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供需视角下的职业教育价值】 供需视角下留守老人
 

【供需视角下的职业教育价值】 供需视角下留守老人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1:18 影响了:

  摘要:职业教育价值既体现在对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的满足,又体现在对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对不同的人才层次与类型、社会和谐稳定对劳动力充分就业、社会文化发展对国民综合素质提高和科技进步与振兴对劳动力素质的多种需要的满足。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价值;供需
  
  职业教育的价值既体现在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整个教育范畴之内,又因其本质特征――“职业导向性”而与其他教育类型有所差异。本文试图从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和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如何满足两个主体需求的角度,审视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的价值。
  
  一、什么是价值
  
  “价值”一词被广泛应用于哲学、经济学等各个学术领域。早在1914年,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提出“每种价值首先意味着:满足某种需要或引起某种快感的东西。”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中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不难看出,二者对价值的定义都是从客体满足主体需求的角度来界定的。
  从价值的发生来看,价值产生并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时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与影响中。并且由主体的需要与选择决定,即客体对主体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并被主体接纳,客体即存在价值,而客体对主体无作用、无影响或其作用影响无法满足主体的需要即所谓无价值。而往往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并被主体所接纳的客体作用都是相对积极的,所以。客体的价值往往体现的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作用。
  
  二、教育的价值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主要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学习者――既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体人,又是按照一定的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人作为客体是相对的,而同时作为客体又具有两重性――既作为自身活动的主体,又作为他人活动的客体。人作为客体的两重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有别于人类改造自然活动中人仅仅作为主体存在的单一性,决定了教育实践领域里的价值问题与人类改造自然活动领域里的价值问题具有重要区别。
  教育价值的体现在微观和宏观教育领域中各有不同。在微观教育领域中,主要参与者中指导者和学习者对于教育活动各有所需,且不去讨论教学过程中谁为主(客)体或双主体的问题,仅依据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而言,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针对学习者而言的。所以,教育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能否满足及如何满足学习者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上,即所谓的个体价值。而在宏观教育领域中,教育是带有社会和政府期望的社会活动。社会和政府试图通过教育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权的稳定与巩固而服务。此时,教育作为社会谋求进步的中介、工具和手段,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其价值又体现在能否满足及如何满足社会主体的需求上,即社会价值。
  
  三、职业教育的价值
  
  (一)职业教育的个体价值
  教育对于个体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但由于职业或岗位群对个体的不同要求使得职业教育在对个体影响的结果和效果上均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
  1、职业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价值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所在的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给个体,是个体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其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媒等。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莫过于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是个体提前社会化的场所,职业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职业教育在个体社会化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满足个体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社会化的需求上。
  职业教育传播着社会中的主流职业文化和职业价值判断观念以及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学习者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的职业文化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念,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也只有如此,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所以,接受职业教育是学习者自我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同社会并轨的需求得以满足的过程。而且,职业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以及教育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和严密性、教育形式的活泼性和多样性。易于使学习者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形成相对固定的职业价值判断、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职业意识以及相对符合社会规范的职业行为。
  2、职业教育对个体个性化的价值
  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是社会尊重个体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个体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促进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个体职业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职业独特性以及个体价值实现的需求上。
  人的遗传素质蕴含着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个体的独特性在职业需求上的心理表现为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能力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目的十分明确的教育活动,要求教学过程依据学习者不同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选择各自合适的专业发展道路。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习者的内在潜力,形成各自的职业优势区域和职业特长,满足学习者对未来职业独特性的需求。同时。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主体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创造活动是人生产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毕业后大多数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直接参与到生产活动之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与生产、生活实践结合较强的职业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比例较大,其中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时间都远远多于普通教育的学生,也就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更有利于学习者创造性的开发和培养,也有助于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分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岗位,发挥着各自的能量,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服务,从而满足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期望和需要。
  1、职业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总是有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它要求教育必须形成合理的层次和类型结构。近些年,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劳 动力人口文化素质总体偏低,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结构不平衡,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竞争力不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在全国范围普遍存在,在制造业发达地区尤为明显,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适应我国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三元经济形态并存的社会结构。每年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不仅提升了产业工人的素质,大大减少结构性失业、隐性失业、教育性失业等问题,同时为促使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满足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2、职业教育满足社会和谐稳定对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需要
  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稳定要求充分就业。但是,由于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适龄人口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需求,如果完成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青少年无法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又不能实现就业,将会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量的下岗或转岗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涌向城市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加入到社会求职大军之中,极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成为破坏社会稳定的诱发因素。
  要长久有效地解决就业和失业问题,缓解日益增加的社会就业压力,促使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劳动力跨地区、跨行业、跨产业流动以及为未能考入大学的准职业人员创造就业岗位。就必须借助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对劳动者进行知识“输血”和技术“充电”,进行职前、职中、下岗再就业等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高效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劳动者。提高其自身能力。使各种人才都能快速、有效、理智地为自己发现、找到甚至创造就业岗位。这样。既可以满足部分年青人接受教育的愿望,从而推迟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学校又可以容纳大量的学生和教职人员,这两方面综合作用都将有助于减少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者应对职业变化的能力,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充分就业。不仅为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分流劳动力的宽松环境,更为增加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3、职业教育满足科技进步与振兴对劳动力素质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从科研成果到生产技术的推广需要各式各类的人才,我们以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标为依据来划分人才类型。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作为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只有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才能实现再生产。而掌握科学技术和技能的特别是工作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劳动者均属于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主要由职业教育来培养。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重大任务。尤其需要全社会提高科技意识。多方面增加科技投入,真正依靠科技进步,因而对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大量需求。职业教育适应技术进步的趋势和劳动力的部门转移。培养产业部门需求的人才,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生产技术的传播、发展与更新。
  4、职业教育满足社会文化发展对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
  2003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绘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基本现状:整体国民素质偏低,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2000年中国劳动力总量规模为8.7亿人,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相仿。比韩国低近4年。25~64岁人口中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者只占18%。受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占82%,受小学及小学以下教育水平者比例高达42%。每百人中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不足5人。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面对严峻的现实。为了提高国民素质,我们必须在切实保证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同时,积极调整现有的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的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满足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和社会有志于学习高等技术的青年接受教育的愿望,同时也满足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普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的需求,这对于增加我国大学生在总人口中比例。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高国民素质均做出了巨大贡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