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发布时间:2019-01-13 16:39:02 影响了: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熟读成诵、入境品味、联想拓展三个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 课堂教学 语感
  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理解、消化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理所当然地处于首要地位。然而效果怎样呢?凭心而论并不尽人意,事倍功半者比比皆是,徒劳无功者也不乏其例,究其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感悟语言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理解,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较高的人大都是感悟语言能力强的人。可见,培养加强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力。语感是经过一定的言语实践之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对小学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这里的形象感是指在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意蕴感是指领会文章所蕴藏的丰富深刻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语言的特点和领会其隐含意义。情趣感,是披文入情,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下面谈谈我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及体会。
  一、要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朗读训练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
  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只有在反复的朗读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的感性认识,并在大量的比较、品位、积累的语言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既丰富全面又规范实用,阅读教材大量感悟汉语词汇、句式、理解词语搭配规则的过程,就是学习感悟语言的过程。三国时代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杜甫也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心理学研究表明:熟读成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语言文字的短语、句子、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如能对他们加强诵读指导,必然会提高他们的诵读兴趣,促成他们的诵读习惯的养成。诵读的文章多了,语言运用的规律就会自动合成一种直觉,产生强烈的语感。低年级小学生读书往往象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注意力不集中,指导他们边读边想,不仅使其在读书时眼到、口到,更重要的是心到,心到才能真正心有所感。因此对学生的形象语感,从低年级就要开始培养。
  1.老师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启发儿童边读边想,把语言和画面结合起来,在朗读中获得语感。如《小小的船》这首优美的儿童诗,不但语言美、韵律美,而且形象美、意境美。我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想象自己来到美丽的太空,摇着弯弯的月牙儿小船,还配上一些相应的动作,学生兴趣盎然,读得十分投入。一张张稚气的小脸洋溢着天真的幻想和愉悦,领会了诗的意境,培养了想象力,提高了语言的感受力。
  2.运用多媒体提供形象,丰富想象,让学生得到实际的感受。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画面上出现: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学生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最后让学生感情朗读,读中感悟。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又如教《海底世界》一文,学生大多没有见过大海,没有海的感性认识。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了“金色的海滩”、“珊瑚”和各种各样的海鱼等,丰富了学生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置身于美丽迷人的海滩上,想象朗读。在声请并茂的朗读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得到了喜爱大海的情感体验,丰富了形象语感。
  3.指导学生朗读时联系生活实际,获得真切的感受。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理会文章应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去。他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如《山雨》这一课中“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欲后的欢悦。”单凭抽象的分析、综合,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雨后初晴山川、田野那种爽目的葱绿、清新和勃勃生机。如果这样启发他们:“在炎热的夏天,小朋友蹦啊玩啊的,到了傍晚,浑身汗淋淋、粘乎乎的,这时候,妈妈让你洗了个凉水澡,你会感觉到什么样呢?”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上去,那就比较容易理解文句中所含的意思了。
  二、要培养学生入境品味的能力
  入境品味就是在阅读中透过字面,展开想象,进入意境,并对作品加以品评。对那些精美的文章要细读精思,要做到“语语悟其神”,要去皮见肉、见骨、见骨髓,帮助学生克服读书不求甚解的毛病,引导学生读名著名篇,要从透彻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辨出其意义与情趣。对文章中的精美字词要“咬”,要“咀嚼”,要“品味”。如教李白的《望天门山》,初谈,同学们感到很美,但美在何处?学生不知所以然。教师引导学生细细读,反复品尝,才觉其味无穷。“天门中断楚江开”一“断”一“开”,既写出山势的陡峭、险峻,又写出水势的奔腾浩荡。“碧水东流至此回”,一个“回”字写出水势汹涌突然遇到山的阻挡,激荡飞溅,打着回漩,调头转向急转直下的姿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既写出青山挺拔的壮美,也写出孤帆日边处驶来的优美。“出”字用得尤其传神,把静止的天门山写活了。“来”字平易而生动,使人想见“孤帆”远而“日边”而来,由远而近,由小而大。诗人远望的神态跃然纸上。讲张志和的《渔歌子》时,首先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强调“身临其境”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再现作者描绘的这篇色彩鲜明生动的山水画。一位学生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画面:在葱郁的远山前,白鹭横飞,桃花灼灼,流水碧波荡漾,游鱼历历在目,斜风细雨笼罩之下,钓鱼人绿蓑青笠。画面色彩鲜明而柔和,境界宁静而活泼。悠闲自适的意趣油然而生。然后各人可投入自我情感,而后各有所得各得其妙。
  三、要培养学生联想拓展的能力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科学家们的想象。”想象力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由已知通达未知的桥梁。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入角色、融入课文,想象再现课文情节,帮助他们感悟、导行。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的反应,表达了他们的童真童趣。
  如讲鲁迅的《少年润土》一文,描绘月下西瓜地一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炳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通过学生的生活积累,联想见过的类似景,勾勒一幅活的《少年看瓜》图。学生仿佛置身于意境之中,个个被美丽动人的图画所陶醉,极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理解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的美好愿望。
  “是想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凝聚成文字,并且把文字中的内涵充分释放,滋养我们的才气和灵性。”让想象这朵“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进入孩子的生活,进入孩子的学习。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熟读成诵、入境品味、联想拓展三个能力的培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