,你一定被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深深打动,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

七、布置作业:课下拓展阅读《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品读这两篇小说的结尾部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