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引用咏史诗歌 推动历史教学_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是什么级别
 

引用咏史诗歌 推动历史教学_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是什么级别

发布时间:2018-12-24 09:44:16 影响了:

  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咏史诗词,是一座丰富的历史资源宝库。“文史相通”。如何开发的利用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咏史诗词的合理内涵,推动历史教学,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
  
  咏史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共同结晶。它的写实性、艺术性、思想性等特性,既是其作为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也是将其引入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
  
  一、咏史诗词的写实性
  咏史诗词作品大多用笔婉转、寓意精深,截取历史上的一时一事,画龙点睛地描绘世事兴衰的历史事件以及形象各异的历史人物,以论史的笔法、文学的语言,把诗和史融为一体,讽喻世事,抒发胸怀。因而,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黄遵宪的诗有“史诗”之称,毛泽东的诗词有“中国现代革命的伟大史诗之称”。所以说咏史诗词是一座历史资源宝库。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能以诗词证史,创新历史教学的新途径。
  
  二、咏史诗词的艺术性
  咏史诗词作品语言优美,结构匀称,注重格律,饱含感情,富有哲理,适合歌咏,很具艺术魅力。它既有作为语言艺术的节奏美、抒情美,又有与绘画艺术相通的视觉美、意境美,还有与音乐艺术相通的韵律美、流动美。中学生的志诣、审美,情趣正在形成发展,咏史诗词的艺术魅力能给他们以感染和陶冶,无形之中发挥其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美育教育功能。
  
  三、咏史诗词的思想性
  诗言志,思想性是诗词的灵魂。咏史诗词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世事变迁、人物沉浮的感叹,或表达对国家安危、社会治乱的深思,或抒发对人材得失、制度更替的情怀,等等。因此咏史诗词,能让中学生有感而发,增强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
  
  咏史诗词写实性表现的丰富历史内涵,艺术性孕含的良好美育功能,思想性承载的深刻启迪,是十分珍贵的课程资源和教学素材。因此,引用咏史诗词,推动历史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视野。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不可能再现和重演。而借助咏史诗词能拉近现实与历史的时空距离,因为这些诗词取材于历史,着眼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描述。在教学中恰当引用,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求历史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赤壁之战》时,我引用了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王粲的《七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①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社会景象?(学生回答:东汉末年黄河流域长期战乱百姓遭殃的凄惨局面)②曹操另一首诗表达了要结束这种局面的雄心壮志,你知道吗?(引导学生回答:《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⑧曹操为此采取了哪些行动呢?(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方面回答)这样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学习要求。再如:引用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让学生感受开元盛世时经济繁荣的画面:引用林洪的《西湖》“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向学生铺开了一张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腐败景象。引用李白的《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让学生眼前浮荡东晋和前秦两军交锋时,谢安奕棋自若的镇定神态。总之,合理引入写实性、艺术性的咏史诗词,将使静态的历史动态化,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知、感悟历史。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思维空间。
  咏史诗词既是文学与历史的结晶,又是作者对历史的感慨。有的入情入理,有的也失之偏颇,有的是讽史喻今,都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只要运用得当,在给学生以美育功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我引用章碣的“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丁尧的“诗书焚后今犹在,到底阿房不耐烧”来教学秦末农民战争,首先让学生解读这两句诗所包含的事件(焚书坑儒、秦末农民战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诗的观点是否正确。同时让学生得出诗人不是剑张弩拔,直数其过,而是在嬉笑讽骂之中寓鞭策批评之意。这样使教学极富幽默感和艺术性,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加深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认识,激发他们探究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在教学《赤壁之战》时,要求学生自学教材思考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呈现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末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引导学生去应用所学知识判断杜牧的观点的是否正确。让部分对《三国演义》比较熟悉的学生解读这首诗,做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经学生讨论共同归纳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又让学生认识到要用唯物史观去评析历史事件。再如讲到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时,可引用胡曾的《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不更回。”李故方的《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因此河。”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因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三首诗呈现在一起,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去解读、鉴赏、判别。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即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方法。用咏史诗词实质上是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甚至我们还可以开发和利用乡土史中的一些花鼓词点睛教学,如引用安徽凤阳地区民间明代流传的:“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xx”时民间流传的是:“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流传:“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创设情境、设计问题:①以上各段花鼓词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②从“xx”时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花鼓词内容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③结合自身家庭变化,写一份社会调查报告。这样让学生从历史的变迁中和自身的感受中去认识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必要性的理解。同时达到拓展学生开发社会资源,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咏史诗词可以提高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并通过对诗词的 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综合等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其思维空间。
  
  三、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发向上精神。
  “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的古训。咏史诗词的思想性,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言为心声”,诗人的吟诗咏词,具极强的情感感染力、召唤力,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的悲情控诉统治者的贪婪和芸芸众生的苦楚,有的直抒胸臆表达不畏权贵、鄙视功名、洁身自好的情操,有的豪情激发,歌颂政通人和、盛世太平。例如: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出他济世之忧和执着的探索精神;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深情感慨中道出其不甘顺天命,老犹奋进的进取斗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折射出作者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情,处穷窘之境而无厌世之心的高尚人格和推己及人的广阔胸怀:张齐贤“姚宋未亡妃子在,尘埃哪得到中华”抒发了他对人材得失与国家安危、社会治乱的感概:陆游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反映了他至死不忘收复失土的爱国之情;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凸现了他为变法大业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铮铮铁骨;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颀喜万分的情怀。
  所有这些佳句名篇都可以发挥它们承载的思想精华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去感受,在感受中陶冶。在情境式知识中去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从而做到情感教育“润物细无声”。
  
  (三)
  
  让咏史诗词进入课堂,无疑会增强教学活力,愉悦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必须要注意切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以下几个运用原则:
  
  一、主次性原则
  引用的咏史诗词必须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且要服务于教学的内容。咏史诗词的引用目的在于变革知识的呈现方式,创设新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开阔学生思维。但不能冲淡教学目标,做到以诗证史。
  
  二、求真性原则
  咏史诗词一般是就某一历史题材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许多作品虽取材于历史,但着眼于现实。由于名人的立场、水平、经历不同,所发感想受其时代和个人的因素影响。如吴伟业的《圆圆曲》“冲冠一怒为红颜,恸哭六军俱缟素”,没有正确揭示吴三桂的山海关之变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咏史诗词。做到以史证诗。
  
  三、精要性原则
  引用咏史诗词时,有时其中的内容令人难以取舍,不妨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语句用于教学,但切忌断章取义。同时要顾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结构,做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尽显诗如画、诗如镜、诗言志的功能,服务于教育教学。
  
  四、适用性原则
  引用咏史诗词时,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不能乱引、滥引,要选择恰当的切入点适时引用,注重引用的效果。一般来说,引用在导入新课处,做到设置悬念,温故知新,承接下文:引用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做到激发思维,体验思考,突破障碍;引用在小结处,做到画龙点睛,提高能力,升华认识。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咏史诗词,开发和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对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但诗词并不是历史,在教学中不可喧宾夺主。在实践中,运用咏史诗词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遵循主次、求真、精要、适用的原则,发挥其最大限度的课程资源的价值。
  
  责任编辑:天 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