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数学思考【对生活化数学素材选择的思考】
 

数学思考【对生活化数学素材选择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14 03:51:12 影响了:

   [摘要] 数学学习与生活是相联系的。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展开数学学习,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这是一种有效的改革和尝试。但从教学实践来看,许多教育工作者对“生活化数学素材”的选择认识不够,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弊端。结合教学实践,针对生活化数学素材的选择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生活化 数学教学 弊端 误区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生活化已成为当前教师研究的焦点问题。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中,却产生了一些极端的现象:一味选择生活化的数学素材,一味追求生活中的数学。下面,就从“弊端”与“策略”两个方面,针对生活化数学素材的选择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生活化素材干扰学生数学学习
  1.弊端
  一位教师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时,利用多媒体呈现2件上衣,3件下装(一条裙子,两条裤子)。如果选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组成一套衣服,可以怎样搭配?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活动,小组交流。
  生1:我们一共找到了4种搭配方法。生2:我们一共找到了6种搭配方法。师:哪6种,你们是怎样搭配的?
  生2:第一件红色的上衣分别和3件下装搭配,有3种搭配方法;第二件蓝上衣分别和3件下装搭配,也有3种搭配方法,一共6种。
  生3:我不同意,我妈妈开服装店,她说红上衣不能与绿裤子搭配,这种不算。
  生4:那件蓝上衣是春天穿的,那条裙子是夏天穿的,这两件搭配也不合适……(课堂有点乱)。我认为,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干扰了数学学习。
  2.策略
  教师在选择学习素材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用好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如果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也应该力求提供有价值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在了解学生学习现实起点的基础上调整教材所提供的学习素材,也可以在把握学生所占有或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素材。再次,教师不要一味地追求改变教材,选择学习素材“随心所欲”、“凭空想象”,在没有把握教材本质的情况下改变学习素材,反而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上述学习素材只要改成清一色的服装,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就不会受到太多的干扰。
  二、生活化素材抑制学生学习激情
  1.弊端
  在教学“1~5各数的认识”时,有位老师出示了一幅情境图,根据情境图讲故事:“一个老师带领学生到动物园参观……”刚说了一句话,学生就争先恐后地打断了老师的话,“动物园里有1只大象,3只长颈鹿,3只小羊。”“还有2只小鸟,5个小朋友”。“不对,是4只小鸟”。教师请大家合作,数一数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学生奉命合作,但大部分学生都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现在学生家庭环境普遍较好,大部分学生都接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学生对1~5各数的认识,已有良好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认识100以内的数。
  2.策略
  教学设计及实施的关键是要深入了解学生,找准学习的起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定按教材的编排顺序,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上面的教学不妨修正一下:教师直接板书1~5各数,请学生写一写、读一读这几个数,再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事物可以用1~5各数来表示它们的数量。然后再出示情境图,说一说情境图中的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适当地提升。
  三、生活化素材迁移学生学习情趣
  1.弊端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上一些切割活动,比如让学生分苹果、分月饼、分西瓜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其实,这种“生活化”的数学素材就应该得到质疑。因为学生在切苹果、切月饼或切西瓜时,他们的数学思考已经淹没在苹果、月并、西瓜等色香味引起的其它想像中了,而把“平均分”之类的数学思考抛在脑后,淡化了“数学”味。
  2.策略
  学生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决定其理解质量的是学生在生活中对“半个”、“一半”等这些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数的理解,而这些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数正是学生在各种生活情境中获得的经验。上述教学设计可采用下面的方法:
  (1)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各种基本图形,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2)教师可选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引导学生通过折纸并画成四色图(如右图)进行教学。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红色、黄色、蓝色、白色各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蓝色部分和红色部分合起来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从这张纸上你还能找到那些分数……这样,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四、生活化素材偏离学生数学思维
  1.弊端
  有位教师在上“千米的认识”这节课时问道:你知道关于“千米”的哪些知识?学生纷纷回答:1千米是很长的;1千米是1000个1米;千米是一个很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就是公里,等等。老师肯定他们的回答后,提出了一个意料不到的任务: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还是让我们体验一下吧,下面让我们一起在跑道上跑1千米,怎么样?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花了大约10分钟跑完1千米,学生个个气喘吁吁地回到教室。当老师问:刚才我们在跑道上跑了5圈,每圈200米,一共跑了多少米?学生纷纷叫嚷:1000米这么长,真累;要是几千米,我们还不累死……老师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设计了让学生跑1千米的活动,作为课堂的重要素材,它与数学并无多大的关系,特别是没有多少数学思维的含量,偏离了数学课以数学思维的培养为核心的特征。
  2.策略
  数学教学呼唤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产生喜爱数学的情趣。上面的素材不妨修改一下:让学生找找自己身上的尺子,量量自己的脚步,得出1米大约2步,1千米大约多少步?你家到学校要走几步,大约有多少米?让10个学生手拉手在一起,得出这样约是10米,学生充分感知10米的长度后,让学生想像这样的1000人能从这里到哪里?接着教师可以拿一根卷尺,提出用卷尺测量1千米。当拉出10米后教师就做上标志,让学生观察10米的长度。这时可提出以下问题:10个10米是多少米?能从这里到哪里?10个100米是多少米?能从这里到哪里?操场跑道有几个100米?一个运动员跑1000米,需要跑几圈……这样,教师通过学生身上的尺和卷尺等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情境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从模糊到精确,学生最终对1千米有了清晰的认识。
  总之,每一位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提高自己对数学学习素材的理解把握能力,充分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才能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并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使生活化的数学素材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