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基于文化差异的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策略
 

基于文化差异的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策略

发布时间:2019-01-17 03:43:15 影响了:

   [摘要]:由于长期受母语文化的熏陶,广大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难免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有些是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母语的正迁移;而有些则是消极的干扰作用,即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而这种负迁移作用影响到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角度来探讨这种母语负迁移作用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探索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学习 语言迁移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会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即“语言迁移”。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语言学习者学习新的语言之前,他们一直用母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因此,母语对新语言的学习会产生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同时,由于语言学习之间存在着共性,所以,在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时,他们会下意识或潜意识地将母语学习的一些习惯迁移到他们所学的外语学习中去。这就是母语对新语言学习的迁移作用,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何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都会受到已有知识或技能的影响。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这种影响尤其突出,他表现为已牢固建立起来的母语系统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消极的干扰影响。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Thorndike的共同迁移元素理论,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的习惯、模式、规则等对第二语言起促进作用和有利于第二语言习惯形成的叫正迁移;反之,母语的习惯、模式、规则对第二语言起干扰作用和阻碍第二语言习惯形成叫做负迁移。正迁移有利于第二语言学习,负迁移则阻碍第二语言学习。
  语言迁移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还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习俗、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中西方文化习俗角度,来探讨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二、汉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习惯用语
  由于受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影响,人们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寒暄用语表现在两种语言上也是有区别的。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一个初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很可能会对一位正要出门的外国朋友习惯地问道,“Where are you going”或“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对于中国人来说,诸如“你上哪儿去”和“你去干什么”这类问候语的问候者并不期待翔实的回答。听者可以如实回答,也可以随便应承几句便可,仅仅是作为相互碰面的一般寒暄而已。而初来中国的外国朋友若不了解这点,会略感尴尬,不回答显得不太礼貌,回答又不太愿意,弄得左右为难。因此,可以说由于受母语的影响,此例中的中国式问候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又如,在汉语中,熟人之间见面寒暄喜欢问“你吃饭了吗”,听者很简单的一句回答就可以达到彼此问候的目的。而若用来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说“Have you had you dinner”就会带来误解,听者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再如,在面对别人的赞美时,西方人通常会愉快地接受,并简短地说声“Thank you”,表现了他们的坦诚和直率;而中国人却处处表现出谦虚和含蓄,趋向于怀疑或否认自己的成就,比如,一位外教夸某位中国学生英语讲得好,学生会回答“Oh?really?No, not good.Just so so”。对英语初学者而言,还很可能套用汉语中习惯上表示谦虚的说法“哪里,哪里”(“where,Where”),这将使对方十分尴尬,在西方人眼里也是难以理解的。这是忽略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目标语缺乏适当的表达方法而套用了母语中的习惯表达方式,从而带来误解,可以说,这种母语负迁移最终导致了交际失败。汉英两个民族在各自的文化熏陶下繁衍出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多多了解两种语言背后不同的文化内涵,将更有助于减少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2.隐私(privacy)或禁忌语(taboo)
  在汉语交际中,人们用来打开僵局的话题很多,如职业、收入、家庭生活、婚姻状况等;而在英语文化中,这些都是属于个人隐私的范围,英美人很注重个人隐私,认为那是不可侵犯的。所以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际中,涉及到个人隐私或禁忌的问题就要尽量避免,在他们交谈中,就要尽量避免问“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earn each month”或“Have you got married”等类似的问题,而替之以另外一些更安全的话题,如谈论天气、宠物、体育赛事、新闻事件等。
  3.词语联想差异
  词汇作为人们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部分词语带给人们的联想意义也有着天壤之别。例如,“狗”在汉语中常常使人联想到一些令人憎恶的人或事,常见的词语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而“dog”在英语中带给人的联想意义却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家庭的一员,代表“友好”和“忠诚”,相关的词语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因此,为避免交流中产生误解,在学英语时,我们不仅要学习词汇的最基本的概念意义,也有必要了解其所包涵的文化内涵,了解汉英两种语言中词语的联想差异,不能想当然地以母语文化去理解。
  又如,“爱人”一词在现代汉语里一般用来指说话者的配偶,常使人联想到“丈夫或妻子”,中国人彼此之间在介绍时,常说“这是我的爱人――某某”,听者会很自然地将之联想为对方的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的“lover”一词,给人的联想意义就不同了,常指的是情夫或情妇,通常是秘密的或未公开承认的,也是不合法的,这与“husband”或“wife”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如果对英美人介绍某人说“This is my lover”,英美听者会很自然地将之联想为是说话者的情妇或情夫,而不会将之联想到是说话者的妻子或丈夫,从而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再如,对“西风”和“west wind”两个词,中国人和英国人对之的联想意义是不同的。在中国,当西风吹来时,树木凋零,天气变冷,因此,“西风”常使人感觉凄凉和悲戚。然而,“west wind”在英语中却被看作是“春风”,这是因为当西风吹来之时英国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往往预示着像春天一般的生机和活力。
  三、应对策略
  1.多阅读或欣赏英语原版文献
  包括报纸、杂志、期刊、影视等,增强对英语表达方式的敏锐性,必要的时候可以背诵一些经典的英文表达方式,从而弱化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同时,多创造一些真实的第二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能有机会真正应用这些地道的表达方式。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多使用英语,引导学生积极用英语思维,在尽量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英语。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个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应该完全忘记它的本族语。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我们所学到的外语才是最地道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母语在外语学习中所带来的负迁移。
  2.多进行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并进行重点突破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扩充学生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积极启发学生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不断将目的语中的文化信息同大脑记忆中储存的本土相关语言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和整合,努力使自己的表述结构和方式朝着规范的目标语靠拢,逐步提高对目标语的规范运用能力。
  要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中英文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还要多了解语言产生的历史,因为很多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与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相联系的。所以,除了熟悉本国的历史外,还有多了解英美国家的简要历史沿革,从而增强对语言的文化认识,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减少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更好的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吴莹.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
  [3]斯琴.赵智芸.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研究[J].前沿,2006,(3).
  [4]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