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让数学情境多一点“数学味”_情境
 

让数学情境多一点“数学味”_情境

发布时间:2019-01-23 04:15:18 影响了:

  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数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广大教师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实用的情境就是好情境”正逐渐成为教师的共识。但是在实践中,情境的创设仍然存在很多误区。笔者结合听课所见、所闻、所感,谈谈对情境创设的几点认识,以期引发教师们更理性、更深刻的思考。
  
  一、立足学生的生活背景,不着边际的情境不可取
  
  课改要求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文化背景的了解,应善于把它与数学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创设情境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紧扣数学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避免单纯地追求情境的趣味性而使情境显得不着边际。如一位教师执教“长城线上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伊始,教师邀请学生一起观看声势磅礴的战争片(课件播放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的战争场面)。看完后,教师接着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烽火台是干什么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又进一步补充说明:烽火台就好像我们今天用的手机。是用来传递信息的。遇到有敌人进攻时,白天会燃起浓烟,夜间则点起篝火。至此,整个情境已费时5分钟却仍未进入正题。上述情境,虽然声像俱佳,孩子们也在教师的鼓励下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地学习,但是这种情境除了华丽的外表外,对引发思考、激发探究又有多大益处呢?本来只需寥寥数语就能概括出的情境,却因掺杂了过多“气势宏大的场面”,使学生一直纠缠于情境中的非数学信息,原本应该体现的数学信息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教师也只能苦笑地自圆其说,牵强附会地引导到长城线上的数学问题上来。如此拖泥带水的课堂诠释,只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除了浪费时间外,别无他用。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同小异的情境少运用
  
  好的情境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充分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相反,那些大同小异的情境却会大大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及思维的灵活性。如一位教师执教“好朋友,握握手”中,便依次出现利用2人、3人、4人、6人……握手的情形解决计算每两人握一次手,不重复、不遗漏,一共要握几次手的数学问题。刚开始学生兴趣盎然,可是重复多次以后,学生感觉索然无味。课堂一度出现教师一厢情愿、热情等待,而学生却“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尴尬局面。教师虽然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却始终未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未通过变化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与规律,导致教学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增加丰富的数学底蕴,一针见血的情境巧利用
  
  情境创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落脚点,要直逼学习内容的数学内核。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在一种“爬坡”的状态。因此,情境的创设应增加数学底蕴,提供丰富的知识生长点,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
  笔者最近听了两位教师教学“等量代换”这一内容,都运用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情境。其中一位教师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作为导人新课的情境,接着通过“曹冲称象为什么要用到石头”这一问题,将学生带人到了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经过思考后明白:因为当时没有那么大的秤能称出大象的质量,所以用石头的质量替换大象的质量,通过称石头的质量来达到称大象的质量的目的,从而轻松地引出等量代换的概念。
  而另一位教师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作为课堂的拓展延伸。教师在全课总结时先引导学生小结等量代换的思想后,再带领学生观看“曹冲称象”的故事片段,进而让学生思考: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质量的?当学生明白称出的石头质量就是大象的质量时,教师在学生“画龙”的基础上适时“点睛”:曹冲当时用的这种方法就是等量代换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明白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不仅在数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且引发了新的思考: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会用到等量代换呢?
  通过以上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情境运用在两个不同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的比较,我们会发现,创设富有数学底蕴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考。
  
  四、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手脑并用的情境多运用
  
  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比较抽象难懂,如果教师把结论直接强加给学生,学生由于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往往似懂非懂,印象不深刻,也不能灵活运用,更不利于思维的发展。而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他们会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特别是在教学的难点处,如果安排合适的操作情境,难点往往能迎刃而解。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是一个难点,教师让学生拿出活动角,边动手操作边思考:1、活动角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2、活动角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3、用剪刀把角的两边剪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探索规律,最后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如此,在手脑并用的情境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相渗透,协同发展,从而顺利突破了难点。
  总之,任何情境的创设都不应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不只是调动起学生课始的兴趣,而应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它应当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应当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作为沟通学生的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情境,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为数学学习服务的。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应依据数学知识的发展线索,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努力创设良好的、合理的、合适的情境,并充分挖掘情境背后的数学本质,让情境多一点“数学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